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3302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0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制作者:王孙斌 张艳 袁微 郑叶欣 沈思勉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 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 、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 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 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 ,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 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 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 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 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毒奶粉” “瘦肉精” “地沟油” “染色馒头” 党的

2、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 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 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 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 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 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唐五代时有冯道其人,一生历

3、五朝事十一主,宋人欧阳修在新五代 史中痛斥此人为不义之徒:“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 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 有不亡者乎!”欧阳修强调的是朝廷大臣尤其不能无所不取、无所不 为,否则天下必乱,国家必亡。为什么古人要将官员的伦理道德要求 提高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高度呢?这与官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分不开 。自人类社会阶级分化以后,社会的管理者,或者说社会制度、社会 原则、社会运行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以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身份面对 人民大众。如果官员以其自身的正确行为来示范他人遵循社会公共价 值体系,众

4、人就会因服气而从之。否则,既不服,又效之。因此,孔 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更高价值追求, 这就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提出对党政干部的思 想素质和伦理要求,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 一是任何社会对管理者都有公共要求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领导干部提出更高 的要求 领导干部在公共生活中,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必 须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和人民 利益负有重要的责任。实际上,这两个意识就是 先进性意识。而要形成这两个意识,离不开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5、系建设。我们应从时代的新要求 上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重要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 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 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 呢?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 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 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上从来没有 一种武器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种 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 义才真正代表和反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 利益。 建

6、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 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 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 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 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 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 要保证怎么做?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 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 鼓舞斗志,用社会

7、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 想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 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 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 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 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 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 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 ,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 会主义核心

8、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丝毫不能含 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 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 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 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 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 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 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9、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 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 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 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 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 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如何树立?对国家?对党?对个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员的 先进性 要培养好的核心价值观 ,。再拓展说说

10、生活中的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微尘(视频)这 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的良心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与 时俱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 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 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 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 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 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 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11、,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 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 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 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

12、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 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 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 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 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 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坚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