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1267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百万群众搬迁“治贫”(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广西:百万群众搬迁 “ 治贫” (1+1)广西:百万群众搬迁 “ 治贫” (前一)本报记者当了很多年广西自治区发改委地区处处长的温秀坤,最近被人送了个外号:“ 温百万 ” 。乍一听,以为相关财富;细一问,却是喻指工作在未来的两年半中, 他将承担全区 100 万名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具体落实这项任务也被称之为 “ 广西打赢 452 万贫困人口脱贫总决战 ” 中的“ 重中之重 ” 、“ 最难啃中的最硬骨头 ” 。既有绰号,自非虚名。自从在今年1 月初全区大会上被领导如此称呼起,难得的轻松一笑之后,却是一份沉甸甸责任、 一串硬梆梆指标、一通急彻彻军令鼓,便是从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

2、、 区政府主席陈武开始, 在每一名干部心头层层涌起。452 万,是什么概念?经过去年一年的精准识别后,广西全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之数,总量排全国第 4 位;从区域看,共有54 个贫困县、 5000 个贫困村。而 2016 年的开局任务,就得先确保120 万贫困人口、 1000个贫困村、 8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00 万,是什么意思?452 万中的 48.4%散居于大石山等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扶贫成本极高之不适宜区。通过精准识别后,其中只能通过搬迁才能彻底解决脱贫的人口达100 万,比三峡移民总数还多,约占全国易地搬迁扶贫人口总量10%。其中 2016 年的第一期任务,就有 30万人。“ 最硬

3、骨头 ” 是怎样 “ 硬” ?上世纪 80 年代末,广西就探索异地搬迁脱贫。 2010年时,全区贫困人口 1012万,“ 十二五 ” 时已解决近 600 万,而剩下的 452万因劳力、病残、技能、生存环境等多种原因,本就是待脱贫群中困难户。此为一“ 硬”彼“ 异” 非此“ 易” ,前“ 异” :指跨县跨市、且有耕地租、有宅基地建,又称“ 有土安置 ” ;后 “ 易” :搬离不适宜区即算,且多是没耕地保障、原则上没有宅基地供应,故称 “ 无土安置 ” ;此为二 “ 硬” 。据测算,仅为第一期就要提供16.5 万亩土地,因为是 “ 无土” ,各地土地重新调整规划比例高达1/3、且还需重拆、重建已有

4、基顾设施,此为三“ 硬” 。又因考虑到整村贫困户搬迁后,也不宜让少数非建档立卡的农户孤零零留在原址,故而也得跟着一起搬迁,此称“ 同步搬迁 ” ,这一比例为 10%。因此实际搬迁总量为 110 万,今年为 33 万。而解决同步搬迁户的资金,还需由地方自己配套。此为四 “ 硬” 。读懂这 “ 四硬” ,方知 “ 百万” 不轻松。简单一个 “ 易” ,竟是 “ 写法” 几多重?轻松铸就不出伟业。面对历史交给的重任,从去年10 月到今年 7 月,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召开4 次全区性脱贫攻坚大会。定下新思路:充分利用好中央的政策,举全区之力先“ 啃最硬的骨头 ” ,同时今年还要完成120 万人口、

5、 1000个贫困村、 8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提出新理念:出台 20 个配套实施方案,在有易地搬迁任务的13 个设区市、79个县,建立高规格工作体系,不脱贫就不调动。同时又与25 个行业部门签订脱贫责任书,不讲条件不讲难;启动新实践:国家级 20 类、 区级 22类资金,可以整合使用; 用地建设,允许与简化程序、税费减免、增减挂钩;加大小额信贷扶贫力度,5 年力争发放300 亿以上;新的安置点要就城、就镇、就交通、就旅游、就工业园,从源头开始,不仅搬得出、更要稳得往,还得能致富广西 7 月,八桂大地,热浪滚滚。比天气更热的,还有一种期待。“ 易地扶贫搬迁,搞好了,一劳永逸;搞不好,劳民伤灾。”

6、彭清华冷静而清醒, “ 整个,十三五? 期间,包括中央扶持部分, 各类扶贫资金总额达到1200 亿, 比,十一五 ?和,十二五? 总和还多出 900 亿。这对于培育广西新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也更是一场重大机遇。”扶贫也是机遇,搬迁也是转型,攻坚也是锤炼。机遇何来?转型何生?锤炼何用?这场期待,正在开始这一个 “ 易” 字怎易写(后一)本报记者“ 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开车只要几分钟,一大片被称之为 “ 生态民族新城 ” 的首期 40栋崭新公寓楼,齐刷刷地 “ 支起” 了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新城区的框架。今年40 岁、来自下河村考下屯的苏兴锦已经搬到这里1 年多

7、了,120 平米新房中,最招眼人的是客厅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孩子们的奖状。因为是家里负担最少的、又曾外出务工,3 年前当得知这个 “ 民族新城 ” 项目时,几乎没等干部们动员,小苏就向哥、姐还有妻家的亲戚借了12 万多,再加上政府补贴的 4.8万元,买下了这套房子,装修又花了4 万。首期的 “ 民族新城 ”售价为 1380/米2,县政府再补贴 400 元/米2,所以实际售价为980/米2。所以整个过程算下来,作为全县第一批的易地搬迁户,小苏几乎没有花自己的钱。“ 只有搬出来,才能改变后一代。现在我两个哥哥也已申请了第二期。”怎么会有两种补贴呢?这还得从大化县的历史说起。大化地处广西母亲河 红水河

8、下游。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大化,只因开发红水河电能, 1988 年大化县才成立,所以全区最早的移民异地扶贫搬迁也是从这里开始的。随着3 座水电站建成,本就在 “ 异” 字路上早已走到尽头的大化,自2012 年就在全区率先转身启动“ 城镇化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 的试点, “ 新城”项目由此而生。新城项目规划总面积3158亩,建筑面积 380万平方米,计划安置1.5 万户 6万人。 13 年和 14年两次被列为全区性重大项目,为何?没钱、没地。“ 其实也不是没钱、 没地,只是不能用、不给批。” 大化县常务副县长黄碧海,历经了这个项目的全过程。先说用钱:中国基层以县为单位,按照现行制度,其发展多依靠向

9、上申报各种项目并由此获得资金支持。但为确保专款专用, 这些随着项目下来的钱,也不能随便跨项目、 跨区域使用;再说用地:因为要调整规划,就更得要逐级上报审批。“ 我们算过,这个项目即使所有条件都具备,正常程序走下来也要 215 天;实际上我们是花了2 年多。 ”散落于各个项目的钱,要提高使用效益,就需整合;正常程序下反反复复审批,要提高程序效率,就需简化;可这两件事,都不是一个县域职权,所能解决的。于是两度进入全区层面列入重大项目,原因就在此。创新,就是在无路中找路;改革,总要在担当中突破。2014 年 2 月,挂点新城项目的自治区领导在多次考察后,给出批示:“ 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 ” 蔡

10、旭荣至今还记得这句话。出身金融系统、来自福建、10 年前来到广西投资房地产的老蔡,就是新城项目业主。“ 其实一期的 1380/米2还是略有亏本,同期大化县域商品房均价为3000/米2。 ”老蔡是唯一一个交足了大化县政府设置的1 亿元“ 诚信保障金 ” 后,才获得的这个项目。 “ 但销售有保障、商业配套也给我做,新城中的医院、学校、道路也都采用 PPP或 BT 方式与我合作。所以赢利是没问题的。”利好政策,越是在观念更新后,才越充分体现出含金量。2015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达到广西。广西将此细化为根据全区不同区域,给予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每人1.9 万2.4 万补贴。小苏家4 口人,大化又是重

11、点县,所以有个4.8 万元的补贴; “ 打酱油的也可买醋 ” ,所以又有了 400元/米2的补贴。曾经被20 多位副省级领导关注过的“ 民族新城 ” 项目,终于在这一轮的机遇中,靠改革闯出了新路。“ 大化模式 ” ,成为当下全区易地扶贫搬迁中,广泛推荐。2016年 7 月 15日,广西自治区政府出台80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涉农资金。资金范围为国家级20类、自治区 22类。“,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 ?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自治区副主席黄世勇说。与此同时,广西还已组建了广西农投集团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负有易地搬迁任务的79个县也都成立了各自的项目公司。“ 不仅能买醋,

12、还能再买米了。 ” 大化县委书记杨龙文期待更多。据统计,在此次广西110 万易地扶贫搬迁中,像 “ 民族新城 ” 这样的就城、就镇式集中安置,总量将到85%以上。搬迁谁?怎么搬?已经不是了难题了,可下一道难题又接踵而至。“ 后面,实际上这才是一道真正的难题。” 黄世勇告诉记者。“ 卖出鸡和鸭,换生新产业!”这道难题在蒙绍斌脑子里,也转了好久。小蒙今年 37 岁,99 年退伍回来后就一直担任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民安村村主任。民安同样地处石漠化大石山区,自从搬出到“ 福民新村 ” 后,头等大事就是得给村民们找个 “ 新营生 ” 。 “ 播一把种、收一捧米 ” 的日子,自然是不能再继续了,可村里、镇里

13、也没什么产业。 还是老支书提醒了他: 老祖宗不是还传下来过养牛吗?于是,依靠着挂钩单位赞助来的30 万元,小蒙和其他15 户养起了牛。到今年整个祥周镇已经搬出来了341 户 1359 人,想养牛的也越来越多,可赞助来的钱毕竟有限, 小蒙又 “ 没招” 了。好在田东县是 “ 有招” 的08 年,田东成为广西唯一的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找钱、用钱,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机制。此前,全县已8.8 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成立助农担保服务公司、刷卡就能在村中直接领取贷款。 易地搬迁扶贫开始后, 不仅比其他地区新增了一项“ 新建或购买住房、不超过10万元、3 年内全额贴息贷款 ” ,而且还对全县建档立卡的 1

14、.2 万授信贫困户,预备了每户5 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计划。2015 年,小蒙的养牛事业 “ 升级” 了他们正式成立了 “ 祥周官民农民养牛合作社 ” , 还实行了 “ 合股共养、集中管理、按户分红 ” 方式。养殖者扩大到 68 户,仅去年就卖出了 20 多头。其中原本的25 个贫困户,凭此收入,脱贫了15 户。“ 增收的路子千万条,产业扶贫是第一条” 。黄世勇对这句话的解读就是:要把扶贫小额信贷当作突破口。“ 把扶贫当作机遇,就是要通过扶贫做大广西的经济增量、总量。容量越大,才越有能力消化扶贫中所有问题。”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广西全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不到18 亿元,而同为西部的甘肃半年就达到20

15、0 亿元。为此,在今年 6 月的全区脱贫摘帽推进大会上,广西提出要在今年内今年底前完成今明两年300 亿以上贷款发放; 不仅是 “ 有钱发 ” 、还得“ 会花钱 ” 。就是要照着田东的样子, 探索把从中央到县四级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后直接补助给龙头企业、 经济能人、 合作社,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增加一块资产性收益。田东县累计成立各种涉农产业合作社355个,位居百色市第一位, 53 个贫困村中的每个贫困户, 都至少得到一个合作社或一个种养大户或一家龙头企业,产业带动。农小强采用的也是这个招数。老农是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水口居委会主任,水口紧邻越南。为扶持边民,国家有一项特殊的政策:允许当地03 公里内边民

16、凭边民证每天每人享受8000元以内免税边贸。周边几个村先后搬至离边境更近的共宜新村后, 人口也增加了。 老农打的就是这张 “ 人数牌 ” 2015 年 9 月,他组织成立 “ 水口边民互助组 ” ,把 3000 多人以屯为单位分成95 个小组,进行了专业分工,有运输、有装卸、有只以边民证入组合作的,一支农产品“ 边贸大军 ”迅速成形。而他们带动出的又正是县里多年一直想建设的“ 跨境农产品加工园 ” ,如今已经有 3 个企业进驻。相隔不远的广西著名边贸口岸凭祥市“ 海润边贸合作社 ” ,更是老农的互助组的“ 升级版 ” ,除了边民入社入股外,他们还干脆将扶贫、企业、金融一起并入合股。仅此一项,每个贫困人口每年就可增收4000 元,实现了 “ 入社即脱贫 ” 广西扶贫设想。“ 卖出鸡和鸭,换生新产业。” 这是田阳县代县长黄国哲的更大设想。在此轮易地扶贫搬迁中, 田阳县不仅要解决自身的3 万多贫困人口安置问题, 还要承接隔壁凌云县 1 万人量的易地搬迁。只靠小打小闹,破难显然不够。扶贫是机遇、搬迁是转型,用资源换资本,用资本建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