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769247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讲演稿讲演稿讲授人讲授人 高旭东高旭东第一第一讲讲:伦理性与宗教性:伦理性与宗教性克尔凯戈尔曾经把人类的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成三种。一种是审美的,一种是伦理的,一种是宗教的。 我个人比较赞同克尔凯戈尔这个说法,就是人类的生活,只要是文化的生活,而不是野蛮的,它一定或者是审美的,或者是伦理的,或者是宗教的。但是,克尔凯戈尔同时又把这三大生活方式,就是文化上的存在方式,分了一个等级。他认为最低级的是审美的,伦理的比审美的要高级一点,宗教是最高级的文化性的存在方式。为了证明审美的生活是低级的,他甚至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人追求女孩,追求到之后他就抛弃了,

2、他只对追求的手段感兴趣,就是审美的生活使人堕落。但是大家都知道,审美的生活也可能使人高尚,读了小说走向革命或者纯洁生活的也大有人在,我可以举例得出和他完全相反的结论来。也就是说,我个人并不同意他关于人类的文化性的存在方式,是从审美的、伦理的到宗教的逐步抬高的说法。我为什么不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呢?如果宗教是最高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所有人,只要回到西方的中世纪就可以了, 我们也不要什么进步,也不要什么发展了。所以我认为,这三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可能都有价值,尤其在当下,宗教的价值已经在西方发生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审美的和伦理的生活方式,可能更有值得我们发掘的价值。1 1、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根本、西

3、方文化以宗教为根本?、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根本、西方文化以宗教为根本?我刚才提到人类这三种文化性的生存方式,事实上,中西文化对于这三种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它们的侧重是非常不同的。也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所以,我第一讲就是中国文化的伦理性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大家都晓得,现代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T.S.艾略特的,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基督教与文化 。他在这本小册子里说:基督教就是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基督教!T.S.艾略特下的这个文化与基督教可以互换的断语,我们中国人会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我们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并不需要相信什么宗教,我们照样世世代代

4、地延续下来了。难道说我们中国人,就没有文化了吗?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位在中国很走红的学者叫,他去美国讲学的时候,美国学生就很奇怪地问他,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上帝,居然能延续了几千年。他们感到很奇怪,感到没有上帝,人就没法生存。这种发问,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就中国人来讲,他这种发问你也会感到奇怪,我们中国人没有感到什么不方便,我们没有上帝,我们照样活得挺好嘛,是不是?所以,中国文化在很大意义上并不是一个以宗教为根底的文化。我们的儒家,有时候也叫儒教,有时候也叫孔教或礼教。所谓礼教,就是一种伦理教化,而不是宗教。我们有的时候说儒教、道教、佛教,这么来比的时候,好像儒教

5、也是一种宗教;但是仔细分析, “教”字在这里,把它理解成教化更好。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儒教是一种具有宗教职能的伦理教化,而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要有神,至高的神,还要有厉鬼。神是让你高升的,厉鬼是来吓唬你的,或者是来制约你、约束你的。大家看看但丁那部神曲里头,那个地狱有多恐怖。他用魔鬼使你恐惧,或者说约束你,不让你犯错。神,可以让你高升。可是我们的孔夫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就是你统治老百姓,要敬鬼神而远之。鬼神有没有?我们搞不懂,我们虽然敬重他,但是要离他远远的,不要近乎他这就是明智的态度!所以孔子本人,据论语的记载,是不说神怪魔鬼的

6、:“子不语怪力乱神。 ”2宗教需要信仰,任何宗教都有它特有的信仰方式。基督教就是如此,它尤其强调信仰,要求专一不二的信仰。耶和华就说1论语雍也 , 四书五经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 年,版次下同。 2论语述而 。过,你要是不好好信仰我,我就砍倒你的日像,荒废你的祭坛,砸碎你的偶像, “被杀的人必倒在你们中间,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3耶稣也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 ”4你只能相信一个,而且要执着地相信。你们要为我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你们要离弃亲人,离弃一切,只有跟着我,信仰我,你们才能得救。基督教早期的领袖如圣安布鲁斯,那种面对世俗统治者不怕牺牲的精

7、神,确实是有一种执着的信仰,所谓祭坛是用殉道者的血铸成的。而在我们中国,在孔子那里,我们没发现什么信仰精神。孔子固然也说过, “朝闻道,夕死可矣。 ”5这句话在不久前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不断重复,仿佛中国也有执着的信仰精神。孔子还有类似的话,如“志士仁人,无以生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可是,孔子还有相反的对这些豪言壮语有所颠覆的话,比如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无道则愚。 ”他尤其欣赏宁武子的“愚” ,认为“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孔子还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9意思是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打仗,这样的人孔夫子不赞

8、成。他赞成那些“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也就是说,中国人并不特别推崇殉道,特别讲求信仰。孔子有一句话,我觉得把这个点得非常明白,叫“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10就是你祭他的时候,就好像他在,你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在一样。说“像人”就一定不是人,那么“像在”就一定不在。神到底有没有?还是搞不懂,也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孔子就是这么一种非常理智的态度,或者说明智的态度。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有鬼神,谁看见过?说没有鬼神,天地之无垠,宇宙之无穷,又怎么知道其中有没有鬼神?也可能有,但是也可能没有。你硬让人相信,是不明智的;但是一定说没有,似乎也有点独断。孔子就是这么一种非常明智和务实的态度。所以整个

9、儒家,以及我们中国的文化,不以信仰为重,而是以务实的人生经验,甚至靠着悟性,来冷静地处理一些问题。这是我3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第 6 章第 6-7 节。4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 6 章第 24 节。 5论语里仁 。 6论语卫灵公 。 7论语泰伯 。 8论语公治长 。9论语述而 。 10伦语八佾 。们中国文化非常显著的特点,所以我们的文化很少走火入魔,因为没有一种执着的、迷狂的东西。孔子教化下的儒家的读书人,一般是比较冷静的。我在这里强调,中国文化的伦理性,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宗教,而西方没有伦理。我只是说侧重,而且这种侧重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特色,而不是说中国没有宗教,而西方没有伦理。相

10、反,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产生于西方,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的高峰,是康德和歌德。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有所不同,康德高扬道德主体,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 ,这就是一个转折。阿波罗文化从早期希腊哲学的注重纯粹的认知,到苏格拉底的重视德性,也是一种转折,所以斯宾格勒认为从培根到康德的转折,是西方文化走向成熟与高峰的标志。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就是在西方,伦理道德是从属于基督教的。如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伦理道德就失去了依据。所以,尽管康德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不能够靠理性论证的,但是他仍然需要一个上帝,因为只有上帝的存在才能够保证伦理价值不至于走向虚妄。这一点,尤其在尼采身上,有更明显的昭示。尼采说

11、,你们这些无神论者,你们杀死了上帝,可是你们没有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上帝,你们遵从的所有这些都是荒诞的。因为在西方,所有的道德价值渊源,是来自上帝的,你们把上帝给杀死了,可是你们还遵循着他所遗留给你们的道德价值,你们虚妄不虚妄?尼采说,如果西方不能重建一种新的道德价值,那么整个西方,将陷入价值危机的困境中。西方面临着一场巨大的价值灾难:因为上帝死了,因为你们这些人,把上帝给杀死了。尼采这些话,在当时无人理会,就好像尼采的一篇文章中描绘的一样:有一个疯子打着灯笼,大白天在街上寻找上帝,有一伙人就说,这个人简直疯了,哪里有什么上帝?然后这个疯子就指着这些人说,是你们杀死了上帝,你们

12、没有意识到,杀死上帝意味着什么。最后他说,我来得太早了, “我来得不是时候,这件惊人的大事尚未传到人们的耳朵里。雷电需要时间,星光需要时间,大事也需要时间,即使在人们耳闻目睹之后亦然,而这件大事比星辰距离人们还要更为遥远虽然他们已经目睹!”11尼采来得确实是有点早。因为尼采认为在上帝缺场的情况下,西方会发生巨大的道德价值危机,这一预11尼采快乐的科学第 139140 页,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6 年。言,直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当中,甚至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当中,才充分地表现出来。现代主义为什么显得那么的荒诞,那么的虚无,那么的焦虑,那么的痛苦?因为上帝缺场了,没有上帝,西方人在价值上就陷入一片荒原中

13、。所以就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人还需要有一个上帝。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内核,轴心的东西就是上帝。没有上帝,他们这个文化就一下就陷入一种价值的虚妄中,一种道德混乱的困境中,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一种午夜的冥暗当中。同样,侧重伦理的中国也有数不清的教门。我不是说,中国不是以宗教为根蒂吗?但是,中国却有比西方更多的宗教,数不清的教门。大的就有佛教、道教,民间有层出不穷的教门。当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就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这些人到中国人来的时候,中国人就把他们看成是和尚、道士。徐光启、李之藻,这些士大夫都是进士,都曾经受过洗,被基督教归化过。可是,你看看他们的著作,他们和那种西方专一不二的归化异教的基

14、督徒是不同的。他们认为,基督教可以易佛补儒。也就是说,基督教比佛教更好,更优胜,可以补充儒家。这些受洗的士大夫,也没有以基督教的专一不二的信仰,来颠覆儒家,只不过是把基督教看成是比道教和佛教更好一点的宗教而已。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中国有这么多的宗教,为什么我又说,中国文化不是以宗教为根蒂?原因就在于太多, “无不为”最后也就成了“无为” 。太多了,反而显示中国人对哪一种也不是真正的、执着的信仰。我说过中国人的信仰方式,典型地集中在孔子那句话里,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这个信仰方式,还可以再推演出另外一句话来, 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你要是一点儿不信,它万一有怎么办?你要是信了,把

15、一切都搭上之后,它要是没有怎么办?这样,形形色色的教门我们都信一点,都给一点小钱,反正这个教是虚妄的也不伤多少毫毛。这是中国人非常典型的信仰特点。所以,尽管中国的教门很多,但并不表明宗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根蒂,也不是宗教性的。我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上层,主要是以伦理和审美为主导的。中国受过儒家教化的知识分子,一般是不走火入魔地去相信那些宗教的。就此而言,我个人仍然认为,刘小枫在中国传播这种文化基督教,将来也不会有很大的市场,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上层是伦理的和审美的,而在下层和民间,则是伦理的和宗教的。因为中国下层老百姓,还需要一种神话,他很痛苦的时候,需要一种对精神痛苦的安慰

16、,需要一种神话思维。所以在中国的下层,它的文化基本上是伦理的和宗教的。这一点,也在中国文学中有很突出的表现。中国上层的文学,宗教色彩非常淡薄,而在中国民间的文学里,儒士、和尚、道士什么都有,有那么一点宗教色彩。这也是上层和下层的不同。但是,无论上层下层,伦理性是中国文化之根本。2 2、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比较、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比较我刚才说过,西方不是没有伦理,只不过它的伦理是从属于宗教,是以宗教为根本的。那么,我们下面看一看,基督教这种伦理,和我们中国的儒家伦理,有什么异同。我们先看二者的相同之处:“仁”与“博爱” 。也可以说,中国儒家的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很多含义,都可以从“仁”与“博爱”这两个概念里衍化出来。 “仁”是儒家最高最核心的这么一个概念,所以有人讲,儒学就是仁学。孔子曾经说过, “仁者爱人” , “泛爱众而亲仁” ,这个“泛爱众” ,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都是论语里边的话,跟基督教的博爱,看起来是非常相似的。我记得共产党宣言的扉页上,写着“全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