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37350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的几点哲学性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将逐渐取代农村而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这就是城市化的真实含义。今天,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正席卷着中国大地,有关“城市病”的讨论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而成为热点话题:交通堵塞、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热岛效应, 。人们在感叹“都市居,大不易”的同时,往往把矛头指向了城市规划。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怨天尤人之前或许该扪心自问:城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是否显得牛步蜗程?尽管规划实践已相当丰富,而规划理论研究是否有些相形见绌?是否有必要进行一些哲学的思考, 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一些城市规划的基本命题,或许对于我们认识城市、认识规划不无裨益?本文试图抛砖引玉,

2、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关于城市规划的本体观(一)城市规划的性质是什么城市的诞生虽然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但古代的规划思想依然只是工匠们代代因循的朴素经验、与帝王们君临天下的礼制规章相结合的产物。现代规划理论肇始于19 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改良社会的一系列措施和实践。1906 年英国颁布了 住宅与城市规划法 ,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规划的地位。从那时起, 人们对规划的本质属性一直难下定论:它究竟是一种科学、一门技术、一类艺术,还是一个政策?对此众说纷纭。所谓科学, 是人们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知识;技术则是人们利用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艺术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超越;至于政策, 可说是有

3、组织的社会团体为达某一目的而采纳的政治手段。城市规划拥有上述四个方面的一切特征,它既有科学的规律、又有技术的综合、 也有艺术的创造,并最终成为城市政府的施政工具。然而归根到底,它的本质是一种政策。因为无论何种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可以是个人行为,为个人服务;而规划则是一种社会行为,为公众服务。它是受城市政府(或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委托,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包括土地划分、空间利用、建筑形式与环境保护等)作出预测与规定,然后经由有关立法程序而成为地方性法规,即从法律的角度规范一切团体与个人触及城市发展的行为。这就排除了任何个人专擅而为政府所独享,正如你不可能向某位个人纳税,你也不可能为某位个人去规划城市

4、。规划和税收一样,都是政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做城市规划, 究竟是只对城市的物质环境进行组织与处理,从而把城市的发展纳入一种理想有序的状态?还是对城市现实的和预期的利益进行调节与分配?从表面看,似乎是前者。然而往深层次考虑,就会发现: 由于规划主要着眼于对城市各种稀缺资源(如土地、 水、能源乃至建设资金)的配置,它实际上是对城市福利的分配。在资源有限、 需求高度弹性而供给高度刚性的情况下,规划的结果必然造成部分人有所得、而部分人有所失;或有些人得之多、 而有些人得之少。这就属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只是规划师们往往未能自觉意识到这一点。须知下笔千钧,既能“点石成金

5、”,也会“明珠暗投” ,或许该以锱铢必较的理性思维,取代过分汪洋恣肆的浪漫情怀。(三)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什么谈及城市规划, 专业人士首先想到的是色彩斑斓的地块和纵横交错的管线;而一般人联想到的是鳞次栉比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街巷总之,都是一种物化概念,是把城市规划理解为各类物质规划, 却偏偏忽略了创造和主宰这些物质的芸芸众生。有位美国的城市规划师H.J.甘斯就此曾经批评:在美国 “规划师主要看到的是城市中自然和人工物质的一面,旨在对这些物质实体进行安排、再安排, 创造出一个罗列有序甚至静止不变的,有效的吸引人的社区。 ”而“几乎对生活在社区中的人毫无兴趣,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同样,脱胎于苏联物质规

6、划思想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质上也偏重于物质规划、局限于图面操作。规划师仅凭专业知识去决定“做”或“不做”以及“如何做”,而较少真正关心当地居民的所思所想,这就无形中将一己之好恶加之于众,不自觉地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殊不知城市规划的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物。规划要为人服务,要体现人的价值与需要,要充分反映、服从和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从而实现从物质规划到“人的规划”的角色转变。关于城市规划的认识观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

7、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其名篇实践论 中的上述精辟论述,不仅适用于城市规划这门学科,也适用于每一个具体的城市规划方案。某些艺术家也许可以凭其生活积累而“闭门造车”、杰作频传;城市规划却绝对不能离开实地的调查研究而描绘纸上的“乌托邦”。可以说,成功的规划,百分之八十得益于深入、细致、全面、准确的实地调研。这是“物质决定意识”哲学观念的生动体现。在这里,“物质”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即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等;二是城市的社会物质条件,即人们的生产方式(如产品、工具、场所)与生活方式

8、(如居住、交往、休憩)。上述千差万别的、自然的与社会的物质基础,产生于城市迥然各异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从而决定了城市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与整体风貌。而一个优秀的规划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干练的社会调查者,他只有通过大量现场踏勘、观察、寻访、 体验,深入当地民众之中,得出第一手素材,对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 才能据此建构城市的未来。“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之后,而不是调查之前。 ”所以说,城市规划的依据不是上级的高见,不是专家的慧眼,而是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实践。规划无定式,实践出真知。有悖于此,则再美妙的构想(如企图移植国外先进城市的模式,再造“香港”、 “新加坡”之类) ,也只

9、不过是天方夜谭。关于城市规划的运动观一幢建筑,自从被设计、建造出来之后,使静止为一段“凝固的音乐”。而一座城市,却有如一个庞大的生命体在运动,它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尤其在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的地区,城市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然而传统的规划方案,都是一种静止画面,反映着城市将来的某个历史片断。传统的城市规划,也是一种“刚性”规划,它要求对城市几十年后的发展做出面面俱到的、 甚至毫厘不爽的规定,貌似科学,实则是违背了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于运动。既然城市处在运动之中,而规划又怎能“一图定终身”以静态的指标和布局去限制城市的运动呢?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沿袭传统的规划只能被束之高阁

10、,取而代之的应是一种“弹性”规划。弹规划的特点有三:其一, 是对城市长远发展做出多重而非唯一的选择,要预见到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同前景时,城市也必会有不同的规模和布局。这样, 无论城市实际走上哪条发展之路,都有相应的规划方案予以指导,不会因规划失效而使建设失控;其二,是对宏观放松、对微观抓紧,对远景目标侧重粗线条的、原则性的规定,对近期建设侧重细致的、严格的安排,企图苛求准确预测几十年后的发展实在是徒劳的。因此,越是长远的目标,越应在运动中、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变片断式、阶段性规划为滚动式、连续性规划;其三,是在土地划分和产业布局中,只规定“不可做什么”,或建议“适宜做什么” ,而不是确定“要

11、做什么” ,以适应不同的业主的不同发展需求,并且符合市场准则由市场竞争达致资源最优配置。具体来说,就是将城市规划体系分成三个层面来操作,即:1.城市发展大纳。属发展战略范畴,对城市未来2050 年可持续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几种可能的发展前景;针对每种前景提出适宜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并对发展的“门槛”及其克服的代价进行分析;从区域的角度对重要资源的配置及自然环境的保护进行探讨;对宏观基础设施(如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大型水利电力枢纽等)的建设与选址提出建议,一般不涉及土地划分。2.城市总体规划。属概念规划范畴,在发展大纲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520 年的发展目标进行落实定位,制订出23 种可

12、能的规划方案;并提出最有希望实现的目标方案;对城市体系、产业布局和城市主要的功能划分提出设想;划定城市中心区、绿色系统、农田及景观保护区;确定城市发展的的大致规模,一般不涉及土地细分。3.城市控制规划。属技术指导范畴,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它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城市未来5 年之内的土地利用进行详细规定;提出一系列控制指标与建设指导性意见,严格控制“不可建设用途”,鼓励“适宜建设用途” ;对规划内容及指标的调整应由立法机关受权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关于城市规划的矛盾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恩格斯亦指出: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

13、,的确无时无刻不在遇到各种矛盾: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和资源、城市现代化与继承传统风貌、城市建设与节约耕地、生产性用地与非生产性用地的比例如此等等,千头万绪,都汇焦于规划师一身。有时矛盾还十分尖锐、复杂、急迫,要处理好确实令人勉为其难。然而,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诸多矛盾中,必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在任何一个矛盾过程中,必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应该说,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因为它是带有普遍性、 在城市发展中起根本作用的、

14、同时产生问题也最多的一对矛盾。而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中国虽是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泱泱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可耕地贫乏,1994 年底人均耕地仅为1.2 亩,只有美国的1/10,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目前我国恰好处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高峰,因此人多地少是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的最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听任城市无限制地扩张、甚至搞遍地开花的开发区来吞噬大片良田,令子孙后代处于无可耕地之地的窘境?还是从中华民族的生存高度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决保护耕地,压缩一切可上可不上、可大可小、可先可后、可城内可城外的建设用地需求, 集

15、中精力提高现有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答案显然不言自明。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而在有些地区,恰恰已露端倪:一股撤县建市、贪大求多、崇欧尚美的攀比之风席卷而来,使人怀疑“大跃进”又在城市建设领域泛滥成灾,以至中央不得不专门行文、严令禁止。其教训可谓深刻,对此,一些推波助澜的规划人员也难辞其咎。关于城市规划的系统观近年来, 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系统辩证论正悄然兴起,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系统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普遍本质,揭示系统物质世界发展的内在源泉、 根本动力、基本状态和总体趋势。

16、它的中心思想是:系统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根本属性。它的研究范畴是:系统、结构、要素。毫无疑问,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巨系统。虽然城市规划只是对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即土地划分与空间利用作出规定,但却不能不对系统的全貌作整体的研究和了解,否则认识就是片面的、机械的、缺乏联系的,规划也只会重蹈覆辙,成为传统计划时期那种“计划的具体和继续化” 。一般而言,城市巨系统包含四个子系统: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人的系统。 城市规划必须在深刻研究了经济、社会与人的系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对自然系统的改造有合理、有序、适度的安排,才能使其他几个系统得到协调发展。所以说,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规划,它的基本要素是:土地、人口、建筑、资金(指城市建设资金);它的主要结构有:用地结构、人口结构(包括流动人口结构)、建设强度结构(包括建筑的高度与密度)、建设资金使用结构等。这样,作为系统的城市规划也就必须遵从系统的一般规律,即:整体优化律、结构质变律、层次转化律、差异协同律。1.整体优化律。 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在运行中趋向熵减少的优化状态。也就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