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774005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2 页 中国文化报/2009 年/3 月/31 日/第 005 版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入围街道展示 明清建筑博物馆明清建筑博物馆 里坊制度活化石里坊制度活化石 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 千年坊巷保护修复进行时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 以南后街为轴,向西三片称“坊” ,向东七条称“巷” ,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 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 38.35 公顷(575.25 亩) 。 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一批对

2、当 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 纾、林徽因、冰心、庐隐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 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目前,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涵盖了保存较为完 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 159 座,其中包括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9 处,吉庇巷、谢家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 8 处,历史保护古建筑 131 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城市里坊制 度的活

3、化石” 。与之相邻的南后街也被誉为“福州的琉璃厂” 。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 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业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 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福 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被评为“福州十大名片”之首。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 工作, 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及时终止了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的 “三 坊七巷”改造项目,并决定由省、市政府投资 45 亿元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 翔、国家建设部领导,福建省

4、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等多次莅临三坊七巷视察文物保护修复 工作。福州市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袁荣祥,市长郑松岩为领导的“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 开发利用领导小组” ,聘请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教授等 8 位专家为领导小组的专家顾问, 对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工作进行全程指导。聘请我国著名的历史街区保护及古建筑修复专家张杰 教授和张之平高工担任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 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文物修复及工程质量等工作进行把关。2008 年 9 月,福州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成立正式机构 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加挂“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委员会”牌子,全面统筹开展 保护

5、、管理和监督等各项工作,并批复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实体运营。 要做好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2005 年以来,福州市分别委 托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挂帅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清华大学张杰教授编制 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及多位全国知名古建筑、规划专 家参加了文物保护规划的详审并将三坊七巷从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升格为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成文物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两个层次,实现了从保护建筑单体、历史街区,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及保护 非物质文化

6、遗产的飞跃。 为了确保保护修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福州市先后批准颁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 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 、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审核制度 、 三坊七巷文物保第 2 页 共 2 页 护管理细则 、 三坊七巷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 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定额以及工程造 价审核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针对三坊七巷内独具特色的营造工艺,福州市专门制定了三坊七巷古建筑修缮导则 ,整 理归纳出各个时代的营造特色、构件样式、配方工艺、修造做法等,对修复、保护工艺进行了详 尽的调查、再现,成为保障

7、文物修复、保持原状的依据。福州市还组织文物、文史专家深入挖掘 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 在人文与文化空间层面进行了全面调查, 完成了 三坊七巷文化内涵调查 ,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依据。 为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使其成为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 区,福州市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采取积极、持续、有效的政策 和措施,合理疏散居住在三坊七巷不协调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中违章搭盖建筑内的居民,努力解 决居民居住和发展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原住民保护措施和政策,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传 统风貌的保护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在疏散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尽量让提

8、出留住申请的原住 民留下来,让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等留下来,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前 提下,积极组织留住居民参与保护修复工程,并由政府补贴修复费用(文保单位政府补贴 40%, 历史建筑政府补贴 10%) 。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为准则,按照“政府 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指导思路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坚持最大可能地保留旧 有建筑及历史信息,体现真实的传统构造的建筑形式,对于更新建筑的外立面均采用传统材料、 传统工艺与构造做法,力求反映三坊七

9、巷风貌的原真性,而内部空间则立足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与 满足当代的生活需求。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于 2006 年 12 月底正式启动,目前正根据“镶牙式、微循环、渐进式、 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已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故居的维修及重新布 展,并对外开放;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榭戏台修复工程经过一年多的修复,现已基本完成。水 榭戏台的保护修复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地保持原建筑构件,保留文物的原真 性。福州市还认真总结水榭戏台修复工作的经验,用于指导其他国家级文保单位的修复工作,其 中,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的修复工作已全面启动;欧阳花厅、陈承裘故居、沈葆桢故 居正在进行修复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福州市在做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的同时,也将继 续根据“镶牙式”原则对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进行修复。目前,南后街沿线 18 处古建筑已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南后街地段建筑保护与整治设计方 案修复建设完毕。三坊七巷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周边风貌协调区的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 保护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将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集文化、休闲、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具有浓 厚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典型里坊式历史文化街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