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80313 上传时间:2017-08-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稿2012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须修读第二册前四单元复习提纲2013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2013 学年高一历史会考必修第二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 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a b)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汉代:在考古

2、出土中发现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 品远销到以罗马为 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 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鼎盛时期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

3、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六朝时期,形成了民 间集市“草市”,政府 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宋代的“ 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唐宋上商业都会的发展(a b)唐代长安的市已 经由定 时而聚的古老形式, 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著名的商业都会有: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等宋代都是商业繁盛,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

4、)“重农抑商 ”政策及其影响 (a b)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 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 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 展官营商业, 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 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a b)“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 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 进行贸易的政策。22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专题二、近代中国

5、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 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 b)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 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 b)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 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 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 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6、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c)1、发展不均衡集中于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 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 c)初步发展的条件:甲午 战争后,列 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 实业救国”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张 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 纱厂 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周学熙 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

7、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5)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b c) P371.使中国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开始了近代化进程。2.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3.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 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a c )原因:内因辛亥革命的推 动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一战期 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实业团体不断涌 现 海外投资增加新建厂矿多新增资本多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

8、要原因(a c)主要原因:恶性通货膨 胀政策 官僚资本的压迫 繁重的捐税负担美国的经济侵略内战的破坏 3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a b)1956 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a b)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9、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a b)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开展:1958 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危害:“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

10、泛 滥,社会 生产力受极大破坏。(4)“文化大革命 ”对我国经济 建设的破坏(a b)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 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受“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 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 了一次极其宝贵的 发展机遇。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c)主要内容:“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

11、原则。(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 b)形成: 1980 年在广 东的深圳、珠海、汕 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大 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 岛、连云港、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441990 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

12、出(b b)1992 年 12 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变迁(1)20 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a b)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 西装的 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

13、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粉碎“四人帮” 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2)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a b)饮食结构变化:中国是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从 19 世纪 40

14、年代起,西方人来华,西餐传入中国。住宅变化: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鸦片战争之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势,中西合璧成 为典型特征;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此外开始引用西式的家具陈设。(3)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 b)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 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 为时尚,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15、。丧礼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55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 中国近现代 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 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 步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 现的交通工具( a b)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

16、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在 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 世纪 50 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 自行车王国”。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 1906 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于 1924 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a b)邮政通信:19 世纪中叶,当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