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4640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雅安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三上期 9 月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高莉、邓小桂、丁娟审题人:丁娟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卷(阅读题,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2007 年 11 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 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

2、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 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

3、想而知。 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 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 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 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

4、将。 ”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 ”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

5、,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B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C 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D 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2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

6、的象征。C 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D 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 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C 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D 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

7、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 题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 “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 “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

8、矣,请勿还而行。 ”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

9、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 “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 “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 “寇准言是。”准曰: “机不可失,宜趣驾。 ”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节选自宋史)4.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是时,契丹内寇寇:侵犯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简:挑选C 、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发:发兵D 、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阳:假装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

10、(3 分)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准不发,饮笑自如出遇高琼于屏间众议皆惧,准力争之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A. B. C. D.6.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劳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B、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不愿亲征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大胆。C 、在皇帝不肯过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渡河。D 、皇帝亲临前线,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1、汉语。 (10 分)(1)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2)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11 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 鼎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 ,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注: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8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5 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6 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2)杜甫在登高中借“猿” “飞鸟”寄寓漂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的句子是“_,_” 。(3) 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珠 子 灯汪曾祺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

13、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

14、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

15、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 、 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 。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 茶花女遗事 , 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

16、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