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02944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基期末考复习要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章(三个规律较重要其中一个材料问答)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 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2、哲学的基本派别 根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把哲学划分为唯

2、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为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唯物主义又分为:古 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为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注意两者的区分)3、哲学物质概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运动静止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首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 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

3、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 会也是物质的,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也是物质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会导致形 而上学;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的统一。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

4、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 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 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客观性)的,物质 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可变性、有条件性)的。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定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4

5、)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的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析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统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 的相对性。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

6、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说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 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 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

7、系 而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 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的定义、量变和质变关系) 量变到质变的两种状态:数量增减和空间排序。(这个题,这句话是重点) 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的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 出度的范围,一事物就转化为他物。 质量互变关系: (1)量变是一

8、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 发展的非联系性,即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互相渗透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激辩论”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 “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事物

9、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6、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否定的辩证性质) (1)辩证的否定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 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 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否定是 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 “扬弃” 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

10、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内容,包括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 定,和肯定的阶段、否定的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3 (2)事物以其内在的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 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 的。第二章(重点)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

11、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实践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第二,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 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过得成功。(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的区别表现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

12、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直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这 句话重要)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性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唯理论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13、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 程的一定范

14、围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 似正确的反映。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接结的: 第一,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是相 对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4 第二,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 转化的一个环节。4、真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谬误的区别 定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特点: 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真理具有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是

15、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 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3、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 件性;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区别: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 是根本对立的,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相互统一。首先,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确定的界限;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相互联系; 再次,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章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的定义及其要素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

16、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资料 (也 称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劳动者。3、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其要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 内的生产关系体系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第四章(一个简答一个计算题,计算题包含一个公示和一个知识点)1几个关系:如产品和商品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价值和价格关系,价值和交换价 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1) 、产品和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 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5 (3) 、价值和价格:第一、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