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学习氛围的营造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82314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体学习氛围的营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立体学习氛围的营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体学习氛围的营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学习氛围的营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8年第4期物理学是以观察、 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教学中, 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将为学生学好物理提供更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但是, 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地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 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 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2 .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时。课堂上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很可能会出现困难, 这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2、 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 课堂散而不乱, 问题却越辩越明,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提供辅助工具或材料, 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和发挥。3 .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依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时。有些知识和经验较为抽象、 深刻,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单靠某个学生解答往往不全面。 这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 相互补充, 并不断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 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另一方面, 有些开放性的问题, 或条件不唯一, 或过程不唯一, 或结论不唯一, 学生往往

3、从自己的角度形成对问题的不同的心理表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时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让学生了解到别人表征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扩展思维空间。( 责任编辑: 邓伟)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班里某门功课较好的同学, 往往能带动其他同学, 使这门课的成绩在班内大幅度地提高, 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班风好、 学风好, 营造出了一种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优良氛围。 所以, 我们通常觉得只要把每一个班级搞好就行了。事实上, 这只是很有限的一种做法。我们要营造一种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学习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 新分配的班级, 一定存在学习程度上的优、 良、中

4、、 差。 通常教师在设计教学和教授知识的过程中, 有“ 重视中间, 忽视两边” , 还有“ 重视优等, 捎带中间” 的通病, 而对于班级内成绩靠后的学生, 大多数老师几乎是弃之不顾。 这种做法很明显对这些成绩靠后的同学是不公平的,即使学校所谓的“ 尖子班” “ 快班” “ 奥班” 也是如此。所以就有了这样一部分同学, 宁愿到“ 平行班” “ 慢班” 中去“ 做鸡头” , 也不愿在” 快班“ “ 做凤尾” , 更何况对于那些“ 平行班” “ 慢班” 中靠后的学生呢?早在几千年前, 孔子就提出“ 因材施教” , 但事实上, 班级教学“ 批量生产” 的方式, 将这种教育原则的效能降到了较低的程度,

5、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享受“ 因材施教” ,更多的学生能平等受教就不错了。新课程改革下,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 让它最大可能的接近教育原则,营造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 为学生的发展拓展出更大更广的空间。学生学习时的动力, 各有不同。 有些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长远的目标, 有些学生是为了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有些是为了在竞争中战胜对手,有些是为了避免家长的打骂这些同学中间, 有些是“ 南孚大容量” 电池, 电力持久; 有些是杂牌货, 电力瞬间即逝。他们的目的不同, 动力持久性也不同,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就不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有些同学坚持的时间长一些, 有些同学毅力差一些, 短时间能坚

6、持下来, 时间长了就有了问题, 教师最先要做的就是拉长和延伸他们的学习持久性。通常,我们给学生定的学习目标,实现周期多为半学期、 半年、 一年。 开学的时候, 第一节课上, 老师就加以强调,还要大声问同学“ 有没有信心?” “ 有!” 回答异口同声, 声音洪亮, 充满信心。教师这时的感觉特别的好, 仿佛学生的声音大了, 目标就一定能实现。起先的一周, 学生和教师都信心十足, 校园里见到的都是勤奋好学的学生, 再过一周, 有人开始松懈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 勤奋好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很少, 这是学习周期较长、 目标实现周期较长的原因, 实际上这是一种“ 视觉抑障” 。 参加过长跑

7、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跑到中间时,如果东张西望, 就会觉得, 剩下的距离还很长, 这时坚持下来很难的。 在高空中行走, 不要向下看, 能走到对面, 如果时时加以注意,可能会坚持不下来, “ 视觉抑障” 会加重心理负担, 阻止我们立 体 学 习 氛 围 的 营 造李建平1张春霞2(1 . 2武威市第十一中学甘肃武威7 3 3 0 0 7)教学研究2 3-2 0 0 8年第4期前进。消除这种“ 视觉抑障” , 就象是给磨面的驴带上眼罩,把一万米的长跑, 改成一百米相加的赛跑, 把整体的改成琐碎的。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把每学期、 每年的学习目标, 改成每天、 每节课的目标, 让学生关注每一天

8、、 每一节的实现目标, 忽视一年、 初中、 高中的学习目标。 这样学习目标当然容易实现, 即使非“ 南孚大容量” 电池, 实现起来也有足够的电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多年来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 我们都清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当教育者把受教者培养成对学习的“ 乐之者” 时, 教育目标已实现大半了。教育过程中, 确实有一些学生会对某门学科“ 乐之” , 这些学生我们只能说是“ 天生” 的, 或者是“ 天才” , 更多的学生是因各种原因被动的去学习, 这样大多数学生与那些积极、主动、 自觉学习的学生相比, 学习效率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总是先尝试, 然后才有自己的

9、喜好。我拿着一块糖, 对一个孩子说它很甜, 通常孩子不是马上接过去吞下去, 而是先尝一尝, 确信真的很甜时, 才整个的吮在口中。所以, 我们教育者也应该让学生尝到这种甜味, 他们才有可能完全吞下这块“ 糖” 。而我们多数教育者不管不顾学生尝没尝出这块“ 糖” 的味道, 就强迫学生吞下去, 营养是很多, 吃法却让学生受不了。我们让学生尝到“ 甜头” , 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尝过后, 会自己来拿。学生的“ 甜头” 是什么呢?校园歌谣中是这样唱的“ 考、 考、 考, 老师的法宝; 分、 分、分, 学生的命根” , 一个拿了高分的孩子, 他的喜悦感、 幸福感、 成就感, 不是其他能够比上的!既然是这样

10、, 为什么我们老师要吝啬呢?非得把这些“ 甜头” 留到半学期、 一学期才给学生呢?为什么不每天、 每节课给学生一些幸福感、 成就感呢?每天都有进步, 每天都有营养, 这不是很符合营养学吗?其次, 我们总认为, 学习的主阵地是学校, 所以一些家长认为,家庭只要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条件就行了。其实不然, 良好教育氛围的家庭, 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年的高考中, 有一种特别的现象: 在高考中涌现出来的一些较为优秀的考生, 大多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同等学校教育条件下, 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发展相对较好, 教师家庭的孩子尤为突出, 很明显这与一个家庭的教育学习氛围是分不开的。我的一位朋友是画家, 他

11、告诉我当他作画时, 他的小孩也会表现出一种画画的“ 模仿秀” , 而他并没有刻意的要求孩子。我每晚睡觉前, 喜欢看几页书, 当我看书时, 我的孩子, 也拿本书在旁边“ 模仿秀” , 虽然她还没上学。 这种“ 模仿秀” 就是家庭给孩子的影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发现, 有一部分孩子, 他们的禀赋超乎其他孩子许多, 而这其中的部分孩子在后来的发展中, 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就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一副漫画是这样的: 四个家长在高桌子上打麻将, 四个孩子把作业本垫在屁股下, 在桌子下面打扑克。 这副漫画很准确的表现了家庭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家庭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为孩子的发展营造良好

12、的家庭氛围, 是孩子发展的源泉。 教师要把教育的主阵地进行拓展和外延, 通过家长会、 家访等形式, 帮助家庭营造这种氛围, 对于一些相对薄弱的家庭, 教师应多加注意, 向家长宣传家庭的优良发展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回报率不是其他什么生意能够比得上的,消除某些家庭对孩子发展造成的不良因素, 鼓励一些家庭重视孩子的发展, 为孩子的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 状元县” “ 状元乡” 是每年高考过后, 在各种媒体上最引入注目的一些字眼。羡慕之余, 不能不给我们一些启示,难道真的是“ 地杰人灵” 吗? 真的是“ 出风水” 吗? 甘肃会宁是全国的高考“ 状元县” , 我们打开会宁

13、的地理志, 映入眼帘的字眼, 多是“ 荒凉、 贫瘠、 缺水、 苦焦” , “ 家庭苦供、 孩子苦学、 教师苦教” , 营造了社会重教、 重学的良好的教育氛围, 是造就这个全国高考“ 状元县” 的主要因素。晚上9点以前, 家中有孩子学习的家庭, 电视不会打开; 学校附近没有灯红酒绿的舞厅,没有影响学生的网吧;家庭与家庭的攀比, 不是比家用的电器的高档、 住房的豪奢、 生活条件的优越, 而是比孩子的学习成绩, 比有几个大学生, 几个硕士、 博士。 人们不会因为家庭生活条件的贫穷而受到别人的嘲笑,而是会因孩子没有受到高一等学府的熏陶而自愧。老百姓清楚地认识到要打破“ 富不过三代” 的规律, 只有不断

14、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 智力投资高回报率的普遍认识, 使得一个地区的人都能够重视教育,当孩子处于这样的社会重教氛围中, 他们承受着榜样的压力, 也享受着榜样的动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以会宁出现了两种“ 扶贫” , 北京、 广东、浙江义乌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纷纷到会宁经济上扶贫, 同时又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会宁来享受教育上的扶贫。笔者曾作过这样的调查, 相邻的两个自然村, 其中的一个村多年来累计考取的大学生远比邻村多。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这个村的村民在一些集会上,相互探讨的多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们关注的是孩子成绩的优良中差, 而邻村在这样的场合主要谈论的是家庭收入的好赖。一个地域性的价值观念影响

15、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就影响到社会重教氛围的形成, 也就影响了一个孩子的成长。 社会重教氛围的营造, 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出现, 当某一地区一旦出现这样的人才, 社会舆论导向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挖掘、 整理、 重视、 宣传他们, 人们以家乡有贤才而骄傲自豪, 邻家有良才而比贤等齐的观念深入人心。 榜样影响到的人, 再做别人的榜样时, 社会重教氛围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这种氛围一旦形成, 将会在几十年, 乃至上百年影响着该地区的教育, 使许多人从中受益无穷。 而我们的好多地方长官, 在地方发展过程中重视的仅仅是经济的发展, 在他们的行政报告中, 突出的只是经济领域中的业绩, 往往是经济上去了, 人口素质却下降了。 这几年社会的道德滑波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 二战后, 日本的崛起, 不就是教育的结果?这与政府重教的行政措施是分不开的。有高素质的人才, 必然会有高的回报。( 责任编辑: 邓伟)教学研究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