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736510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 1 - 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自我表现及其内化效应与个体的社会适应* 马利艳1,2,雷雳1,2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2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89) E-mail: 摘 要:摘 要: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试图控制他人形成的关于个体的印象的过程叫做自我表现。 该文 综述了自我表现的概念演变、 自我表现的分类。 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自我表现的内化效应 的界定、 内化效应的机制及内化效应的影响因素。 自我表现能力反应了个体感知到的社交能 力,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的分类 内化效应 自我表现

2、指试图控制他人形成的关于个体的印象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1,又称为印象管理。个体在自我表现的同时获得真实的或想象的反馈,他们根据观众反馈作出的自我信念的变化被称为自我表现的内化效应(internalization)2。自我表现是社会互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Goffman 把自我表现比喻为戏剧,认为每个人都是演员,都在进行着表演3。从 Jones 提出自我表现的动机及五种自我表现策略后,有关自我表现的研究大量出现,掀起了自我表现研究的高潮,而 Leary 提出的自我表现的两因素模型促进了关于自我表现结构的研究。 自我表现能力水平部分的反应了个体

3、感知到的社交能力,而且积极的自我表现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影响其自我概念。自我表现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标志。 在自我表现这一概念提出后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自我表现的策略、分类、内化效应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提升自我表现能力,如何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 1. 自我表现概念及其发展自我表现概念及其发展 自我表现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政治家兼作家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 1469-1527),他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著称。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是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只要能够达到目的,这种策略就是可取的。可

4、以说马基雅维里为自我表现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真正对自我表现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他也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支持者。Goffman把自我表现比喻为戏剧,认为每个人都在这场戏剧表演中扮演着一个“行当”,每个行当是一套细致的对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选择3。然而Goffman只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关注自我表现的外部因素的作用,忽略了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而且Goffman偏重于欺骗性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现。 Jones4把自我表现扩大到包含自我表现的动机, 即包括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形成的关于个人的印象, 这就使自我表现包含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心理过程, 由此也引起了心理学家对自

5、* 本课题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028002)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SZ20061002800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 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AFA06097)的资助。 http:/ - 2 - 我表现的关注。使自我表现的研究从社会学进入了心理学领域。同时 Jones 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各种自我表现行为的不同特点及自我表现者的动机特点,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五种自我表现策略:逢迎讨好(ingratiation)个体用支持或讨好交往对象的方式博

6、得他人的好感,使他人认为他们是可爱的;自我提升(selfpromotion)个体希望他人关注他的成就和能力,希望观察者认为他是有能力的,自我提升是另一种常见的自我表现策略;威胁(intimidation)个体利用其权利和能力惩罚他人,使他人认为自己是有力量的和令人敬畏的;哀求(supplication)个体利用自己的弱点影响他人借以获得别人的帮助;榜样化(exemplification)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给他人树立榜样。Jones 提出的五种自我表现策略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者根据这五种策略编制了自我表现量表。 Leary和Kowalski1通过文献回顾整合了先前关于自我

7、表现的研究, 提出了自我表现的两因素模型。 他们认为自我表现包括印象动机和印象建构两个不同的成分, 印象动机指个体控制他人形成的关于个体的印象的愿望, 是自我表现的认知因素; 印象建构指个体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形成的关于个体的印象, 是自我表现的行为要素。 这个两因素模型得到了普遍认可。 2. 自我表现的分类自我表现的分类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关于自我表现的分类, 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分类系统,主要的自我表现分类有: 其一,Tedeschi 等人5从自我表现的动机入手把自我表现分为肯定性自我表现(assertive self-presentation )和防御性自我表现

8、(defensive self-presentation)。肯定性自我表现指在他人眼中建立一种特定的印象即认同, 而防御性自我表现是个体改变原来已经建立的形象, 重新建立一种积极的认同或否定消极的认同。 有研究者提出这种分类只关注自我表现者的外在行为而忽略了表现者的个性特征6。 其二,Arkin7提出了另一种新的自我表现的分类即获得性自我表现(acquisitive self-presentation)和保护性自我表现(protective self-presentation) 。获得性自我表现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赞许,个体主动地寻求自我表现的机会,以求在观察者眼中建立所期望的形象,与肯定性自我

9、表现相似。 保护性自我表现的目的在于避免不好的社会评价, 个体采取谨慎的行为和适中的自我描述, 逃避没有把握的自我表现机会, 害怕有损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形象。 其三,Schutz6整合已有的自我表现分类,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自我表现的分类系统,其显著特点是把一些攻击行为包括进来了。Schutz 把自我表现分为四类: 肯定性自我表现:个体主动在观察者眼中建立好的印象,但不是采用攻击的方式,而是主动的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及其他方式努力地表现自己,形成好印象。 攻击性自我表现: 个体采用攻击的方式希望在第三者的眼中建立自己所期望的形象, 但这种自我表现并非是要形成不好的印象。 防御性自我表现:

10、个体改变原来已经建立的形象, 重新建立一种积极的认同或否定消极的认同。目的在于避免形成不好的印象。 http:/ - 3 - 保护性自我表现: 目的在于避免形成不好的印象。 保护性自我表现不同于防御性自我表现。 防御性自我表现是修补已经形成的不好的社会形象或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象, 而保护性自我表现不是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形象而是保护已经建立的社会形象, 寻求一种自我表现的一致性。保护性自我表现的个体谨慎行事避免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形象。 3. 自我表现的内化效应自我表现的内化效应 个体的自我表现有两个观众, 一个观众是他人, 个体自我表现的目的就是要使观察者形成个体所期望的形象; 自我表现的另一

11、个观众是自我表现者, 个体的自我表现会对个体的自我认识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自我表现的内化效应(internalization) 。 3.1 内化效应的界定内化效应的界定 维果斯基对内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以外部的人际交往形式表现出来, 以后因为内化而转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外部的实际动作转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自我表现者向不同观众展示自我,同时获得真实的或想像的反馈,随后个体根据这种反馈改变自我信念, 在自我表现过程中个体根据观众反馈作出的自我信念的变化被称为自我表现的内化2。有人对内化效应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认为内化效应可能只是个体取悦研究者的一种方式或者只是个体的

12、一种惯性反应。研究者8-10记录被试没有觉察到的行为,以此为因变量同样发现了内化效应的产生, 这说明内化效应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言语上的变化。 内化效应的操作定义是自我表现后自我评价发生的与自我表现的类型同方向的变化。 对自我表现的内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研究范式, 即引导被试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为,随后个体的自我评价表明个体认为他们拥有先前的公开行为所隐含的特质8-10。 3.2 内化效应的机制内化效应的机制 人们用偏差扫描(biased scanning)解释内化效应的产生。偏差扫描是指个体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展示自己, 导致他们在随后判断自己是否拥有某种品质时有偏差地扫描与自我表现行

13、为相一致的特质, 使他们相信自己拥有这种特质, 又被称为认知通达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偏差扫描提出了质疑。偏差扫描被认为是一个私下的、心理内的过程11,但研究者用以研究内化效应的实验情境往往是公开的人际背景, 这样研究中的内化效应就不是一个心理内的过程而是一个人际间的过程了, 而且根据偏差扫描理论, 在公开和私下的情景下都应该产生内化效应, 但是大多研究发现个体在公开的情境中产生更强的内化效应, 在私下情境中内化效应较弱甚至没有8-10。 为了解决这种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差异,Tice910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扩展了偏差扫描理论, 提出反射性评价模型。 这个模型重点解释了为什么在公开的情境中

14、更易产生内化效应。他提出了两种解释:(1)人际背景增强了个体偏差扫描结果的强度。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会很仔细地建构自己的公开形象, 特别是在实验中观众对个体一无所知仅凭个体的表现形成印象,因此个体会仔细地审视扫描结果,这导致了公开情境下更多的内化。 (2)个体的自我概念中有许多互相矛盾的信息, 当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自我描述时, 个体一部分认知资源在观察者身上导致认知资源的不足, 使个体不能够进行更广泛的扫描, 只是按实验要求进行扫描;http:/ - 4 - 而在私下情境中个体有足够的认知资源进行更广泛的扫描, 这使个体在扫描到与实验要求相同的信息的同时也扫描到了与实验要求相反的信息, 这两种信

15、息相互抵消导致了内化效应较弱甚至没有。 3.3 内化效应的影响因素内化效应的影响因素 3.3.1 情境的公开性对内化效应的影响情境的公开性对内化效应的影响 个体在公开情境中的自我表现会产生内化效应,这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8-10。Kelly等8以言语报告和行为为因变量进行研究,都发现公开情境下的自我表现的内化效应更明显。而关于私下情境中自我表现的内化问题,不同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在Tice进行的3个研究中,只有1个研究发现了私下情境中的内化效应10。有研究者提出这种微弱的内化效应也是因为在私下情境中有公开情境的痕迹而不是真正的私下情境导致的。 如果能够去掉这些痕迹,也许就不会产生内化效应了,这

16、需要以后的研究进一步验证。Tice进一步研究了公开情境中影响内化效应的成分,结果发现:进行自我描述的自愿性、个体进行的自我描述来自于其过去的生活片断而不是编造的事实以及与预期与表现对象的进一步交往, 分别增强了自我表现的内化效应, 而且这些变量有叠加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个体在自愿的情况下以过去的生活片段为脚本,预期与观众有进一步的交往时内化效应最为明显。 3.3.2 观众对内化效应的影响观众对内化效应的影响 不同观众对自我表现的内化有重要影响, Kelly12研究发现,当被试自我表现的观众是心理咨询师时内化效应更明显, 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由于被试是在试验后知道观众是心理咨询师或者普通的心理系学生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权威性使被试更多的关注先前的自我表现。 但是当被试提前知道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