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75154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语症_从文学到艺术_曹顺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文学中的 “失语” : 跨文明语境下的话语论辩新时期以来, 随着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日渐频繁,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 中国自身的文化体系在言说方式、 概念范畴、 话语规则等方面遭受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失语症” 的说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 并率先进入到文学范畴的讨论之中。2 0 世纪9 0 年代之后,“失语症” 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并引发了持久而广泛的论争。然而,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失语症” 逐渐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跨文明语境下的话语论辩, 不仅涉及文学, 并且延伸到各个艺术门类, 甚至整个人文领域。1 9 9 0 年, 黄浩在 文学失语症 一文中率先运用 “失语症

2、” 来描述中国新小说所面临的语言困境。所谓 “新小说” , 作者指的是自8 0 年代中期以来一股模仿和借鉴西方各种现代文学创作理念及方法的文学热潮, 以马原、 王蒙、 莫言、 残雪、 格非、 张洁等一批先锋小说家为代表。 新小说大多带有探索和实验性质, 由于过度求新求变, 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 “语言的革命” 。 对此, 黄浩指出:“新小说所患的是运动失语症, 即语言传达的功能性障碍疾病。 通俗一点讲, 就是: 新小说说话困难。 ”他对新小说的种种症状做了进一步分析:“这种语言障碍现象可能是过分的啰嗦,可能是语言的结构性超常,可能是一种杂乱的无意曹顺庆黄文虎失语症

3、: 从文学到艺术内容提要文学的 “失语” 是一场跨文明文化语境下的话语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失语” 现象的讨论逐渐从文学领域扩展到艺术及其他领域, 演变为一场整体性的文化论辩,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传统审美话语与现代审美话语的断裂; 第二, 消费主义及大众话语的侵袭; 第三, 泛文学化与泛艺术化。要应对这场文化困境, 我们需要注重传统话语的建构, 辨别异质话语之间的异质性和变异性, 促使传统审美话语与新话语的融合, 从而摆脱 “失语” 状态,使文学和艺术走向积极的发展之路。关 键 词失语症现代性传统话语异质话语本文为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 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

4、“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批准号: 12JZD016 ) 阶段性成果33文艺研究 2013 年第 6 期识, 也可能是一种需要通过注释和词典才能加以理解的语言省略。 ”显然, 对于新小说一味模仿西方的语言试验, 他是持否定态度的。针对这一观点, 唐跃与谭学纯在1 9 9 1 年发表了 文学尚未失语 一文, 表达了不同看法。该文认为新小说并未 “失语” , 先锋小说所代表的 “语言革命” 并非是无效的。不可否认, 新小说在叙述语言、 形式、 结构、 意象等方面都有所革新, 反映出当代中国作家力图突破传统的文学程式的要求, 带有强烈的自我革新意识。1 9 9 4 年, 夏中义在 假说与失

5、语 一文中探讨 “失语” 的问题。他认为, 中国学人声称中国文学患 “世纪性失语症” 是盲目追随或误读了西方 “后殖民”理论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失语症” 作为中国文学界的特定现象, 其重点在于文论话语。然而, 中国文学领域的 “失语症” 所涉及的范围和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学界应以一种警醒的批判意识做出深刻的历史性反思。1 9 9 5 年, 笔者在 2 1 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一文中首次提出 “文论失语症” 和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一文发表后,“失语症” 问题迅速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这场论争的核心不在于支持或反对“失语症” 这一说法,

6、 而在于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中西文明之间文学话语的矛盾和冲突。概括地说, 所谓 “失语症” , 指的就是2 0 世纪以来,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 西方所代表的话语规则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 普世性的权力话语, 而中国传统话语的自身特质反而被边缘化, 从而陷入 “失语” 的状态, 中西话语之间无法形成平等、 有效的跨文明对话。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意义则在于, 恢复和挖掘中国文论话语的内在生命力, 建立不依附西方话语规则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并不是要在中国传统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设立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要在多元话语体系之下寻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跨文明对话和交流的途径。然而,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

7、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失语症” 作为一种跨文明的话语危机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 自9 0 年代中期以来, 关于 “失语症” 的问题, 艺术界也开始做出一些反思。1 9 9 5 年, 在 当下艺术语境中的油画语言与中央美院部分中青年教师座谈 一文中, 不少美术界的专业人士就 “油画语言” 这一问题展开了集中的探讨。这里所说的 “油画语言” , 实际上与油画的表现手法密切相关, 其背后涉及到一套特殊的话语规则。在西方主流话语的强烈冲击下, 不少中国画家意识到 “失语症” 的威胁。 张晓凌明确指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简单认同, 最有害的是使几代艺术家丧失自信心, 导致创造力的普遍衰竭。” 朝戈

8、认为:“所谓 中国人的艺术 , 实际上是我们的生活与西方人根本不同。 艺术家是个正常的人, 他能从生活中感受到或尖锐或动人的东西,然后使自己掌握的语言适应感受到的内涵,把它表达出来。 ”不少画家都认识到需要在油画语言中融入自身的风格, 以避免被西方完全同化, 但在现实中却又无法逃脱西方强势话语的控制。同年, 齐雨在 重建传统: 当代舞蹈的历史使命 一文中指出了当代舞蹈中的 “失语” 现象:“中国当代舞蹈的文化景观中, 无论是 前卫 的还是 大众 的, 大多处于一种 失语 状态: 语法散失, 语汇丢散, 语意迷失。无论是看古典舞蹈还是看所谓的 现代舞 , 无论是曾经存在于大众 文化语境中的还是以

9、语言变革之 前卫 来自居的, 在其表演中似乎都不想 表达 , 或者是并不想让别人 理解 自己的表达。”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艺术的表达与理解之间的矛盾几乎成为所有艺术门类的共同困境。作者还指出, 当代舞蹈的平面化 (缺乏艺术深度 ) 、 边缘化也是 “失语” 的表现。作者提出 “重建传统” , 希望能够将传统的文化品格与现代的艺术风格相结合, 建立一种积极、 完善的当代舞蹈形式。关于音乐中的 “失语” , 孙焕英在 旋律失语症: 中国音乐中的返祖现象 中说道:“我们的34失语症: 从文学到艺术民族民间音乐, 历来是以旋律的高度发展而闻名于世界。这是我们的

10、传统, 也是我们的优势。但是, 我们当今的一些中国作曲家, 瞧不起民族音乐。 背弃了在旋律上即横的方向上发展的传统, 形而上学地把 纵向音乐 , 作为最高境界来顶礼膜拜。 结果, 患上了旋律失语症。 ”作者还进一步指出, 由于当代不少旋律创作背弃了自身传统, 而追求所谓的 “现代性” , 结果导致了一种艺术上的倒退, 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音乐上的 “返祖” , 而这正是旋律 “失语” 的表现。 赵宋光则在 亟待会诊的三种失语症 一文中谈到音乐美学中的 “失语” 。 作者指出了 “失语症” 的三个表现, 概括来说分别是: 第一, 自我封闭意识; 第二, 西方先锋思潮的冲击; 第三, 艺术的娱乐化輥

11、輯訛。 这三点其实都反映出中国本土音乐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时的一种焦虑和不自信。 王晓俊在 论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美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文中, 则就民族乐器演奏方面的 “失语”做出探讨。 作者认为:“就民族乐器演奏艺术而言, 失语的本质是 语 的贫乏母语 失传、外语 失义。 ”輥輰訛这就是说, 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之间缺乏一个有效交流的平台, 这造成了民族器乐既不能承接传统的音乐技法, 又无法真正融合西方的艺术品格。关于视觉文化中的 “失语” , 徐岱在 美学的命运论数码时代的人文事业 一文中从宏观上讨论了当代视觉媒介冲击下的美学意义上的 “失语”輥輱訛。成颂、 陈淑芳则在 当代视觉文化的历史性考量

12、兼论传统审美文化和当代视觉文化之间调和的可能 一文中讨论了 “图像时代” 下传统艺术体裁的 “失语”輥輲訛。影视艺术也同样遭受到 “失语” 的威胁。李明军、 李向明在 话语转型期中国电影的失语症 一文中, 分别从 “主旋律” 影片、 娱乐片、 艺术片三个方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失语” 的表现。对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冲击, 作者指出:“中国人以对自己文化的深刻感受创造出的人文关怀, 也是好莱坞无法带给我们的。中国电影越早从话语转型期的失语症中挣脱出来, 就越能尽早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輥輳訛可以说, 中国电影话语要实现转型, 在世界上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至今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13、。 周毅在 影视社会生态与大众文化转型 一文中, 则从文化批判的角度, 探讨了新技术媒介、 大众文化、 消费主义等现代文化产业所造成的 “失语” 。他指出:“视觉形象激起大众新的憧憬和无穷欲望, 在一种 失语症 般的惶惑与茫然中, 大众逐步丧失对文化的传统意味的把握, 面临 文化麻木症 危机。”輥輴訛另外, 伏虎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一文中, 指出了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 “失语”輥輵訛。 由于全球化试图构建一套普世性的艺术操作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独创性逐渐被消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作者所说的 “地域性表达” 反对的是国际化所带来的全面趋同甚至 “一体化” 的局面

14、。在作者看来, 只有充分注重不同文化或民族特定的历史及传统特质, 环境艺术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一种世界意义上的多元和开放。然而, 在现实境遇中,民族化、 本土性的艺术设计元素却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边缘化, 形成了 “失语”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发现,“失语” 这一现象不限于文学领域, 而已经广泛渗透在各个艺术门类中。艺术理论界在当代中国艺术该如何面对西化思潮这一问题上, 有些探讨虽然没有直接提到 “失语症” 这一说法, 但其核心问题往往与 “失语” 现象相关。艺术与文学中的 “失语” 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这场话语危机已经逐渐演变为一场“文化失语症” 。二、现代化转型下的文化失语

15、症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转型下的中国文化而言,“失语症” 涉及到异域与本土、 现代与传统、 主35文艺研究 2013 年第 6 期流与边缘等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而文学与艺术上的 “失语” 可以说已经成为人文知识界及审美领域中话语危机的突出表现。以下我们将集中从三个方面, 结合当代文学与艺术领域中的具体案例来探讨这场无所不在的 “文化失语” 。第一, 传统审美话语与现代审美话语的断裂。 2 0 世纪8 0 年代中后期, 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及审美理念的传入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的走势和发展, 并造成了传统美学话语与现代美学话语之间的决裂。其典型表现就是先锋派的全面兴起。与先锋文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

16、中国的先锋艺术也开始蓬勃发展,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一开始就试图从身体展示中获得一种纯粹的美学革命意义。中国的行为艺术从追求新奇、 怪诞、 狂放逐渐转向颓废、 色情、 血腥乃至病态。 不少行为艺术家试图通过吃死婴、 自残、 施暴等极端感官体验来挑战甚至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话语形态。1 9 9 6 年,王小帅拍摄的 极度寒冷 正是根据一位行为艺术家自杀的真实故事改编。 主人公齐雷自导了一场通向死亡的行为艺术。他在经历了秋日的土葬、 冬日的水葬、 立春的火葬后, 最后在夏至的冰葬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以艺术之名而走向自我毁灭的 “艺术事件” 在行为艺术界并不鲜见。2 0 0 0 年, 行为艺术家张盛泉的最后一个行为艺术正是通过彻底摧毁肉身来完成。令人质疑的是, 这种反常规的表现究竟是艺术的 “向死而生” 还是艺术家本身走向了艺术的末路? 赵毅衡曾颇有感触地说:“为出奇而出奇, 出奇制胜本身成为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