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92653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基础》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感器的概 念、分类和基本特性,检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基本测 量方法,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等内容,从而为后面知识 的学习打下基础。 l 1.1 传感器基础 l 1.2 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1.1 传感器基础 1.1.1 传感器的概念l 传感器首先是一种测量器件或装置,它的作用体现在测 量上。 l 定义中所谓“可用输出信号”是指便于传输、转换及处理 的信号,主要包括气、光和电等信号,而“规定的测量量” 一般是指非电量信号。 l 传感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应该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 且应保证一定的精度。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传感器的组成 1.1.

2、2 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传感器组成框图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敏感元件(sensing element): 直接感受被测量的变 化,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 件,是传感器的核心 。l 转换元件(transduction element) : 将敏感元件输出 的物理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l 测量电路(measuring circuit): 将转换元件输出的电 信号进行进一步的转换和处理,如放大、滤波、线 性化、补偿等,以获得更好的品质特性,便于后续 电路实现显示、记录、处理及控制等功能。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2传感器的分类 l 按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参数式 (电

3、阻式、电感式 和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 式传感器等。l 按被测量分类:可分为力、位移、速度、加速度传感 器等。l 按结构分类: 可分为结构型、物性型和复合型传感器 。l 按能量转换关系分类:可分为能量控制型和能量转换 型传感器两大类。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传感器的基本特性是指系统的输出输入关系特性,即 系统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 与输入信号(被测量)1.1.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系统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静态特性 当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是常量,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极缓慢) 时,其输出输入关系特性称为静态特性。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主要由下列几种性能来描述。1)测量范围

4、(measuring range)传感器所能测量到的最小输入量 与最大输入量 之间的范围称为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2) 量程(span)传感器测量范围的上限值 与下限值 的代数差称为量程。,3) 精度(accuracy) 传感器的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是测量中各类 误差的综合反映。 工程技术中为简化传感器精度的表示方法,引用了精度等 级的概念。精度等级以一系列标准百分比数值分档表示,代表 传感器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相对误差)。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4) 线性度(linearity)所谓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其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 关系曲线偏离理想直线的程度,又称为非线性误

5、差。在不考虑迟滞、蠕变等因素的情况下,其静态特性可 用下列多项式代数方程来表示: 其中: 输出量; 输入量; 零点输出; 理论灵敏度; 非线性项系数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在不考虑零位输出的情况下,传感器的线性度可分 为以下几种情况:传感器的非线性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采用直线拟合的方法来线性化时,输入输出的校 正曲线与其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称为非线性误 差,通常用相对误差 来表示: 非线性最大误差; 满量程输出值。 l 在非线性误差不太大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直线拟合 的方法来线性化。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常用的拟合方法 : 理论拟合、 过零旋转拟合、 端点拟合、 端点平移拟合、

6、 最小二乘法拟合等 。各种直线拟合方法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5) 灵敏度(sensitivity)灵敏度是指传感器输出的变 化量与引起该变化量的输入变化 量之比,即 传感器的灵敏度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6) 分辨率和阈值(resolution and threshold) l 分辨率当分辨力以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数表示时则称为分辨率。l 分辨力传感器能检测到输入量最小变化量的能力称为分辨力。 l 阈值是指能使传感器的输出端产生可测变化量的最小被测输 入量值,即零点附近的分辨力。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7) 重复性(repeatability) 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 多

7、次变动时所得特性曲线间不一致的程度。 传感器的重复性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8) 迟滞(hysteresis) 迟滞特性表明传感器在正(输入 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中输出 与输入曲线不重合的程度。 传感器的迟滞特性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9) 稳定性(stability) l 稳定性表示传感器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其性能参 数的能力。 l 稳定性一般以室温条件下经过一规定时间间隔后,传 感器的输出与起始标定时的输出之间的差异来表示,称为 稳定性误差。稳定性误差可用相对误差表示,也可用绝对 误差来表示。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0) 漂移(drift)l 传感器的漂移是指在外界的 干扰下,

8、在一定时间间隔内, 传感器输出量发生与输入量无 关的、不需要的变化。l 漂移包括零点漂移和灵敏度 漂移等。 传感器的漂移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2动态特性 l 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信号的响应 特性,是传感器的重要特性之一。 l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与其输入信号的变化形式密切相关, 最常见、最典型的输入信号是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 l 对于阶跃输入信号,传感器的响应称为阶跃响应或瞬态 响应,对于正弦输入信号,则称为频率响应或稳态响应。l 可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采用瞬态响应法和频率响应法 来分析动态特性。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动态特性的数学描述:微分方程l 实际传感器较复杂,动态响

9、应特性一般并不能直接给出 其微分方程,可通过实验给出传感器与阶跃响应曲线和幅 频特性曲线上的某些特征值来表示仪器的动态响应特性。l 大部分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可近似用一阶或二阶系统来描 述,其动态分析方法详见自控原理相关内容。l 动态特性好的传感器应具有较短的暂态响应时间和 较宽的频率响应特性。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1.4 传感器的命名、代号和图形符号 1. 传感器的命名 传感器的全称应由“主题词+四级修饰语”组成,即主题词 传感器 。l 一级修饰语 被测量,包括修饰被测量的定语。l 二级修饰语 转换原理,一般可后缀以“式”字。l 三级修饰语 特征描述,指必须强调的传感器结构、性 能、材料特征

10、、敏感元件及其他必要的性能特征,一般可后缀 以“型”字。l 四级修饰语 主要技术指标(如量程、精度、灵敏度等) 。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2传感器的代号 一种传感器的 代号应包括以 下四部分: a 主称(传感器);b 被测量; c 转换原理; d 序号。传感器产品代号的编制格式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3传感器的图形符号 l 传感器的图形符号是电气图 用图形符号的一个组成部分。l 按GB/T 1447993传感器 图用图形符号规定,传感器 的图形符号由符号要素正方形 和等边三角形组成正方形转换元件三角形敏感元件 传感器的图形符号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表示转换原理的限定符号应写进正方形内,表示

11、被测 量的限定符号应写进三角形内。 传感器图形符号的说明(1) 被测量符号; * 转换原理 l当无须强调具体的转换原理时,传感器的图形符号可以简化。 传感器图形符号的说明(2)对角线 内在的能量转换功能; (A)、(B) 输入、输出信号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对于传感器的电气引线,应根据接线图设计需要,从 正方形的三条边线垂直引出。 传感器图形符号的说明(3)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对于某些转换原理难以用图 形符号简单、形象地表达时, 也可用文字符号替代。传感器图形符号的说明 (4)l 几种典型传感器的图形符号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1.5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l 发现利用新现象、新效应

12、l 开发新材料l 采用高新技术l 拓展应用领域l 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l 传感器的微型化与低功耗 l 传感器的集成化与多功能化 l 传感器的智能化与数字化 l 传感器的网络化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2 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1.2.1 检测技术 l 检测技术是以研究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 以及 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 学科。l 检测技术主要研究被测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检 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l 不同性质的被测量要采用不同的原理去测量,测量同 一性质的被测量也可采用不同测量原理。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2.2 测量方法 1. 测量 测量是检测技术的重

13、要组成部分,是以确定被测对 象量值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 测量是将被测量与同种性质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 而确定被测量对标准量的倍数。它可由下式表示: 被测量值; 标准量,即测量单位; 数值(比值),含有测量误差。 式中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2. 测量方法 1) 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1) 直接测量在使用仪表进行测量时,对仪表读数不需要经过任何运 算,就能直接表示测量所需要的结果,称为直接测量。 (2) 间接测量有的被测量无法或不便于直接测量,这就要求在使用仪 表进行测量时,首先对与被测物理量有确定函数关系的几 个量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值代入函数关系式,经过计算 得到所需的结果,这种方法

14、称为间接测量。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经过求解联立方程组,才能得到被测物理量的最后 结果,则称这样的测量为组合测量。 (3) 组合测量(又称联立测量)2) 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与微差式测量l 用仪表指针的位移(即偏差)决定被测量的量值。l 用指零仪表的零位指示检测测量系统的平衡状态,在测量 系统平衡时,用已知的标准量决定被测量的量值的测量方法 。l 微差式测量是综合了偏差式测量与零位式测量的优点而提 出的一种测量方法。它将被测量与已知的标准量相比较,取 得差值后,再用偏差法测得此差值。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3) 等精度测量与非等精度测量 l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若影响和决定测量精度的全部因素

15、 (条件)始终保持不变,即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对同一被 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l 用不同精度的仪表或不同的测量方法,或在环境条件相 差很大的情况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称为非等 精度测量。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认为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测量称为 静态测量。l 若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这种测量 称为动态测量。 4) 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一定要从测量任务的具体情况出发,经过认真的分析后,再决定选用哪种测量方法。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2.3 检测系统 1. 检测系统的构成 检测系统的原理结构框图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2

16、. 开环检测系统与闭环检测系统 1) 开环检测系统 开环检测系统,结构较简单,但各环节特性的变化都会造成测量误差。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2) 闭环检测系统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当 1时,则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为经整理得此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由反馈环节的特性决定,放大器 等环节特性的变化不会造成测量误差,或造成的误差很小。 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1.2.4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1.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就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它反映了 测量的精度。 1)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表示测量值与被测量真实值(真值)之间的差值, 即第1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l 对测量值进行修正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