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93449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复习资料(20170924134046)(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1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2“文化震惊”、“边际文化”、“文化整合”:所谓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

2、这里,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的文化的混合。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文化整合: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由于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体系,文化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了解体,它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3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

3、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简单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4库利 (C.H.Cooley ):“ 镜中我”理论 :1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2他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3最终,库利形象的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5米德(G.H.

4、Mead)“角色扮演”理论 :1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 “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3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据此,他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6弗洛伊德 (S.Freud ):“人格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

5、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无意识”驱动的。2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 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3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

6、(01 岁),肛门期(13 岁),性器期(36 岁),潜伏期(7 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7“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且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理念有效落到实处。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7、、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 。8代差 :指的是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因此,社会变化越迅速、越深刻,世代之间的代差也就越深、越宽。9社会角色 :指的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0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1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12(美) E.戈夫曼:“角色距离”: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13角色失调之:“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角色间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9、。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14社会互动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10、,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15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主要派别?基本观点: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3)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两个主要派别: 1)以布鲁默为代表的

11、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因此他们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质;2)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 角色所决定的, 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16“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

12、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但它却被某一 (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作,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工具。因此,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17 (美)E.戈夫曼: “拟剧

13、理论”(印象管理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戈夫曼指出了四类人际礼仪:1)表达式礼仪 用来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恭维和感谢等;2)回避式礼仪 表示对他人的隐私与个人空间的尊重;3)维系式礼仪 用来维持人际关系,使之不中断;4) 认可式礼仪 用来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18社会交换论及其命题?该理论形成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代表人物有霍

14、曼斯、布劳和埃默森。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该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五个命题:1)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2)刺激命题 :特定刺激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3)价值命题 :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4) 剥夺满足命题 :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

15、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5)侵犯赞同命题 :A.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时,他将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行为获得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19本土方法论 (俗民方法论) :由加芬克尔于20 世纪60 年代创立,又称“俗民方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即强调 “过程” 的意义)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

16、。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20模仿理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试图用“模仿”来解释集合行为的一致性。社会学家勒朋和弗洛伊德进行深入研究。模仿论认为, 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是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25社会群体 :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26“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27“内群体”与“外群体”:内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