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5754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1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2013-08-16 15:50:21 一、中心总体情况 (一)综合使命 通过协同创新, 有效推进高校基础研究与航天企业工程应用的深度融合,发 挥高校在创新、 人才、学科方面的综合优势, 围绕中国航天的战略发展需求和重 大科技任务, 汇聚国际一流高水平人才和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天 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基地, 实现若干基础和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国际先 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支撑中国航天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由航天大国向航天 强国的迈进步伐。 (二)培育组建过程2010年 6月,为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哈工大与航天科技 集团公司共建

2、的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我国航天领域投资 最大的第一个多学科融合、 多团队协作、 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与应用平台,实现 了双方由科研协同向人才、科研、学科、转化等全方面协同转变,并进一步实践 探索了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汇聚与共享、人才培养等新模式。2012年 9月,在原有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基础上,按照“2+x”方式, 根据任务需求, 联合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在 空间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高校组成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完 善了协同创新体系。2013年 5月,经过专家初审、会议答辩、现场考察、综合咨询、公示等环 节,宇航科学与技术协

3、同创新中心正式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4 个 “2011 计划” 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三)建设思路和目标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建设分“三个阶段”和“四步走”:1.培育组建阶段( 2010年-2013 年),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建立具有航 天特色、适合协同创新要求的制度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汇聚高水平人才、建设 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不断增强。2.组织实施阶段( 2013年-2016 年),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体制机制改 革示范特区, 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培养高质量人才, 突破若干核心关键技 术,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3.提升能力阶段( 2016年-2

4、020 年),重大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具备提 出和实施国家航天战略规划的能力,打造支撑中国航天发展技术创新源动力基 地。4.引领发展阶段( 2020年-2025 年),自主提出航天发展规划、自主进行空 间科学研究、引领国际宇航科学技术发展。 最终实现打造中国的 “JPL”,支撑我国宇航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重大科技任务 面向中国航天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宇航学术前沿,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 构建新概念航天器及其载荷创新平台、宇航材料与机构创新平台、 空间信息获取 及其传输与处理创新平台、 航天器在轨安全与防护创新平台、空间动力与能源创新平台等 5 个协同创新平台

5、, 汇聚优势科研资源,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承担国 家航天重大科技任务, 突破制约中国航天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实施基础研 究成果集成演示验证, 产生一批国内首创、 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推动中 国航天由任务牵引发展向技术创新推动的转变,基本建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宇 航科技创新基地,支撑中国航天快速发展。1.新概念航天器(1)*飞行器项目: 项目来源:有关部门联合批复的重点项目。 项目总经费: 7.9 亿元。 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新概念飞行器的总体多学科一体化设计技术、*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技术。(2)*小卫星项目: 项目来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项目总经费: 2.7

6、亿元。 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卫星平台的模块化、 标准化储备、 即插- 即测- 即用 的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姿态快速机动和快速稳定等关键技术。2.卫星与空间站(1)*卫星专项计划: 项目来源: 863重大项目。 项目总经费: 1.24 亿元。 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化、轻量化、高可靠设计、精准控制和精细操 作、试验验证技术等问题。(2)空间站 * 项目: 项目来源: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项目总经费: 4 亿元。 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大型化空间站的有关关键技术, 空间站舱段转位技 术,航天员出舱活动辅助技术,舱外设备安装、维护维修、更换等地面试验验证 技术。3.空间激光通信演

7、示验证(1)卫星星地激光通信科学试验: 项目来源:民用航天重大项目。 项目总经费: 1.5 亿元。 项目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 年 10 月已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 星地高速激光通信试验,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2)星地激光通信演示验证项目: 项目来源: * 专项工程。 项目总经费: 2.2 亿元。 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星地激光通信链路的快速捕获、 全链路稳定跟踪和 高速通信技术,探索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及应用等多项技术。4.空间* 平台研制任务 项目来源: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筹经费项目等。 项目总经费: 4 亿元。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飞行器气动力/

8、热、轨道再入热防护技术、再入返 回高精度 GNC 、 高速再入热防护、 高精度高速进场着陆等再入返回段等关键技术。5.大型空间综合环境模拟实验装置 项目来源:国家发改委“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总经费: 18.9 亿元。 建设内容:九大子系统及其配套设施, 开展空间基础科学项目研究,揭示空 间环境下物质结构演化基本规律与各种环境耦合效应的物理本质,实现空间科学 研究的重大突破。预计2014 年立项, 2016年完成 50% 的建设任务。6.中美联合深空探测 -慧星“沃塔南”探测计划 项目来源:协同单位自主实施项目。 项目总经费: 2.5 亿元。 拟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深空探测总体

9、技术、 自主导航及控制技术、 深空测 控通信技术、高效能源与推进技术、先进载荷技术。 (二)团队建设任务 围绕中心重大科技任务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依托中心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 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打造一支规模稳定、结构合理、流动有序、具有较大国际 影响力的高素质航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形成国际一流的航天科技“人才高地”, 为实现重大科技任务奠定人才基础。 围绕中心任务需求规划团队建设,科学设岗, 自主招聘, 建立人员流动机制 和绩效激励机制, 实施人才汇聚和培养计划, 经过四年建设, 实现中心团队规模 达到 75 个左右,全职科研队伍规模达到500 人左右。 (三)人才培养任务 整合协同单位学科

10、和科研优势,建成开放式、 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培 养方案、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学位论文标准与要求等方面在保持航天特色的前 提下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形成基本完善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及良好的成长氛 围。 以航天科技重大项目实施为牵引,以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国际化能力等关 键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通过实施优秀生源吸引和选拔、 校企联合培养、国际课程、 海外交流计划等精英教育项目, 为中国航天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 层次创新人才,中心研究生教育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四)国际合作任务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 结合航天专业特色, 建设国际化教学和学生国际交流能 力培养平台, 提升教师和

11、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办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中 国航天与世界一流大学与学术机构的常态化合作交流,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国际 交流平台,提升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 以国际化建设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牵引,通过与国际顶尖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 学术合作基地,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国际交流平台,“送出去,引进来”,推动 中国航天与欧美航天强国的合作,提升中心国际化水平。 (五)学科建设任务 以需求凝练方向, 引领传统学科跨越式发展, 推动前沿学科交叉与融合, 以 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团队汇聚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相关学科向国内领先、世 界一流的水平跨越,形成世界一流宇航学科群。实现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进入国际领先

12、行列,宇航科学与技术、 控 制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 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创建和发展空间科学学科及形成若 干新兴交叉学科。 三、运行机制与体制改革 (一)运行管理机制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按照“虚拟独立法人制” 的总体运行模式, 成 立了依托哈工大管理、 相对独立、 自主运行的科研机构, 形成了各协同单位认可 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区。中心实现人、财、物的独立运行管理、现有资源的整合与 共享, 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中心与协同单位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中心组织机构如图1 所示。图 1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

13、新中心组织机构图 中心建立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的运行决策体系,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的有 效实施和中心的高效运行。 其中,理事会是中心最高决策和监督机构,设双理事 长,由哈工大和集团公司领导担任,理事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协同单位协商组成。 战略与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发展战略、规划重大科学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委 员会负责中心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与决策以及岗位聘任,成员由理事会在宇航科学 与技术领域选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院务委员是运行管理的执行机构,院 长由哈工大领导担任, 成员由协同单位协商组成, 下设若干研究中心及运行管理 部、人才培养部和科研管理部等管理部门。 (二)科研组织模式 中心以航天重大

14、科技任务和基础研究方向为牵引,在“法人负责制” 基础上 实施“两总制”和“ PI 制”相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集成高校原始创新优势和 航天科技集团重大工程应用能力优势,形成无缝连接。针对重大航天科技任务计划性强、多学科、多团队、系统集成的特点,采用 “两总”制进行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由集团公司选派总指挥, 高校选派总设计 师。针对宇航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采用“PI”制进行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由 PI 负责团队组建,任务组织实施,鼓励自由探索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两 种模式之间互为上下游关系,相互支撑,PI 团队的基础研究成果推动航天重大 任务的实施, “两总”团队承担的重大工程任务牵引基础研究

15、和前沿技术的开展。 中心针对集团公司围绕航天发展和型号任务提出急需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 问题,联合论证、联合攻关,推动高校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向集团公司转化和应用, 实现任务需求引领科技发展。 中心自主提出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方向,加大共性技 术储备,参与航天未来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推动集团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 现技术创新驱动科技发展。 (三)岗位设置与队伍建设 具体岗位设置如图 2 所示。图 2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岗位设置 全职岗位包括:首席科学家、团队负责人(两总和PI)、科研人员。兼职 和流动岗位包括:首席学术顾问、海外合约专家、兼职博导、访问学者、短期访问海外专家。辅助岗位包括:实验技

16、术人员、科研助理等;管理服务岗位包括行 政管理和服务人员。1.人员汇聚方式 中心采取岗位聘任的方式, 通过整合汇聚协同单位现有人员和面向全球自主 招聘的方式汇聚科研人员。 整合汇聚协同体单位人员: 根据航天任务需求, 协同主体单位现有人员以首 席科学家、两总、 PI 或团队成员的方式进驻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总指 挥、总师,在协同单位内部遴选、聘用;PI 和团队成员,参与岗位公开招聘进 驻中心。 面向全球自主聘任人员:根据规划的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PI 和团队 成员,由中心自主聘任。同时,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围 绕任务需求汇聚航天科技人才,引进急需、 紧缺人才及其团队, 满足团队建设和 中心发展需要。实施的重点人才引进、汇聚计划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科 学家工作室计划、海外访问学者计划、博士后计划。2.人员边界管理 来自协同单位的首席科学家、两总、PI 等人员按全职岗位进入中心,协同 单位保留其人事档案关系, 聘期结束回到协同单位。 学校将基本薪酬及岗位津贴 划归中心统筹管理, 中心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薪酬和绩效薪酬标准。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