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3718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验对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圈的启示地理学系张治华 51040801060 1、都市圈简介1.1 概念我国学者普遍认为 ,“都市圈”是一定尺度的城市群概念 , 由一个或多个中心 城市与其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临接城镇组成, 是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 地域, 同时又是更大尺度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1.2 都市圈的特征:1.2.1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 都市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由1-3 个人口在 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 其国内生产总值一般 可占到圈内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 是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与枢纽。 圈内的大中小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基本呈圈层状布局, 等级规模体系相对合 理。 圈

2、与圈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圈内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非常 密切, 并且产业结构呈现综合、 多元和开放的趋势 ,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结构转 换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都市圈内以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作为支撑系统, 并且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 延伸。1.2.2 我认为都市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城市群形成层次状的体系。 2、圈内交流远大与圈之外的交流。 3、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和良好的分工体系。 1.3 国际性大都市圈 国际大都市圈这个国际如何理解,就是要在国际上形成的一定的竞争优势, 成为国际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金融、信息、服务高地能够辐射全球, 吸引全球的人力和

3、财力资本,同时对外又有强烈的扩散作用。 国际性大都市圈不仅是世界物质和精神产品交汇和交流的枢纽,而且是世界 先进知识、 先进管理、 先进思想的诞生和传播地, 对其他区域有着明显的示范和 带动作用。世界著名都市圈1、纽约都市圈:由纽约州、新泽西州、康纳迪克州组成,涵盖 多个城镇, 占美国国土面积 ,人口占全美。 全美最大的家公司,有将总部设在圈中。2、巴黎都市圈:占全法,拥有全法的大公司 总部,此外,圈中还包括全法的科研机构、的保 险公司总部、以及的银行总部,拥有跨国公司 家。 3、东京都市圈:涵盖大东京、阪神圈、名古屋圈,占的国 土面积,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三分之二,工业产值 占全国四分之三

4、,商品零售总额占。圈内有多家 银行,日本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大企业有将总 部设在圈内。2、 国际大都市圈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2.1 国际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比较 2.1.1 空间圈层结构特点 发达国家著名的大都市,例如欧洲的伦敦大都市、巴黎大都市;美国的纽约 大都市、落杉矶大都市;日本的东京大都市等,一般都经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 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四个圈层。 例如(参见表 1 所列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数据) : 伦敦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内伦敦中心城市、大伦敦、伦敦大都市地区、 伦敦- 伯明翰大都市带; 纽约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曼哈顿盗中心城市、纽约大都市、纽约大都市 圈、纽约 -波士顿大都市带;

5、 东京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东京中心城市、东京都大城市区、东京圈、首 都圈大都市带。 巴黎大都市的四个带分别为:巴黎市、巴黎、巴黎地区大都市圈、巴黎大都 市带。 表 1:五个国际大都市的空间结构与人口密度2.1.2 空间布局结构特点 1、日本东京的双磁极结构1956年日本公布的“首都圈整备法”中,强调要在东京100 公里的范围 内大规模的发展卫星城;1970 年 12 月,东京都政府通过的“城市规划法” ,提 出东京都市圈内的一点式集中性城市发展为多点开放式城市结构。在离东京3040 公里的多摩地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口定居,使多摩地区 形成东西向的“居住中心线”的西端,与东端的原

6、市区中央居住带相抗衡,形成 独特的“双磁极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市过于密集的困难。 2、法国巴黎的带状结构 巴黎地区都市圈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即轴线多中心空间格局原则,地 区增长中心综合化、 多样化建设原则, 区域开敞空间严格保护原则,环状放射的 便利交通系统原则等。 巴黎都市圈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为沿塞那河两岸布局的带状城市体系。 3、英国伦敦的环状结构 伦敦大都市圈基本上是环带状的一中心为主多中心并存的分布格局。在 伦敦市周围建立环城绿化带, 在环城绿化带外建立多个新城市或发展原有城 镇,然后通过快速的城际交通联结周围城市。 2.2 国际大都市圈的形成机理比较 国际大都市圈的演变经

7、历了下列过程:1、孤立城市的发展阶段; 2、以 单中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发展阶段;3、以多中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圈发展阶 段;4、以多个大都市圈相连接为特点的大都市连绵带发展阶段。上海国际性大都市圈的发展还处于第二三阶段之间,需要有一个从内向 化的城市发展向外向化的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变,需要加强与周围其他城市 的联系与互动发展,各自根据自己的长处确立自己的优势产业。2.3 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比较 231 美国的人口和制造业产出高度集中在东北部14 州, 形成了以全国各地为它 的原料和市场供应地, 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 形成了全国性大分工。 而日本则 是形成了三大都市圈, 每个都市圈有自己独立的

8、产业结构,内部高度协作, 而圈 域之间交流较少。下面看日本的都市圈配置情况:在都市圈范围内 , 重点是围绕中心城市的日常生活、 生产与环境职能构筑一 个完整的城市性功能体。 在大都市圈范围内 , 建立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是实现大 都市圈战略的核心 : 在每个都市圈内主要的工业产品应该能够生产, 各都市圈之 间所交换的主要是各自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 把原先在各大都市圈间的运输 转为大都市圈内的运输。 日本以大都市圈作为产业结构协调的单元, 在东京大都市圈、大阪大都市圈 和名古屋大都市圈中分别配置了三套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例如大阪大都市圈组 合成了“商业的大阪、港口的神户、文化的京都”的职能协调体

9、系。我国在耕地资源不足, 人口众多, 能源紧张的情况下, 应该采取日本的这种 发展模式, 在都市圈内形成良好的合作体系,优势互补。 也就是说一方面圈内要 形成良好的分工,以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都市圈之间主要进行 知识上的交流,减少物质上的交流。2.3.2 发展理念 1、伦敦的发展模式 伦敦采取了均衡的发展模式,由于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伦敦的西部地区, 东南部越来越失去平衡,在伦敦的近期发展规划中决定: 1、40% 发展会向东部进行, 开发利用那里的许多制造业和船舶业破产后 留下来的场地。 2、通过发展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如地铁和轻轨线,并限制私人交通工 具来引导人口向东部地区发展。

10、3、通过建立学校、商业中心、针对特定人群的特殊服务、城市中心建 立娱乐设施来引导人流发展。 4. 继续保持伦敦的环城绿化带。 2、巴黎的发展模式 巴黎构筑了内环、 中环、外环3 个圈层 , 加强了自然空间保护 , 突出了生态经 济空间的建设 , 形成了巴黎地区欧洲中心、近郊的再开发区及新城、新城市化地 区、农村地区的纽带城市4 个不同层次的空间格局。3日本的多核多中心的发展计划 日本东京由于过于拥挤, 为了减轻中心城市压力, 分散中心城市功能, 在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多核多中心的建设方法。并通过各种方法, 向周围 城市分散功能。3、国外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对上海的启示 3.1 目前上海情况 尽管

11、上海的进出口、外汇交易、外国直接投资等指标已超过了世 界城市初级阶段的标准值,但是在全国名牌产品占有率、对外投资方面差 距很大,需要加大力度,以提高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层次和地位。上 海的接受投资与对外投资远远不平衡。 上海经济发展的软件功能还有待提高。在政府职能、信息服务、研 发能力方面还需努力提高 城市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城 市迅速蔓延等等。适于居住性与其他国际大都市还有一定差距。 就产业化阶段来讲,其他城市已进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也就是信 息化时期。而上海依然处于工业化时期,信息化仅处于初级阶段。汉城东 京巴黎大都市圈第三产业比重均超70,主要就业岗位是非

12、生产性的服务 行业。 我们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同时,能源紧张、土地紧张、环境污染问 题迭现。这些条件要求我们立足我们的国情,并借鉴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和 教训,加快发展。3.2 上海发展国际化大都市圈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 1)良好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的建立圈内各中心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而不是 盲目竞争下的产业趋同。据徐长乐教授的研究结果,长三角各区域 间产业同构性在 90以上。 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呢?一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充分竞争的情况 下,各自优势就会真正的显现出来。但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后发的, 所以还需要政府的先行引导作用。 通过这样的机制的的建立使各要素能自由流动,促进各区

13、域迅速显 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专业化程度。在这样的竞争中,整个区 域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级别。 2) 制度环境等“软件”建设 通过政府首脑会议等形式提高区域合作的级别,协调各区域利益。 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加强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城 市“ 软件” 建设做好各级规划的同时要提高规划的法律效益,并提高 规划制定的公参与度。从东京和巴黎都市圈历次规划的历史来看, 每次都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都市圈的问题。从区域层次国家 层次全球高度, 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有利于建立整体视野。国外都 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首要的事情,个别区域或集团的自由发展 必然要与规划发生冲突,所以规

14、划要事先做好并有严格的控制力。 规划都能以法律的形式来体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并由地方 广泛参与。在牵涉到多方利益的时候能由国家直接出面。 3) 城市体系的建设 推行集中分散化的方式,以多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来疏散中心城市 功能。上海都市圈要建立起系统的层次化的城市体系,促进 产业的层次化分异,发挥各级城市各自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城市的 整体升级。 中心城市应该致力于产业转移,工业生产功能逐渐向周边城镇, 形 成了空间扩散的垂直化分工体系。 通过在城市周围建立新城镇或发 展原有城镇。 并通过相应的产业配套、 便捷的交通、 良好的基础设 施来吸引人口。 上海中心城市要重点发挥金融、信息、创新方面优 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同级城市之间形成水平分工,上下级城市间形成垂直分工。 上海作为知识文化的交汇地和传播地,作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应 该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创造相应的环境。 4)生态环境 通过“ 城市森林 ” 等措施,大力提高城市绿化效果。 延外环建立城周 森林,作为任何人也不可侵占的绿化区域。 做好城内各种污染的治理工作。 引导人民形成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5)良好的交通设施的建设 通过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和轻型轨道建设,通过桥梁和隧道等建设, 拉近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距离, 增强城市间的互动。 通过加强与郊 区的交通便捷度,减少通勤时间,引导人口向郊区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