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6210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8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教案张硕-用于合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讲义王友军第一学时内容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 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 等为人诊病。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 疏五过论指出:“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 诊籍 ” 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

2、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 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 论病、 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隋代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 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在备急千金要方 大医精诚中指出:“ 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

3、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 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如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明清时期, 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 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舌诊方面,继元代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后,明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

4、法,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傅松元的舌胎统志等对察舌辨证多有研究。清代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四诊理论和方法,便于实用。明清时期对辨证的研究更为深入,尤以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辨证最为突出。明代张景岳 景岳全书。传忠录 ,特别是清代程钟龄知觉心悟,都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大法。明清重伤寒论 ,致力于六经辨证研究的约百余家,各有精避见解。如明初王初道的医经溯洄集 、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等等。明清创温病的辨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分别开创了对温热病病变表坎特征与转变规律的研究。近代,诊断学的发展较慢。1917 年,曹炳章著彩图辨舌指南,把辨舌

5、诊断与治法并提,内容翔实,多为经验之谈。建国以来,中医诊断学受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获得了新的苗头与成就。例如: 运用电子仪器描记脉图研究脉学, 以微型电子计算机输入常见病辨证论治系统研究辩证学等等。为中医诊病、 辨证开避了新途径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一、诊断学原理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 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 嗅其气味, 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 从外知

6、内 ” ( 灵枢 论疾诊尺) ,亦即 “ 司外揣内 ” ( 灵枢 外揣) 。“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 ,“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联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发生一定联系,如果不能直接认识某一事物,可以通过研究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间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同样, 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生理功能必然有着相应关系。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 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因此

7、,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第二学时内容二、诊断学原则对于疾病诊断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对疾病有所认识,才能对疾病进行防治。要正确的认识疾病,必须遵循三大原则。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一理发生病变,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精神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脏腑有病也可

8、以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同时, 疾病的发展也与气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诊察疾病时, 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 又要审察其内, 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说,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2。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辩证求因, 就是在审察内外、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从而审因论治。所谓辨证求因的“ 因” ,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通常的致病原因外,还包括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症结,即问题的关键, 作为辩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出的具体证候

9、,从而确定病因是什么?病位在何处?其病程发展及病变机理如何?如病人自诉发热, 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脉浮、 舌苔薄白等, 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若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浮数、发热重、恶寒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由此可知,仔细地辨证,就可对疾病有确切认识,诊断就更为正确,在治疗上就能达到审因论治的较高境界。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诊断疾病要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那么就要对患者做全面详细的检查和了解,必须四诊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四诊并

10、用, 并不等于面面俱到。由于接触患者的时间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统地重点收集临床资料,才不致浪费时间。四诊并重,是因为四诊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 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故医门法律说:“ 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 。此外,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征候的表现有真象,也有假象,脉症不一,故有“ 舍脉从症” 和“ 舍症从脉 ” 的诊法理论。如果四诊不全,就得不到全面详细的病情资料,辨证就欠准确,甚至发生错误。从病辨证, 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例如感冒是一病名诊断,

11、它又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候的不同,只有辨清病名和征候,才能进行恰当的治疗。这里,要弄清病(病名)、证(证候)、症(症状)三者的概念与关系。 病是对病症的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规律的概括。而证,即证候,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症,即症状, 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背离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征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症状组成。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祖国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但这不等于不要辨病,应该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才可作出更确切的判定。第三学时内

12、容第一节 望诊医者运用视觉, 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 实用价值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故另立项目介绍。一、整体望诊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望神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神

13、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气不足、神志异常等等也应属于望神的内容。1.得神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的表现,预后良好。得神的表现是: 神志清楚, 语言清晰, 面色荣润含蓄, 表情丰富自然; 目光

14、明亮, 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2.失神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病至此,已属重笃,预后不良。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谚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蝉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气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脱。3.假神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科的预兆,并非佳兆。假神的表现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响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假神与病情好转的区别在

15、于:假神的出现比较突然,其“ 好转 ” 与整个病情不相符,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由无神转为有神,是整个病情的好转,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假神之所以出现,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阳虚无所依附而外越,以致暴露出一时“ 好转 ” 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古人比做“ 残灯复明 ” 、“ 回光反照 ” 。4.神气不足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与失神状态只是程度上的区别。它介于有神和无神之间,常见于虚证患者,所以更为多见。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是:精神不振,健忘困倦,声低懒言,怠惰乏力,动作迟缓等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5.神志异常神志异常也是失神的一种表现,但与精气衰竭的失神则有本质上的不

16、同。一般包括烦躁不安,以及癫、狂、病等。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机和发病规律所决定的,其失神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病情的严重性。烦燥不安, 即指心中烦热不安,手足躁扰不宁的症状。烦与燥不同, 烦为自觉症状, 如烦恼,燥为他觉症状,如躁狂、躁动等。多与心经有火有关。可见于邪热内郁、痰火扰心、阴虚火旺等证。癫病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狂病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第四学时教学内容(二)望色望色就是医者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颜色就是色调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 赤、黄、白、 黑,称为五色诊。 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 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