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798141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5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北京市粮食流通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时期发展规划引引言言“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提升首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本市粮食流通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

2、党和国家的粮食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庆典的契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首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经受住了国际粮食危机,以及国内粮食价格波动、自然灾害多发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保持了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市场繁荣稳定粮食市场繁荣稳定。 “十一五”末, 全市粮食年消费量 512万吨,年产量 116 万吨,产销缺口依然较大。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保持了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实现了粮食供需基本2平衡。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了粮食流通的主渠道作用,外埠粮源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粮源掌

3、握能力不断增强。213 家企业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农村粮食收购市场有序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活跃,丰富了粮食品种供应。粮食行业充分发挥了保民生、促和谐、稳物价的基础作用。 政府调控能力明显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态,保障粮油应急供应。市与区县粮油储备进一步充实, 市级粮食储备和食用油储备规模分别达到全市城乡居民 6 个月和 60 天的正常消费量,成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全市城乡居民 10 天的正常消费量, 落实了 14 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 335 个应急投放网点。规范了区县粮食储备,进一步落实了粮食工作区县长负责制。市储备粮宜存率

4、连续4 年达到 100%,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 启动了“北京市粮食安全实时监测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为提高粮食流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粮食流通产业稳健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稳健发展。粮食仓储业稳健发展,科学储粮设施进一步改善。在政府投资的有力拉动下,企业积极投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仓储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末,粮食仓容和食用油罐容分别比“十五”末增长 12%和 26%。粮油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工能力趋于合理、均衡、稳定。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带动了大宗粮油贸易的开展,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发挥了成品粮集散功能,零售企业方便了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基本形成了开放式、多层次、主体多元化的粮食

5、流通格局。3 国有粮食企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国有粮食企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 京粮集团构建起“一链两翼多支撑”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区县粮油总公司仓储、经营、资产运营三大板块互为支撑,均衡发展。全市国有粮食企业连续5 年保持盈利, 其中购销企业连续 9 年保持盈利。 粮食流通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粮食流通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重新修订了北京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 221 号),相关配套文件陆续出台,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 调整了市储备稻谷存费标准和市储备粮损耗标准,调动承储企业科学储粮积极性,为管理好市储备粮创造了有利条件。

6、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化,粮食库存检查常态化,保证了粮食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为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概括起来主要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坚持把保障首都粮食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打造首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处理好粮食购销市场化与加强政府调控监管的关系;坚持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作为推进粮食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坚持粮食工作市、区县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市与区县两个积极性。“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

7、了坚实基础。二、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二、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4“十二五”时期,粮食流通工作机遇与挑战同在:机遇方面:一是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内粮食生产连续 7 年丰收,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为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二是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四个服务”的工作特征,对粮食流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利于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三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本市粮食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挑战方

8、面:一是一是极端自然灾害频发,能源价格高企,加剧了粮食供需紧张的态势,对稳定国内市场带来较大压力,抑制了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市场的空间。二是二是我国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矛盾突出。 小麦消费量稳中略增,粳米消费维持偏紧格局,玉米消费增长较快, 大豆、食用植物油消费依然保持增长势头。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主销区对主产区粮源依赖性不断增强。三是三是本市粮食流通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和布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储备粮规模、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9、(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发展观, 适应国内外粮食形势变化适应国内外粮食形势变化, 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粮食需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粮食需5求,以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主题求,以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主题, ,以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切入以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增强产业实力,稳定粮源供应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增强产业实力,稳定粮源供应,

10、 ,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障首都粮食安全。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在发展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府调控。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府调控。继续推进市场化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引导多元化粮食企业发展。 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调控粮食市场, 增强调控的预见性、 针对性、 有效性。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的调整。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实现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促

11、进本市城乡及周边地区粮食流通产业的协调发展。坚持科技支撑坚持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减少粮食损耗。加快粮食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保障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保障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粮食质量标准控制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安全、便利。(二)总体目标(二)总体目标6“十二五”时期,全市粮食流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构建首

12、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加快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文明、宜居、健康的首善之区,做出粮食行业应有的贡献。 粮源供给稳定充足。粮源供给稳定充足。产销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外埠粮源采购基地进一步拓展,粮食流通渠道畅通,加工能力均衡、稳定, 粮食供应充足、 快捷, 本市粮源控制力明显增强。 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年消费量 520 万吨左右,其中本市自产 120 万吨左右,外埠粮源采购基地掌控粮源 120 万吨左右, 本市可以直接控制的粮源占消费量的近 50%。 粮食市场繁荣稳定。粮食市场繁荣稳定。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水平合理,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13、,市场秩序良好,重点企业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 粮食仓储、 加工、 采购基地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业发展实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粮食购买便利化、粮食产品营养化、知名品牌丰富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粮油储藏绿色化。 调控能力不断增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市储备粮规模、结构随人口、消费量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粮食储备充足,信息监测及时、准确, 市场监管到位,调控机制健全,能够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市储备粮总规模不低于全市城乡居民 6 个月正常消费量, 其中成品粮油储备规模不低于 15 天正常消费量。原粮转化能力和成品粮供应能力明显增7强,成品粮应

14、急生产能力由 60%提高到 70%,应急反应机制健全,应急保障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快老、旧仓房的更新改造,新建与成品粮储备需求相适应的低温仓,增建重点国有企业的大米、面粉加工和分装设施,符合国家标准的高大平房仓比例由50%提高到 65%,粮食总仓容增加 10%。绿色储粮技术广泛应用,储粮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储备粮科保率达到 100%。四、主要任务四、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本市粮食流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 ,提高两个能力提高两个能力,优化三个布局优化三个布局,健全四个体系健全四个体系。“一个主题”是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

15、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两个能力”是日常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三个布局”是粮食仓储业布局、粮食加工业布局、粮源采购基地布局;“四个体系”是粮食产业化体系、粮食调控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行政执法保障体系。(一)完善首都粮食供给保障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一)完善首都粮食供给保障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对粮食流通工作的新要求, 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判断和要求上来,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快向粮食安全的高端形态发展。 健全粮食安全调节机制, 加快粮食购买便利化、 粮食产品营养化、知名品牌丰富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仓储

16、管理规范化、粮油储藏绿色化,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粮食新需求,实现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供求基本平衡、流通规范有序、企业快速发展。坚持“为耕者谋利, 为8食者造福”的理念,增强行业凝聚力、自豪感和责任意识,集全行业之力保障民生,方便百姓生活,把粮食行业打造成为“百姓的贴心行业”。(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日常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日常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按照“基础有提高,应急有保障”的原则,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淘汰即将进入报废期的老旧仓房,增建符合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要求的高大平房仓和低温仓,提高配套设施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改善储粮基础条件。选择条件较好的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新建大米、面粉加工和分装设施,逐步实现粮食仓储和加工无缝衔接,提高应急供应能力。选择具备条件的粮食储备库作为跨省物流通道的节点, 配备散装、散卸、散存设施,提高粮食快速接卸和发运能力。做好本市与国家粮食物流规划的衔接,落实重点项目,加强粮食储备库、重点加工企业、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