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76496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及影响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及影响地理科学与规划 09 级城市规划 许凯翔 09335017摘要:摘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城市规划及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先进经验,有糟粕,也有精华,其特色是鲜明的。现代中国,城市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又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而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经验则能给予我们启发与指导。关键词:关键词: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 规划思想 正文:正文:在现代,城市里包含了一切可能性,城市里拥有每个人全部的梦想,可见,城市在人类现代生活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尤其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

2、两千余年,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主阵地。无论其功能如何变化,其构造形制如何随着统治者更替而变更,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城市的规划、建筑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先人积淀已久的城市规划经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及启发。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梗概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官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而各个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同时可以知道

3、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一套完整严格的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参考。(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几个特征:1、“里坊制”的兴起及打破。本来作为封建统治者专制统治的一种工具,里坊制的出现是中国城市中功能分区理念的重要体现。而在里坊制极盛时期,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成为了之后几乎所有都城的规划形制(除少数由于地形原因作变形与修改之外,如明南京城)。而在唐末以及宋朝,城市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的桎梏发起了猛烈冲击,以至于京城不得不取消

4、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2、城与郭的设置。淮南子原道训中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可见中国最早的城市的建造主要是想达到“卫君”和“居人”两个目的,因此随之具备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多方面的价值。再此基础上,宫城、皇城、外城、瓮城、子城、罗城等形制相继出现。3、重视选址。城市尤其是都城的选址往往都是综合考虑了当地的地形、水文情况,甚至还有封建礼数、风水学等自发或者人为确定的。城市选址需要考虑统治阶级及普通百姓的用水、交通、漕运、防洪、军事防御以及政治诉求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历来古代城市选址都比较讲究和严谨。4、城市道路严整。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

5、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与气条件,从夏商起就总结并确立了这一条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布置经验,一直严重到今天。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5、另外,在城市绿化、防洪、排水方面,我国古代建筑都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立论,成为现代许多城市规划值得参考学习的经验。(二)古代城市规划中体现的哲学思想: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着儒家哲学思想从周礼考工记的描述可以看到,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方法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

6、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受统治者推崇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儒家礼法思想的具体表现。儒家哲学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古代的城市成为这种正统思想观念的外在形式,即城市形成中轴对称、严整方正的格局。例如明清北京、南京和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这种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及一些属于封建礼制具体规定的严整、方正的布局,体现着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

7、理秩序等观念,是周礼等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从这些古城的历代变迁过程可以发现,由于帝王都城大多是新建的,故而能够按规划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唐代长安城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能严格执行。而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尤其在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后,儒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愈加严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则表现为运用城市的道路中轴线、建筑的空间序列、严整的城市布局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2、

8、我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体现着道家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城市的外观和形状不仅要体现统治者的“礼制”,还要体现文化与道德的内涵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表现,而这种文化的基础是老庄哲学的文化精髓。在中国,道家的理论已深入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对待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以道家哲学思想所代表的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方面也得到了集中体现。从营城到置宅“风水”“阴阳五行”指导着人们的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与城市的建设。代表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方水土、珍禽异兽等内容在城市建设中的出现,则体现了

9、中国古人“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唐代长安城中,十三排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的四行坊里代表四季,明清北京城的南面建有天坛、北面建有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兽中四灵的位置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方位中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的概念,在城市的布局、地名等方面都有体现。“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思想体现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天人感应”、“顺应天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更是代表了城市、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古人讲求出世为官,即以儒家的正统思想治国安邦入世求道,即以道家老庄哲学来修身养性,在仕途的腾达和失意中都能找到心理的支撑点。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前者形成了表

10、现儒家礼法秩序的方正的城市,后者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对应的风水理论和优美的宅园。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在这里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但还应看到,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这种世界观还存在着许多消极成分,如“无为而治,随遇而安”,“ 上天注定,不与天争”的思想,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则表现为经验主义和观念保守,容易使人们不思进取,不愿创新,这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需要甄别和避免的。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中国已经在城市规划领域形成独特完整的体系。其特色非常鲜明,影响深远广阔,早被世所公认。然而,从 1840 年进入近现代社会,却开始了全面学习西方立论,百余年来亦步亦趋。上世纪

11、八十年代后,由于城市全面改革开放,城市规划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却没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大肆效仿西方理论,如盲目兴建大型硬质广场,大建草坪喷泉,大树进城,显得东施效颦,浪费资源,劳民伤财。那么先人上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城市规划思想究竟在哪些方面正在影响着或者应该影响我国的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的集中制中国古典造园经典园冶开篇就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周礼将城市规划的形制纳入 “匠人”,但没有提到主事之人。匠人在中国一直是建筑技术工作的主持者。中国城市规划主事者,却都是国君和重臣。有据可稽的,如诗经中公刘、绵传颂的周国先君公刘和古公亶父,吴国的伍子胥

12、,汉初相国肖何,隋大臣宇文愷,元重臣刘秉忠等,用现代名词来说,他们都是当时的规划大师。可见古代城市规划都是最具综合水平的,有很高的战略视野和预见,有明确的政治、经济目标。肖何营建长安,就明确“非壮丽无以重威”,使建都为刘邦稳定战乱后政治局面服务。元朝大都规划就是要直观形象地表明虽是异族入主中原,却是继承中华正统。完全按周礼择中建宫,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营国制度。以尊儒崇孔的汉化手段,收买人心。城市规划和匠人是大不相同的。它的高度综合性和服务于政治一直是古代传统。正是缘于古代关于城市和城市规划传统综合观念,解放初期,即制定了城市规划方针,聘请苏联专家顾问,发布过城市规划纲要编制办法。在整个“一五

13、”期间,充分发挥了城市规划综合职能,编制了 150 多个城市的规划。虽然后来城市规划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文化大革命”以后拨乱反正,城市规划综合职能很快就得到恢复和发展。与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抓城市规划不同,与英国政府只有主管部抓城市规划也不同,在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总体规划都由国务院批,近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是中央政府批。这都是我国城市规划高度综合性和“龙头地位”决定的。不少城市政府主动自发开展发展战略、概念规划等,都缘于此。当然中国的城市规划不仅要当“主人”,更多、更烦琐的是“匠人”工作“主人”、“匠人”是密切结合的。(二)对不同规蘑级别的城市分别确定形制、规格等级这一传统是从

14、古代强化集中统治的礼制形成的。不同朝代对不同等级城市的城池面积、周长、城墙高度、厚度,城门、城楼数量高低、大小,街道宽窄、方位、多少等等,都按等级高低规定由多向少递减。如周礼匠人明确城的经凃宽度为天子之国九轨,诸侯之城七轨,都邑五轨。明清县城大抵一里见方,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一街。府城大抵二里见方,八门八街。这种统一即使对于工部拨付建城开支的控制也是必要的。这种统一虽使中国古城大同小异,各自特色无法突出。但作为全国古代整体和西方相比,却是一大特色。进入现代,应该扬弃这种礼制的封建糟粕。但为了控制某些城市领导肆意挥霍人民血汗,突显个人政绩,对中小城市和镇的街道宽度、广场多少大小等,是应该限制的。(三

15、)人情和人情味中国古代城市这一最突出的特色,已倾倒了无数到过丽江、大理旧城、平遥等特色保存比较完整城市的国外旅游者。近年一些敏感的房地产商已打出“人情味”的卖点,并在规划、设计、建造、经营、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准确的体现,这正是迎合国人内心的向往。贝聿铭还在北京西单中国银行庭院中进行了这一传统的大尺度体现尝试。可以肯定这一传统,必将在未来大尺度现代城市体型体量中找到最终完美体现的途径。(四)和西方比较,在城市美学理念上的特色非常明显1、追求意境。在规划设计时,有意识地运用虚实、阴阳、数象等有机组合排列手段,表达真善美的境界。欣赏时既可还原为规划设计原来意图,也可根据欣赏者的际遇、水平、理解、感悟、

16、情绪等,作更广泛深刻的发挥。梁思成提出,在诗情画意之外,再增加建筑意,就深得中国传统特色的旨趣。2、重内涵,讲层次,曲折有序,深邃含蓄。3、重秩序与和谐,讲主从,突出中轴线和对称。于规矩中见变化,于变化中寓则律,是长期大一统形成的社会心理反馈。和谐之美是民族哲理的物化。4、重意和实、神和形的辩证统一,以意和神为主导。反映了五千年历史没中断所长期积淀的高档次审美情趣筛选的向往。(五)古代城市建设中生态观念的启示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具有着朴素、综合、生态的观念,对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营城必须治野”,即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同步进行环境整治。这种观点从现在看来是一种非常具有生态思想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综合的生态观。这也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山水城市随处可见,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城市往往依山傍水而建,如古代的钓鱼城、白帝城、宜宾等,其城市与建筑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