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4721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兰察布市历史文化专题 主讲人:欧 军一历史沿革战国时,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 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 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 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西汉时,匈奴还在 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 -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市和林格尔 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隋唐时,突 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 明、清历代,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 剌、蒙古相继生息之地。 清朝天聪年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 。据考证,乌

2、兰察布盟得于蒙古语“乌兰察布”一词,即为 “红色山峰之两翼高地”之意。“乌兰察布”在乌兰察布市 四子王旗东八号白彦敖包,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 乌兰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将 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 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 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现属乌兰察布盟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 ”的管辖之下。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 落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

3、兴和厅; 设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民国建立 后,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民国三年(1914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民国元年以绥 远城粮饷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 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伊二盟(13旗)及土默 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 区。民国要七年(1928年)改特区为绥远省,当时废道存县,又将东四 县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 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17个县均为绥远省所辖。u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4 个专员公署、两

4、个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其中,集宁专员公署管 辖集宁、丰镇、陶林、龙胜、武川、兴和6县;乌兰察布盟管 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6旗。今天 的乌兰察布盟基本上由集宁、和林两个专员公署所辖地和原 乌兰察布盟所辖地构成。远古时期,乌兰察布盟山地“森森极盛”,故史记 谓居此之民族为“林胡”。秦汉以来,到17世纪未一直还是 山西木材的供给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草 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乌兰察布草原风 光的真实写照。在近代,就有波及到玫瑰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 革命时丰镇的“小状元”起义,

5、给这里的各兄弟民族播下了 反帝、反封建的种子。抗日战争前夕,又有震惊中外的1936年红格尔图、百灵庙战役; 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和在全盟境内开展的敌后游击 战,更使这里名扬四海;解放战争中,著名的集宁战役,就发生在今乌 兰察布盟盟府所在地集宁。独特的文物古迹是乌兰察布悠久历史的见证。这里,出土距今900 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窝阔台创业的事迹,还 有解放战争时期“军调”三人谈判小组代表驻地(集宁桥西)、老虎山 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乌兰察布盟,辖有四子王、达尔罕 、茂明安、乌拉特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等6旗。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

6、,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消,所辖地区归乌兰察布 盟管辖。同时,乌兰察布盟原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 彦淖尔盟。同年,乌兰察布盟机关由固阳迁至集宁。这时的乌兰察布盟 辖有:1市、6旗、11县共18个县级区域,即集宁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 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 右翼中旗、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卓资县 、兴和县、托克托县。萨拉齐县、固阳县、武东县。在此以后,武东县、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 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划出,商都县、化德县划入,固阳县 、苏尼特右旗、二连市划入划出,丰镇撤县建市。1995年 1996年,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

7、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达茂旗划归包头市。历史走入20世纪90年代,乌兰察布这 片古老的土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风起云涌为祖国北部这块神奇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机遇,也为乌兰察布盟的历史辟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我们相信,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族人民 ,一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乌兰察布的历史上添上浓重 的一笔。二古文化遗址(一)环岱海群落遗址凉城县是北方人类文明发祥地,迄今为上已发现各个时期的文化 遗址291处,形成了以王墓山、老虎山、园子沟遗址为代表的环岱海遗 址群。1.王墓山遗址王墓山遗址位于岱海南岸3公里处,经考古专家的鉴定和证实, 王墓山遗址属仰韶文化中

8、晚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王墓山遗 址分为3处,从中发现房屋遗址20座,其中“两面坡”房屋遗址代表 了同时期全国最高建筑水平;发现可鉴定的动物骨骼标本108件,还 有部分陶制器皿和各类同时期先进生产工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史前时期,岱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家畜饲养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处于领先行列,并赞誉其 为“人文始祖” 。w2.老虎山遗址老虎山遗址位于凉城县永兴镇北5公里处的老虎山南坡上。整个遗址 呈簸箕状,外围是石头垒的城墙,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总 面积约13万平方米。老虎山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82年,内 蒙古著名考古学家田广金开始组织

9、发掘半地穴房址57座、灰坑17个、墓 葬3座,并解剖了石围墙3处。出土了200多件石、骨、陶质生产工具和生 活用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遗址中石头垒的城墙、祭祀台、烧制 的白灰敷壁、规范的火塘,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凉城已迈入“中国文明 ”阶段,与其它文化地区相比,处于领先水平。w3.园子沟遗址园子沟遗址位于岱海北岸,北依阴山支脉蛮汉山,南临岱海,距今 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87年,园子沟遗址被列为全国考古新发现,是 内蒙古中南部现存的一处最大的新石器晚期遗址。1987、1988两年,内 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郭素新开始组织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共挖 掘窑洞式房屋28座,半地穴式房

10、屋43座,出土了数百件珍贵的石制及陶 制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至今清晰可见的石灰墙壁。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 文明教授考察后认为:如此数量之多、布局清晰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窑洞遗址的发现,确属罕见,这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文明和国家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w(二)庙子沟文化遗址庙子沟文化遗址位于前旗新风乡庙子沟村南的西坡上。该遗址于 1985-1987年曾连续3次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共清理出房址51座,窖穴 (灰坑)132个,墓葬43座,出土陶、石、骨等1000余件文物。房址为半 地穴式建筑,均面东背西,南北成排分布,平面呈圆角长方形,进深大 于间宽,多为木骨泥墙建筑,居住面用黄白色草拌泥抹成

11、,坚硬平整, 室内正中进门处有一个圆形或圆角方形灶坑;墙内侧一般设5-9个柱洞, 门道有斜坡式或阶梯式两种。房内四角一般设有窖穴,灰坑主要有长方 形和圆形2种。幼儿和女性有的佩戴有环饰合螺蚌;类装饰品。陶器中陶 质有夹沙、泥质、砂质三大类,陶色以红褐数量最多,灰陶和红陶次之 ,黑陶及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是附加堆纹,还有少量的戳印纹、 划纹和方格纹。彩绘有红彩、黑彩、紫彩,有的使用内彩和复彩,彩绘 图案是网格、三角、鱼鳞和平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图案;制法皆为手制。器形有罐、钵、盆、漏 斗、碗、器盖、环、纺轮等。石器多经磨制,少量为琢制,主要有长方 形穿孔石铲和窄首窄刃石斧,长方形穿孔石刀,梯形

12、石锛、凿、磨盘、 磨棒、壁、纺轮、环、镞等。骨器皆用动物骨骼加工而成,有骨柄石刃 刀,槽形锥状器、锥、骨片等。该遗址是自治区发掘面积最大、出土遗 物最多的1处聚落遗址,距今大约5000-5500年(仰韶晚期阶段)左右, 其文化面貌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文化特征,被命名为“庙子沟文化”。w(三)元代集宁路遗址元代集宁路古城城内曾有公元1312年(皇庆元年)所立集宁文宣 王庙学碑。1988年6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自治区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40米,东西宽640米 。 城内道路六纵七横,将古城分为三十一个单元,城内北部正中有一大 型的建筑台基,台基南部为市肆遗址

13、,城外西侧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直 通西门瓮城。自2002年起,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集宁路古城遗址进 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2045平方米,共发现房址91组、灰坑 (包括窖穴)822座、灰沟110余条、水井22眼、道路9条、窑址23座、墓 葬11座、瓮棺葬4座、窖藏34座,出土了大量不同质地的各类器物。在集 宁路古城遗址里,陆续出土了大量碎瓷片,这里包含了中原七大窑系的 瓷器(青花瓷)。w(四)明长城遗址明长城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了防止“北元”的侵扰,修筑 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乌兰察布境内的明长城主边位 于内蒙古与山西省交界处,由东向西经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这

14、条 长城遗址大部分座落在沿崇山峻岭,傍悬崖陡壁之处,因此墙体保存较 好。长城修筑所用之料,多为就地取材,百分之七十以上系土构筑,少 数重要关隘为砖石构筑。在长城沿线构筑有烽火台,重要关隘筑有城堡 。在乌兰察布境内的重要关口有鸿门口、杀虎口、德胜口、拒墙口、镇 门口、忻平口、马市口等。重要的堡子有老牛湾堡、滑石涧堡、水泉堡 、老营堡、五眼井堡、拒墙堡、得胜堡、镇川堡、镇宏堡、守口堡等。 在明长城主边北侧重要地,还修筑有次边,丰镇市隆盛庄东山角石碑记 载:“大明牙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建 筑。”可知该长城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筑,这条长城较主边保存略差, 长城遗址十分清楚,墙

15、体一般残高3-5米。w(五)四子王旗王府四子王旗王府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乌兰察布高原唯一幸存 的清代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扎萨克郡王王府。在以后,四子王旗 扎萨克被袁世凯政府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分别封为亲王,随后被称为“ 四子部落扎萨克多罗达尔汗卓力克图双亲王旗”,名声传遍漠南漠北大 草原。该王府座落在四子王旗所在地乌兰花镇东北24公里处的查干宝力 格苏木,紧靠通往格根塔拉草原旅游点和苏尼特右旗的公路左侧。王府 由扎萨克王府及后宫、衙门等组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由当时的扎萨 克王拉旺诺尔布于清末光绪31年(1905)建成。接着于光绪34年(1908 )建成王府家庙。王府以及后宫、扎萨克衙门等

16、建筑为汉式砖瓦结构, 雕梁画柱,极其精美。王府家庙由藏式两座独刚和舍利塔组成,古色古 香,别有韵味。四子部落做为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后裔属部,在清代为 蒙古阿鲁部落的重要一支,具有悠久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至今还保 存着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此地在清代一直为乌兰察布盟六旗的会盟地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直到近代还吸引着国内外许多旅行家和探险家 ,甚至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32年也曾造访过四子王府,与当时的王爷留下极其珍贵的照片资料。四子王府距自治区 首府呼和浩特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路程,又紧靠国内外著名的格根塔 拉旅游中心,极具旅游观光的开发价值。王爷府旅游区正在招商,计划 建设内容是修缮王府建筑群,打造景点核心内容;增建哈萨尔纪念堂, 恢复哈萨尔祭奠;重建乌兰察布盟会盟敖包;新建小型历史与民俗博物 馆。w三著名战役红格尔图战役红格尔图村位于白音察干镇正北20公里处,这里曾是绥东地区的战 略要地,曾因发生过震惊中外的红格尔图战役而闻名。 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与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之后 ,为了实现其先取绥远,再占华北进而灭亡整个中国的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