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8900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文言文、经典阅读、诗歌标签 : 总结文言文15 分文言文有赖于平时的积累和语感,考前突击作用很小。把四次大考(省市模拟卷)取出,检视做错疏漏部分,适当做几篇练手即可。以下举例都用最近几份试卷。选择题6 分,从几次大考来看,这块掌握还可以,本次模拟考每班就只有23 人扣 1 题分数,自己面壁。考试时怎么做(1)文本难度适中,但对文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理解已有点障碍,文言功底好的同学难以全部看懂。平时练习讲评时我逐字疏通,但考场做题时逐字辨识理解会耗费很多时间。遇到难度高的文本不要慌乱,题目的难度肯定是低于文本的,即使有多处夹生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得12 、3 分,当然拿下15 分就难了。(

2、2)第一遍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段大意上,“ 记” 这类文体,叙议结合,叙述部分讲了什么事?评论部分主要观点是什么?【校模拟 “ 义田记 ” 讲了范仲淹设义田赡养族人的故事,表彰了他自奉甚薄而慷慨助人,晏子是正面映衬,某些人是反面对比】加点字、划线句子的前后文要仔细,那是做题用的。有些长的议论或者描写,没法全看懂跳过没关系,大略知道写了什么就好。文言翻译的原则是:字不离句,句不离篇(3) 2 小题考察实词,选出错误项,难度不高,兼用正选和排除法帮助甄别。特别注意古今异义 (有些从现代汉语看去很奇怪的解释,不一定是错,比如“ 特” 本意是牛,现在只作副词,不要因此匆忙认定是错的) 词类活用(有些

3、字的解释单独看去没错,但在本文语境中,词性已经改易) 字不离句。遇到甄别困难的项,把解释 “代入” 原文 ,看看能不能讲得通。【市二模另两个选项很容易排除,“凡” 和“断”不确定,就代入原文,“总的要经过四个月才结束”能讲通,而“判断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地方了”根本不成句,就知道后者错了。( “断”是断然,一定的意思)。 】3 小题考察理解,同样要正选排除兼用。排除法找出错误小项,正选法确保所选那项各小项都正确。特别注意正确选项不一定包含全部正确小项,不能以此做判断依据(不能某项未包含一个正确小项就判断它不对,应该是某项包含了一个错误小项才能判断它错)例子略。答案有模糊或者理解歧义时,排除错得更明

4、显的选项,而不要吹毛求疵。这一条适用所有语文选择题。(4)两道或三道翻译题是难点。切记规范答题,否则可能你对句意理解无误而丢掉大半分数!这和改卷规则有关,规则一直在变,不过一般是句意和得分点结合句子意思通畅无误,每句2 3 个关键字或句式精确解释。1.逐字直译,免得遗漏得分点。【校模拟】第2 小题,敝车羸马的“敝”“羸”二字都是得分点,漏过2 分就没了。非得分点字小误不影响句意不会被扣分。2.补出省略成分。古汉语主语承前省略是常态,虽然一般不会把省略的地方当作得分点,但主语不明,尤其是前后两个动作施、受者不同时,引起歧义,会扣句意分。3.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往往就是得分点,要特别留意。

5、这些文言特殊语法规则已做很多训练,到现在仍不熟也来不及了。【校模拟, “以晏子之觞而觞恒子”,第一个放在助词“之”后面,是个名词,后一个“觞”带宾语,活用作动词,两字同形异义,都是得分点】4.直译行不通时,句意为先。如果用分句扣分法,句意更重要,保持句意畅达。5.句不离篇。 个别难字不懂、句意理解模糊时,回看段落大意和前后文来推敲。【市二模,如果你忘记“ 饿殍 ” 是什么意思,前文讲到连年饥荒“ 民饿死强半” ,“ 饿殍 ” 自是饿死的人(的尸体),“ 舁出 ” 不懂反而没关系了,那不是得分点,做动词解释就成, “ 尸体 ” 自然是被拉走,“ 扛挽 ” 的意思也不难猜,最后“ 相属 ” 是相连

6、缀,都是在描写百姓饿死的惨况的。】一般来说,高考设题不会把没学过并且无法从前后文推敲的字定为得分点来刁难考生,大多能推断出来的。【校模拟考:“ 是隐君之赐也” 翻译错的人很多,“ 隐” 是动词, “ 君之赐 ” 作宾语,如果你不确定,下文有“ 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隐”“彰” 出现在对仗句同一位置,不是近义就是反义。彰是彰显,隐肯定也是动词,隐匿,隐藏。从段意来讲,晏子高官厚禄而“ 敝车羸马 ” ,所以恒子才会指责他“ 隐匿 ” 了君主的赏赐】另一种是联想法。【省二模“ 垂六百余年” ,成语 “ 永垂不朽 ” ,“ 垂” 即是流传之意。(做副词“ 将近 ” 解也通),动词本意才是“ 垂挂

7、 ” 】6.有一点文化常识。这是比较高要求了。文言文描述的事件人物思想都和我们时代不同,没点常识,有些句子还真是想不通。【厦门卷“进退官员”】倒是都能看出是动词,但都以为是“让官员前进后退”,其实是“进用黜退官员”。现在说也没用了。做不到拉到。校模拟卷3 小题就太难了,齐王拿起晏子酒杯示意,其实是表示恒子说错话了该罚酒,翻译得洋相百出倒也难怪。扣就扣吧。7.如果作文写完还能留下巡卷时间,这部分还是要检查一下的,但是做选择题有个原则,做的时候要小心,免得莽撞误选,检查的时候却不要过分小心,没有把握不要乱改,否则可能发生自己脑子捏出一个奇怪理解,把原来选对的项改错了的憾事。这一条其余选择题也适用。

8、经典阅读6 分这部分命题方式变来变去,省一模才大体定下来,导致我们配套练习跟不上,暑假做的训练针对性不强,题目答案的规范也很差。但是比起去年的考法,难度其实是降低了。考前应该做什么把先秦诸子散文课本取出,把论语孟子部分课前导读和课后解析翻一遍,时间花得不多,但能帮你梳理孔孟基本思想。考试时注意(1)第一小题选择题难度很低,涉及对文段A 意思理解。校模拟本题正确率是100% 这部分文本难度差别很大,遇到看不懂的不要慌乱,这道题4 个选项,只要你能排除明显荒谬的那个,剩下的三个就能帮你理解你看不太懂的地方,以及做后面一道题。(2)第二题的设题方式一般是,出现 B 句,问 B“讲了什么道理” ,和上

9、面文段有何相似 /差别 /异同,有时候还要求“ 联系实际 ” 谈你的理解。一般各占1 分。规范答题: 这句话蕴含着 哲理(或 “ 孔子 /孟子 的意思是 ” ,解释 B 句),孔子 /孟子 也认为 (归纳A、B 共同点),我们今天 (联系实际)。(3)如果你实在弄不懂两个文本究竟什么地方相似/差异,就把B 翻译出来, A 的中心句翻译出来,翻译不必精确,但意思要对,这样至少能拿到1 分, “ 联系实际 ”的部分较灵活,与文段连得上,自圆其说就能得分。但回答的时候一般不唱反调 ,尤其是涉及某些基本伦理,如“ 孝”“义 ” 的时候,顺着文段的意思讲在今日的应用就好。除非文段观点明显违背了现代理念(

10、一般也不会拿这种文段来考)。诗歌 6 分这道题今年考察方向和题型和前几年可能会有明显变化,很多练习因此不配套,但是不必担心,诗歌阅读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不变的。考试之前1.博客上现有资料,稍作回顾就可以,如果你原本就比较熟悉,略过都行。这和古文一样靠平时不靠突击。辞格: http:/ http:/ 咏物 ” 一类)2.翻看从前做的习题,重点在近期几份试卷【省、市4 次模拟考题目】考试时注意命题方向转变就是在从重字句、意象分析,转为重整首诗象征、哲理、情感的理解,这题设题或者2 小题( 2+4 ),或者干脆就考一题。从文本看,难度其实是降低了,诗句比较直白甚至俚俗,并且添加很多注释,基本扫除了文字障

11、碍。这是好事。所以考试时切记:1.看诗看整体。有的同学至今有这坏习惯,直奔诗句看完就答题。正确的做法是:看诗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目,和诗句联系起来,才开始解答。标题或者是题眼,或者确定诗的类型;知人论诗,诗人的生平遭际可能与诗歌思想情感有关;注解不仅疏通难字,还可能有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小传,句意解释;题目有解答方向的提示。这一切,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校模拟,第二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包含在注解中了。省二模注释非常详尽,都是解答的钥匙】2.调动想象和联想,把四句诗连成一个整体,运用学过的知识读通。切记:古人诗歌推崇含蓄悠远,有的意思必须“ 转个弯 ” 才能体会 。【下面以市一模为例解析】喜雨口

12、号蒲松龄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注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1) 请说出诗题中“ 喜” 的具体内涵。(3 分) 答:(2) 请简要分析“ 陇头禾黍知何似” 中“ 知何似 ” 用语的妙处。第一问,注释告诉你,“ 久旱逢雨 ” 的写作背景,那么“ 喜雨 ” 之“ 喜” 在何处已经很显豁了,结合诗句“ 陇头禾黍 ” ,就知道诗人是在为及时雨解除旱情而喜【答案: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答案的后半句也就顺理成章。第二问是难点。要把整首诗连起来想。1、2 句写雨中景,3 句问禾黍 “ 知何似 ”

13、,其实是倒着从第四句过来的 雨落下,芭蕉抽出新芽(诗人眼前所见),那陇头禾黍又怎么样了呢?(诗人心中所想),也就是说,4 句并不是解答3 句的问题,而3 句倒是从4 句而来。这一问,自然是“ 含蓄 ” 的。【答案:“ 知何似 ” 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 禾黍 ” 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答案前半部分解答内容,后半句解答艺术特色。如果绕不过这个弯,就很难找到正确答案了。【省一模叶燮客发苕溪:“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第一问 “ 客心如水水如愁” ,流水与愁的关联很简单。但诗人不是出行,而是回家

14、(注释提示了。且“ 吴语 ” 是吴地方言,诗人家乡话),前两句写客愁,后两句转到归家的喜悦。没有从注释到整首诗仔细审读的,第二问就全部被扣光了。还是那句话,看整体,句不离篇。3.省二模和市二模这类“ 哲理诗 ” 的套路,一般就是景物描写 +哲理阐发 。只要想想苏轼题西林壁就知道这种诗的特点了。诗句的“ 字面意义 ” 指向描写,“ 深层意义” 指向哲理 。这和 咏物诗 “ 托物言志 ” (象征)手法是一回事。只是不局限于“ 物 ” ,还有 “ 景” 与“ 事” 罢了。【以下以省二模为例解析】题壁无名氏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注;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

15、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本诗选自千家诗。争似:怎似。榾拙(g du):树根。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这首诗俚俗,注释又清楚,说茅草火势旺却烧得快,树根烧得慢却长久(字面义) ,哲理意义,题目都明明白白告诉你啦!“ 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 。顺着这个去找,尽量 把所有 “ 对比 ” 找出来, 再分析 “ 好在哪里 ” (这是辞格、手法分析题的常规答题格式)【答案: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 蓦地 ” 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 蓦地烧天” 与“ 漫腾腾地 ” 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 蓦地空 ” 与 “ 暖烘烘 ” 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市二模(题略),字面意义指向“ 行船 ” ,哲理意义指向“ 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哲理诗举例*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字面意义写景,深层意义是对孟子这段话的义理的阐发。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