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9442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1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技能基本笔画(横)(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的基本笔画以“横”笔画为例前提:汉字的基本笔画o汉字是由一笔一画组成的,没有笔画就没有汉字。 学习书法必须从基本笔画开始。o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各有一定的形状,运笔方法, 只有掌握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写好每一笔画。o基本笔画一般分为以下八种:横、竖、撇、捺、点 、勾、挑、折。其中横、捺、挑为横向笔画,运笔 方向均从左至右;竖、撇为纵向笔画,运笔方向为 从上至下;折为合成笔画,即由横竖合成;勾为附 属笔画,附于其他笔画的收笔处;点为浓缩笔画, 即横竖内缩而无行笔。横的写法o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 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 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一、圆笔横的写

2、法 o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 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 向右上逆锋起笔;提笔圆转;中锋向右行笔; 提笔圆转;回锋收笔。o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 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不完 美、不含蓄。圆头横如果没有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 头”。然而,仅有、和行笔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 纸面,就会出现有些 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 ”的现象。“折木”是横画的病笔。、收笔的目的是为 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o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 样的横画来

3、,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 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o(1)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 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o(2)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 作。o(3)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 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 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 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 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o(4)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 要提笔

4、、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 、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二、方笔横的写法 o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书写的方法 如下: 切笔直下;提笔;折锋后中锋行笔;向右上提笔; 顿笔;提笔、圆转收笔。o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 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 先坚”。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 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这个在切笔直 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这一点, 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

5、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 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 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 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 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 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 翻折”。o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 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 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 道细,被称之为“釘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 ,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 “

6、喙”的病笔。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 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 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 或“折木”等缺陷的“吻”。o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 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其书写方法 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 起笔逆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o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 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康有为称:“书法 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 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横画的 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 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此关一过,以后 不论写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

7、笔也都以 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 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o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 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我们将这两个字 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o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 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譬如, 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o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它不是 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 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 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横的斜势o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

8、变化,那么这个 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 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o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从古到 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 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 ,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因此,这一横画的态 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 o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5度左右的夹角。 正因为这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 从而产生一些动感。 横的俯势 o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横呈中间拱、两 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覆”, 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

9、。也就是说,其态势像 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如果在“三”字下横底 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 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 且中拱,但支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 横的仰势 o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柳体“三字的上横就 是仰势。它的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 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 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 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 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 俯势。颜体横画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 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 横画的俯仰之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能否任意摆布呢?这恐怕跟字形 的安稳与美观、合理有一定的关

10、系。譬如同样写一个“二”字,它的两 个横画的俯仰可有四组变化:o(1)上仰下仰。两个横画均为仰势,下底呈圆弧状态,如不倒翁一般。 使人觉得这个字很容易摇晃。不稳定。o(2)上俯下俯。两个横画均为俯势,重心是平稳了,但两个横画同向平 行的弧形态势,给人以重复雷同的感觉,不够完美。o(3)上俯下仰。上横是俯势,下横是仰势,重心不稳。o(4)上仰下俯。上横仰势,下横俯势,这一组应该说是最合理的搭配。 这种组合既能重心平稳,又有势态的变化,既安稳又美观,故成为历 代书家经常采用的态势,也是横画俯仰规律的体现。四、横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柴 担o“柴担”是指俯势横画写得过于弯曲,如挑担时的扁 担两头抵、中

11、间拱。 o形成原因:俯势横画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过 大,走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必然显得软弱无力。o纠正方法:将所写的病笔横画与字帖上的横画仔细 加以对照,减小弧度起伏。具体一点说,假设横画 的起笔到落笔有一根中心线的话,俯势弧度的笔画 下边不能离开中心线,保持平稳。横要平,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但平中要有态势变化,没有一定幅度 的变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 蜂 腰o“蜂腰”指横画的中间部分太细,如蜜蜂的腰 那样。 o形成原因:写横画行笔到中段时提笔太高, 即提笔幅度过大,使笔画过细。 o纠正方法:写横画到中间行笔时稍作提笔, 但要注意适度。 算 子o“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方笔横 画过于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块一样 ,缺少变化。o形成原因:运笔没有提拔起伏,一味地平移 。o纠正方法:加强起笔、收笔和提按的起伏动 作及斜势,使其富有变化。 o骨 节指横画起笔、收笔处粗壮如肉骨头。其 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圆笔横的写法。o折 木指横画收笔处呈折断的木片状。形 成原因:收笔时,缺少提笔回锋的运作。纠正方法 :注意在收笔前提笔、圆转并回锋,参见圆笔横的 写法。o乌 喙指横的起笔处呈上翘的鸟嘴状。形成原 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o钉 头指横的起笔呈钉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 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