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3363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6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一、鉴赏修辞手法 二、鉴赏表达方式 三、鉴赏表现手法 四、鉴赏构思技巧(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等)一、技巧术语 二、提问方式 三、答题步骤 1.准确点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 3.阐明用这种手法的效果(自身效果+形象特点+情感) 表达技巧1.抒情手法2.描写手法3.修辞手法4.篇章结构直抒胸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用典抒情( (咏物诗咏物诗) )( (咏史诗咏史诗) )叙事抒情叙事抒情抒情方式借物喻理借物喻理

2、( (哲理诗哲理诗) )渲染渲染 烘托(衬托、映衬)烘托(衬托、映衬)对比对比 反衬反衬动静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虚为实)白描、细描白描、细描(不常用)(不常用)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以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 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动衬静(以声衬寂) 古今对比古今对比 反衬今之萧条反衬今之萧条(一般用于乐景)(一般用于乐景)视听视听结合结合修辞手法常见常见一般一般不常见不常见比喻 比拟 夸张借代借代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 互文通感双关排比意象叠加(列锦)意象叠加(列锦)叠词叠词开门见山 铺垫照应 承上启下 画龙点睛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考点知能篇章结

3、构常用手法1 抒情手法:2 描写手法:3 修辞手法:考点知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动静、虚实、视听、动静、虚实、视听、渲染烘托、对比反衬渲染烘托、对比反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叠词、意象叠加叠词、意象叠加写景手法:1. 1. 多种感官相结合(视听)、多种感官相结合(视听)、动静(动静结动静(动静结 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虚实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虚实 结合、化虚为实)结合、化虚为实)2. 2.渲染、烘托渲染、烘托3. 3.多种色彩相互映衬(对比)多种色彩相互映衬(对比) 4. 4. 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叠词、

4、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叠词、 意象叠加)意象叠加)考点知识抒情手法:1.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 古讽今古讽今2. 2. 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对比反衬、虚实结合3. 3.修辞(比喻、比拟、夸张)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考点知识1.笼统提问: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中是如何写景的?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限定范围: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4.指明方向: 请从虚与实关系(动与静、情与景)的 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 提问方式提 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

5、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 迷惑。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 排、通感。排、通感。 1.1.比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 象的事物形象化。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

6、禹锡(刘禹锡望洞庭望洞庭) 2.2.对比(对照)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 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 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 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 建突出。衬托双方有

7、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 表现。表现。 例如: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对比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衬托(反衬)3.3.拟人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 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不是

8、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杜甫) 4.4.对偶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 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高度概括,有音乐美。,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高适燕歌行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杜甫登高登高) 5.5.借代借代

9、: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 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 练、含蓄。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苏轼念奴娇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怀古) 6.6.夸张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 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

10、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李白) 7.7.双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 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刘禹锡) 8.8.互文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

11、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 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相互补充,行文 简洁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木兰辞) 9.9.反复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12、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辛弃疾丑奴儿丑奴儿 )10.10.设问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李煜虞美人虞美人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朱熹观书有感观书有感) 11.11.反问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白居易 )

13、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李白) 12.12.铺排(赋)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服力和感染力。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箜篌,十六诵诗书,十六诵诗书 13.13.通感: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琵琶行 “ “绿杨烟外晓寒轻绿杨烟外晓寒轻, ,

14、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祁(宋祁玉楼春玉楼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阿房 宫赋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借代,设问 夸张双关对偶拟人设问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小 试 吧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

15、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 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 愤慨之情。 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描写、抒情抒情、议论、记叙、议论、记叙表达方式叙 述描描 写写议 论抒抒 情情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正面 侧面侧面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色彩的描绘、白描或细节描写或色彩的描绘、白描或细节描写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间 接接 抒抒 情情相关术语: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A.A.描写:描写: 1.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 多角度,变换角度。多角度,变换角度。 摹形、拟声、绘色(调动视、摹形、拟声、绘色(调动视、 听、嗅、触等感官)。听、嗅、触等感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杜甫绝句绝句 ) 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上下、俯仰等。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