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材料的引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5750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材料的引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议论文材料的引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议论文材料的引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议论文材料的引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议论文材料的引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材料的引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三语文复习议论文材料的引述(三)一、如何处理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难点一 : 要不要引用材料, 怎样引述新材料作文不强调一定要引用材料,未引用材料也不会扣分。但从阅卷老师的普遍心理和写作的一般规律来看 (从材料到观点需要铺垫),最好引用材料 ,特别那些难以从材料直接看出来的比较新异的观点。引述材料的常用方法: 1. 正面直接转述法;2. 反面假设转述法;3. 同向类比转述法;4. 侧面暗合转述法。如:一只乌鸦为学习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但结果却扑到山羊背上,被毛缠住, 最终落到了牧羊人的手里。故事的结尾似乎告诉我们,这叫作自不量力,但我却认为,没有突破性的尝试和努力,哪有意外的收获和成功?这

2、里就是正面引述材料,引出观点。难点二 : 是选择整体角度立意, 还是选择一个角度( 侧面 ) 立意如果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紧扣住材料内容的主要方面,回避从一个角度或侧面立意,从而达到“ 符合题意 ” 这一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指导与训练恰恰违背了“ 新材料作文 ” 的初衷。例 1: 2006 年全国 1 卷“ 乌鸦学老鹰捕羊” 那则材料 ,整体角度立意: 1. “既要有勇气又要有能力,二者不可偏废” 等;2.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显然,单从儿子或父亲的角度来立意比较容易,也易于展开论述。如: 一只乌鸦为学习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但结果却扑到山羊背上,

3、被毛缠住,最终落到了牧羊人的手里。故事的结尾似乎告诉我们,这叫作自不量力,但我却认为,没有突破性的尝试和努力,哪有意外的收获和成功?(2006 年全国 1 卷“ 乌鸦学老鹰捕羊” , 满分作文我已经飞过开头段) 分析 : 很显然 ,上文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立意的。这样表述,既体现了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材料中毕竟包含了儿子和父亲两人的观点),又很好的用 “ 但是 ” 一词转入自己所选择的“ 一个角度 (侧面 ) ”,即儿子的角度。 从写作思维上也体现了论述的辩证性。可谓“ 一举三得 ” 。难点三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提示语的作用新材料作文 ,有的在材料部分加了一些提示语(如下面两则作文) 。加提示语的目

4、的,旨在通过提示为考生降低审题难度。 它提示你 ,但并不完全限制你。 因此作文时 ,你也可以顺着提示语引伸,立出另外的意(论点 ),而不仅仅限制在提示语所提供的立意范围内。例 1: (06 北京高考题 )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 细雨 ” 、“ 闲花 ” 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 看不见 ” 、“ 听无声 ” 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说明 :提示语对两句诗进行了五个角度的提示。立意时可

5、以不受这五句话的限制,只要紧紧扣住这两句诗就可以了 (注意中间的省略号和要求语) 。如 :两句诗可以指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但如果你没有更好的立意或担心走题,为保险起见 ,最好从提示语的五个立意中任选一个。议论文写作,论据使用不当,容易出现罗列事实材料、以摆代论、缺乏分析说理等问题,使说理肤浅,甚至没有说理。用好论据,须注意两个方面:会述例,会析例。二、如何处理论据中的材料一、会述例2 1. 述例首先贵在指向明确表述材料,根本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突出“话题”,突出“文题”,表述任何材料都不要忘了扣题表述和表述结束后的收题、点题。因为人物的经历和人物性格都是多元的,表述事例时要始终指向中心话题

6、、或文题、或段落分论点。例:李白洒脱, 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 ! 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 2005 年高考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价值与位置)文中点了一句“站在诗人的位置上”,段落结尾又反问了一句“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价值与位置”这一话题指向非常明确,扣题很紧。2. 述例其次贵在语意集中一个材料,包

7、容的信息是多元的,述例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去庞杂,留其所需。有三个办法。第一是剪裁舍弃法。事实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所以叙例时,应据论点需要,对事例进行加工改造:瞄准中心,对事例进行剪裁处理,抓住需要信息,舍弃与论点无关的信息。而且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这要求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要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如“机遇”这一话题作文,我们以科幻作家凡尔纳为例进行剪裁舍弃:原材料: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

8、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经剪裁舍弃可变为: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 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

9、 。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抓住了那次机遇。经过剪裁舍弃,材料保留了原材料的时间轮廓,但在概括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机遇”这一主题词,使材料表述信息明确,语意集中。第二是挖掘增补法。论据与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间接的联系,只有把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才能直接证明论点。因此,“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如 2007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一考生以英国记者卡特自杀为例进行了挖掘增补:原材料: 英国记者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新闻照片而荣获普里策奖

10、。照片反映的是一只专吃死尸的兀鹫,那兀鹫用贪婪的目光盯着一个因饥饿而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将她吃掉。3 照片引起人们很大的争议,人们质问卡特:危难时刻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为记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 ?卡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连家人也不能够理解他,最后他在绝望中自杀了,时年只有33 岁。挖掘增补后可变为:这叫人想起凯文卡特和他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一位苏丹女孩在前往救济的路上被秃鹰袭击着,她无力反抗。卡特用这张照片记录了非洲大地的苍凉悲情,却被更多人指责缺乏道德与人性。(以上述例简洁)其实他在按下快门后马上掷出了石子,赶走了秃鹰,然而众人的尖锐还是将这位摄影师的心刺伤了

11、。“生命的痛苦远比快乐更让人难以承受”,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自白之一。一颗明星的陨落犹如落水的石子般不再夺目,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这双善于捕捉世间之真、人性之美的眼睛?竟是卡特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坎。惋惜之余,是否还应唤起那心灵的坚强与无畏呢?倘若总是在流言里逃进阴影,这道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所以,勇敢的人,你必须握紧握紧拳头跨过去!这位考生的聪明之处是从原材料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三层论据含义:一是卡特的陨落是因为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坎;二是惋惜之余,我们还应唤起心灵的坚强与无畏,不要让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三是要成就勇敢,必须握紧拳头跨过这道坎!第三是概括排比法。就是围绕中心论点,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列出

12、一组跨越时空的名人典例进行荟萃,并辅以整句句式进行排比表述。这种表述模式不仅让论据内涵丰富,而且一针见血,能够一语道破论据中证明论点的部分。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事实叠加;二是整句形式。例: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注意:述例表述要强调事例的有序排列,或是时空顺序

13、,或是逻辑顺序,视其所需而定。句式结构可以是连用条件句,或是连用因果句,或是连用反问句,或是连用转折句,等等。三、讲评材料如何引述:1637 年, 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新建的学院工作,时年29 岁,患有肺病,工作很积极。第二年,他的肺病发作,不治而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员, 一座木版房和几十名学生,但哈佛十分钟爱这所学校,所以, 他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约 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 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当时的州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今天的哈佛大学,已经是一所多学科

14、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他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首先明确:这个材料给我们的思维指向是多元的,至少可以从“州政府”或“哈佛”的两个角度立意:1、哈佛的“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引起州政府高度的重视,把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目的是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这种可贵的政府行为,对学习哈佛的“善举”,有着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他告诉人们,一切献身公益事业的人,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根据这个观点,我们

15、在概述材料时,要选准角度来表述。如:4 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 岁的哈佛, 病逝前将其约400 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 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放在文章里,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引论部分,可以这样来写:今天我读了一则震撼我心灵的材料,材料介绍说: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 岁的哈佛,病逝前将其约400 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 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

16、,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读了这则材料,我认为,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2、哈佛的行为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哈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他的这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的观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或“好事从小事做起” ;或“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做小的善举”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可以这样来写:29 岁的哈佛在病逝前,留下遗嘱,将其约400 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 英磅捐赠给剑桥学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哈佛和哈佛一样的人献身公益事业,美国的哈佛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做小的善举。综上所述,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要明确以下几点:1、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思维指向。2、从材料中提取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3、概述材料要与观点一致。4、概述材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