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60202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滹沱河下游的综合整治管理- 以石家庄市区段为例摘 要本文通过对滹沱河湿地(石家庄市区段)建设和现状的研究,分析了滹沱河湿地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根据生态适宜性理论, 生态位理论,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生物多样性理论及景观的生态学理论,提出了 对其整治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希望能够实现滹沱河湿地的生态、防洪、景观和文 化等功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整治;管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供 游客休闲娱乐等功能, 滹沱河 ( 石家庄市区段 )西起南水北调中线, 东至京深高速 公路,北起滹沱河北岸, 南至石太高速公路。

2、 基地东西长约 10公里,南北宽约 5 5 公里,总面积 55平方公里。它作为石家庄主要的生态区,是石家庄人的母亲河。 而如今的滹沱河河道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生物种类锐减,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警醒着我们:滹沱河该整治了! 二滹沱河湿地过去的辉煌 60年代以前,滹沱河上游水库不多, 保持了自然河道风貌, 多年平均径流量约 2l 亿立方米,河道常年流水,两岸滩地遍布树木,杂草丛生,水域边缘芦苇成片, 鸟唱伴着蛙鸣。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 境功能和效益,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抵御洪水、 调节径流、涵养水源

3、、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 侵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一60年代以前,滹沱河上游水库不多,保持了自然河道风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l 亿立方米,河道常年流水,两岸滩地遍布树木,杂草丛生,水域边缘芦苇成片,鸟唱伴着蛙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开发河滩的高潮,往日的大片树林和湿地变成了学校、工厂和农用,河道主槽变成荒沙滩,这些变化都对石家庄市区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近些年来,由于环境变化,上游河道径流减少,加之工农业各类用水量剧增,滹沱河失去了往日的自然风貌,黄壁庄以下大部分河段干涸,地下水面缩减,树木杂草几近枯萎,大部分主槽黄沙暴露,遇风飞扬:成为石家庄市区空气粉尘

4、含量高的一大根源,阳光暴晒河滩,加热空气,再随西北风进入市区,也是我市气温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市区北部滹沱河河滩宽度约l 一3公里,从黄壁庄水库至京深高速公路32公里区间面积约64平方公里,其表层水体和植被环境对市区的空气质量有直接影响。为抑制环境质量恶化和空气质量下降,尽快恢复滹沱河湿地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二、滹沱河湿地的 SWOT 分析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常用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剖析,即进行优势 (Strengths)、劣势 (Weakness) 、机遇 (Opportunity)和威胁 (Threats)分析,其具有清晰、简明、具体的特性,对

5、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趋利避害、化劣势为优势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弄清滹沱河湿地建设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对决策者实行战略决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滹沱河湿地建设的优势1、自然环境丰富滹沱河沿岸动植物、特产资源丰富造就了湿地建设的有利条件。滹沱河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由水库、河道、池塘、河滩、耕田、芦苇地、草甸等构成,生态环境较复杂。据统计,滹沱河湿地共有维管植物 116种。滹沱河岗南一黄壁庄区域,植被覆盖率可达 90以上,为各种野生鸟类提供了安全的隐蔽地和栖息地,在此生活栖息的鸟类共有264种。而且该区域名优农产品资源丰富。其中“柏坡湖”牌绵核桃在省内外久享盛名,已获国家

6、A级绿色食品认证;“槐王牌”大红袍花椒荣获石家庄市优质果品、河北省农业名优产品和第四届北方农副产品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称号;“老房东”笨鸡蛋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此外,还有“康态”中华鳖、“老区人”香谷米、“乐寿”酸枣汁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2、区域、区位资源占有优势该区域临近京珠、石太、石黄、青银高速公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有7条出省公路, 4条国省道,约 200条县乡骨干公路,交通便捷。而且石家庄沿滹沱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该地春秋时为晋国地,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和赵国。悠久的历史使得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该区域北面有中山国故者5遗址和天台山。中山国故都遗

7、址是 2000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滹沱河平 LI1 段有革命圣地西柏坡、温塘温泉、勿沏水和天桂山度假区等。良好的区域、区位优势,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璀璨的文化景观为滹沱河湿地开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滹沱河湿地建设的劣势1、综合开发建设力度不够目前,滹沱河湿地经过一段时问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湿地规划没有与之相关的产业和行业进行有效结合,使得湿地功能相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导致沿河湿地建设呈现效能有限,层次不高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下,尚未完全引导沿河群众、单位改变以往不合

8、理的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尚存在主要依赖滹沱河自然资源的经济形式;还没有让湿地开发和利用成为人们多种经济来源的依托,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以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为前提,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多元俱进的产业化结构模式。2、科技含量不高滹沱河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科技是基础,科研是保障。在湿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展的开发、利用模式,生态系统的整治、恢复、重建等技术研究尚未臻完善。另外,国际、国内该领域的区间合作与交流不多,争取到位的相应基金组织的支持也较少。因此为了给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滹沱河湿地的管理与科研水平亟待提高。3、整体定位、运作薄弱当前形势下,我们对湿地保

9、护意识淡薄,群众参与程度不高。与此同时,建设必备要素配套程度低,如设施简陋,道路网不完善,土地规划利用不协调,缺少规模化、产业化和集团化的建设模式。而且滹沱河湿地整体修复工程仍处于起步状态,总体规模小,功能弱,信息闭塞。( 三)滹沱河湿地建设的机遇1、多元发展为湿地建设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滹沱河流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仅革命圣地西柏坡、隆兴寺等名胜古迹可供游览,而且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太平河、汊河20“z 里河道全线蓄水,不仅使市区北部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而且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已建成临风田园、秋实公园、语林园、太岳公园、秀水公

10、园等 5个公园,以及 3个游园绿化带,总绿化面积327万平方米,形成省会北部极具魅力的风景旅游- 43 长廊。另外随着鹿泉市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的逐步实施,将于滹沱两岸建成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一体的“四区一场( 无公害蔬菜生产区,水产养殖垂钓区,果品观光采摘区,生态农业旅游区,蔬菜、水产、瓜果综合批发市场)”大农业模块。2、大经济圈的形成为湿地建设注入活力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日益崛起,区域经济合作的话题再度火热。加强与各省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问,增强发展动力,日益成为拨动相关省市的兴奋点所在。石家庄市政府部门已经积极地参与到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合作谋划中。另

11、外,我市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将围绕共同携手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这一目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手,探讨合作重点和适应的方式,创造条件,分步实施,搞好区域经济联动。包括构建区域大交通、区域大市场,共同开发和利用资源,共同谋划建设重大项目等。石家庄作为环渤海区域极其重要的经济一体化战略要地,社会经济必会得到飞速发展。滹沱河湿地开发作为石家庄下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因此会占到更多“借水行船”的先机。3、石家庄滹沱新区建设构想成为湿地建设的推助力量在“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石家庄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上下功夫,提出了滹沱新区建设规划设想。在未来,石家庄将以滹沱河为载体

12、,沿河建立文化景观带,串联沿河的文化设施,创造石家庄市独特的燕赵文化氛围。滹沱新区位于滹沱河北岸,正定古城东侧地区,总面积约135平方公里。新区规划不安排容易产生污染的重工业项目,而将突出创新产业、现代物流、行政中心、职业教育等功能,构建科技含量较高的全新城区。滹沱新区将以生态为保障,通过对生活配套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休闲游憩设施以及主题公园、亲水平台、濒水岸线等建设,把石家庄市打造成财智集聚、功能多元、生态和谐、水绿交融的创新之域、宜居之城和魅力之城,这势必为滹沱河湿地建设带来发展的动力。( 四)滹沱河湿地发展建设的威胁l 、湿地面积日益缩减44 1 963 1 996 年,滹沱河流域未发生

13、过特大洪涝灾害,人们防洪意识淡化,大量河道或被开垦或被建造房屋,大面积湿地被浸占。比如,在冶河、王母河的河滩里,自然生长着大片芦苇,当地农民常用火烧掉芦苇,开垦河滩为土地。因开垦土地而使沿岸湿地面积减少约 23。人为造成湿地面积减小,生物栖息地受到影响,致使动植物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1996年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滹沱河及其支流河道中多年来开垦的农田,使河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自然状态,又为许多侯鸟和鱼虾类提供了栖息地,自然湿地景观有所修复,但还有很大面积仍待恢复。2、资源、环境遭受危害严重由于大环境的破坏,滹沱河及其支流也正受到严重污染,污染方式主要分为点污染和面污染两种。

14、点污染主要是沿岸工厂、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质;面污染主要是沿岸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并参与水循环而污染河流。三、建议( 一)建立滹沱河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滹沱河湿地管理涉及面广,决定了其管理难度较大,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多部门交叉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应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并尽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促进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尽快对湿地保护和利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沿河县( 市) 分别建立一批以生态物种及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小区,组织建立联合执法机构,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制止破坏湿地的行为。还可以鼓励社区和相关团体积极参与湿地的维护管理工作,建立有序共

15、管机制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自觉成为滹沱河湿地的管理者、维护者和保护者。( 二)制定滹沱河湿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与利用其他自然资源一样,湿地开发需要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开发,遵循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科学论证,建立滹沱河湿地保护区域,规划建设范围和开发措施,对总体项目规划选择最优的综合开发利用布局和最什的分期建设方案。方案应结合滹沱河湿地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沿河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将湿地保护与利用纳入到我市整体经济发展规划。经技术部门认定,对于生态环境状况较好河段的湿地,应根据湿地的环境特性、资源特点、湿地生态状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

16、发中保护”的原则下合理开发、适度开发、适时开发。对于濒临退化的湿地,要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应制定湿地修复规划,根据湿地退化特点、类型,明确湿地修复的范围、程度,确立合理的修复方式。以规划指导湿地的开发利用活动,不仅可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还可以给周边居民拓宽收入的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三)探索滹沱河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滹沱新区”建设为契机,正确处理滹沱河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加快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滹沱河湿地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精心设计组合,开展实地基础性研究,充分挖掘自然文化内涵,生产湿地产业延伸链条产品。适度开发休闲度假、文史考察、科普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例如举办中山文化节、爱鸟节、放鱼节、圣地西柏坡文化节等。总之,必须重视各河段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这样才能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减少互相的遮蔽效应,提升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应在遵循自然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效、节能、节水型农业。应在滹沱河湿地区内大胆的尝试和推广现有的“农业园区”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四)保护滹沱河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