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景实习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3117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景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景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景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景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景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景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景实习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章绪 论一、目的任务1.通过对南宁市内的六景地区的地质考察,再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六景泥盆系剖面地层 ,岩性和古生物, 学会对地质剖面的研究,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岩石的野外观察研究,对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分析,填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工作方法,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2.时间: 2013 年 6 月 4 日-2013年 7 月 1 日如表 1-1 实习内容与时间实习内容实习天数踏勘6 天实测地层剖面2 天野外填图地质构造的观察与分析2 天岩石矿物及化石的观察在踏勘中完成9 天室内资料整理与绘图三周3.完成情况:通过这次的填图实习,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理解,

2、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培养了野外实习方法和技能,了解和掌握了六景地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完成了六景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和地质报告。二、地理概况六景地质填图实习基地属于广西横县管辖,位于横县的西北角,东经1085255,北纬 225254,六景镇所在地。六景镇距离南宁市中心约60公里,有铁路、公路、水路相通,交通方便2 如图 1 2 六景地区交通位置示意图本区处于昆仑山关山脉南缘和邕南盆地交接地带,其北部为中低山区, 以霞义岭为最高(海拔399.5米) ,往南为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变得平缓。区内山岭走向近东西向, 分成北高南低的单面山重叠分布。北部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石英砂岩组成较陡峻的山峰,其他

3、灰岩和页岩则组成较平缓的剥蚀山坡。近南北向的沟谷口较发育,多为无水干沟。区内主要河流为邕江(从横县往下游方向又称为郁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部,江面较宽阔,是西江的最大支流,属于珠江水系。本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天长冬暖,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偶尔奇寒,干湿季节明显。本区雨量丰富,降水多集中在 59 月份。三、区域地质概况六景地区属于广西山字型前弧边缘和东西复杂构造带复合部位。晚古生代以前本区处在地壳活动较强烈的地槽阶段,为东南加里东期地槽的一部分。3 如图 1-3 广西构造分区示意图本区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为一套浅变质岩系(浅变质砂岩、板岩、泥岩等),与上覆的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早

4、古生代后期广西运动的产物。广西运动后, 从泥盆纪开始, 本区进入地壳活动较小或地壳较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泥盆统早期,海水从西南方向入侵,早期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底部普遍有砂岩和泥岩即底砾岩含砂岩粗砂岩沉积,随着海侵不断地加大, 逐渐沉积有粉砂和泥岩,泥盆纪的中晚期则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六景泥盆系特别是下泥盆统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泥盆系的标准剖面。我国地质部门对六景泥盆系剖面都作了详细的研究,泥盆系各个组的界限上都立了碑, 整个地层剖面严格加以保护,不许随意挖掘或开山采石, 违者要追究法律责任。4 四、前人研究概况六景泥盆系的研究已有悠长的历史,1959 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把六景泥盆

5、系作为华南地区标准剖面之一。其后六景剖面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化石最丰富的郁江组。1964 年,王钰、俞昌民对六景地区郁江组作了详细的研究,将该组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同年,建立了“那叫组”代表莫丁组之上的白云岩段、 “民塘组”代表中泥盆统上部的沉积,从而基本完成了对六景剖面的系统分层工作。1974 年的华南你盆统地层会议,促进了泥盆系的研究工作。1975 年,广西地质研究所吴治、邝国敦等在六景剖面原那叫组下部白云岩的硅质岩夹层中首次发现了松卷菊石等化石群, 为广西地区泥盆系浮游地层与底栖相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资料。此外,刘时潘、刘玉海、张仁杰、高联达等对六景剖面各有关门类古生

6、物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除上所诉,对六景剖面进行研究的单位及个人还有很多,他们的研究工作为泥盆系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可靠宝贵的资料。第二章地层一、寒武系()主要为灰绿色及灰黄色不等粒含泥石英砂岩夹轻变质含铁绢云母泥岩及黑色炭染页岩。二、泥盆系( D)泥盆系分上下、中、上统,其岩性特征简述于下:寒武系与莲花山组伶俐段呈角度不整合接触。5 如图 2-1 与D1l1角度不整合示意图(一)下泥盆统( D1)下泥盆统从下往上分为莲花山组(D1l) 、那高岭组( D1n) 、郁江组( D1y)及未命名组。1.莲花山组( D1l) :分为三个岩性段,从下往上为伶俐段、横县段和六砍口段。(1) 伶俐段( D1l

7、1) :底部:杂色含砾砂岩;下部: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中上部: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及灰色粉砂岩夹紫红色含铁泥质石英砂岩和泥岩 厚度 98 米(2) 横县段( D1l2) :下部: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夹灰色薄层状泥质砂岩;6 中上部:紫红粉砂质泥质岩夹多层灰黄色含粉沙岩、泥质白云岩。 厚度 100米(3) 六砍口段( D1l3)底部:为黄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0 厘米) ,往上为紫红色粉岩夹黄绿色粉砂岩。下部:灰白色含钙质粉砂岩。中上部:紫红色粉砂岩、 粉沙质泥岩夹多层泥质砂岩灰绿色粉砂岩, 含介形虫,双壳类及鱼碎片化石。 厚度 134米2.那高岭组( D1n) :从下往上分两个岩性段,即高岭段

8、和蚂蝗岭段。(1) 高岭段( D1n1) :底 部:有层厚小于 1 米的紫红色细砂岩。下 部:主要为灰绿色粉沙质泥岩夹生物介壳泥质灰岩透镜体。上 部: 灰色中层状灰岩与泥灰岩及泥岩互层,含较丰富的双壳类、腕足化石。化石:东方石燕( Orienspirifer) 厚度 59米(2) 蚂蝗岭段( D1n2) :下 部: 灰绿色(底部为黄绿色)生物泥岩,含泥粉砂岩及粉沙质泥岩。上 部: 灰绿色薄层中厚层含泥细砂岩及石英粉砂粉砂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夹含磷岩,灰黄色含层。化石:主要是东方石燕( Orienspirifer) 厚度 88米那高岭组与莲花山组的界限:莲花山组的岩层以紫红色为特征,而那高岭组则以灰

9、绿色为特征。3.郁江组( D1y) :本组从下往上共分为四个岩性段,即霞义岭段、石洲段、大联村段和六景段。(1) 霞义岭段( D1y1) :底 部:浅灰色含泥石英细砂岩,厚度约为1 米;下 部:灰黄色粉沙质泥岩、泥岩及细砂岩,往上为7 灰白色粉砂岩,含泥石英砂岩;上 部:灰黄色、灰绿色泥岩及粉砂岩。腕足类化石:郝氏石燕(Howellella 巨扭贝( Megastrophia) 厚度 56米 石洲段( D1y2) :下部:深灰色生物泥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中上部:暗灰色泥岩夹生物泥质灰岩。腕足类化石:郝氏石燕( Howellella)双腹扭形贝( Dicoleotrphia)巨扭贝( Megas

10、trophia) 厚度 106米如图 2-2 霞义岭六景镇信守剖面图(2) 大联村段( D1y3) :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疙瘩状泥质灰岩。含腕足类:喙石燕( Rastrospirifer) 珊瑚化石:假小泡沫珊瑚(Pseudomicroplasma) 厚度 12 米8 (3) 六景段( D1y4) :黄绿色生物泥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腕足类:喙石燕( Rastrospirifer) 双腹扭形贝( Dicoleotrphia)弓形贝: (Cyrtina) 兰婉贝: (Levenea )奇扭贝: (Xenostrophia) 东方隔壁贝:(Eosophragmophora) 珊瑚:蜂巢珊瑚( Fav

11、osites ) 厚度 45米郁江组与那高岭组的界限:郁江组的底界,置于厚层为80 厘米的灰白薄中厚层状石英岩(细砂岩)之底。界限之下为灰绿色岩层(那高岭组)3.未命名组( M) :暗灰色薄层到中厚层状,含硅质白云岩,或含燧石团块白云岩夹灰岩。厚度 15米(二) 下中泥盆统( D12n)那叫组( D12n1) :下 部:生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中 部:暗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细晶白云岩。上 部: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化石:无洞贝( Atrypa)那叫组( D12n2) :下 部:灰色薄层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中上部: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 厚度 250米(三) 中泥盆统( D2n)民塘组( D2m

12、) :底 部:灰色生物砾屑灰岩厚约50 厘米。下 部:厚层(瓦片状)灰岩夹中厚层状灰岩含竹节石化石。中 部:灰色厚层状砂屑灰岩夹生物砾屑灰岩。上 部:灰色薄层中厚层状灰晶夹生物砾屑灰岩。腕足类:鸮头贝 (Stringocephalus ) 无洞贝(Atrypa) 珊瑚: 切珊瑚(Temnophyllum)9 厚度 88米如图 2-3 火车站六聖庙谷闭村信守剖面图:民塘组与那叫组界限:界限下中厚层中粒白云岩,而界线上面的民塘组有厚约 40 厘米海百合碎屑层,再往上为海百合,珊瑚,孔虫,腕足类化石的层砾屑灰岩。(四)上泥盆统谷闭组( D3g) :下 部:灰色,浅黄,红色薄层中厚层状含泥质条带灰岩。

13、中 部:中厚层状灰岩,层面波状起伏。上 部: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扁豆灰岩及泥岩。珊瑚:切珊瑚( Temnophyllum) 厚度 77米谷闭组与民塘组的界线:民塘组顶部为灰色厚层状生物砾屑灰岩,含大量块状层孔虫及珊瑚化石;谷闭组底部为薄中厚层状含泥质条带粉晶灰岩。融县组( D3r) :下 部:浅灰色厚层状角砾状灰岩及粉晶灰岩。中 部: 浅灰色厚层状粉晶灰岩。上 部:浅灰色白云质白云岩。融县组与谷闭组的界线:谷闭组顶部为深灰色扁头状含生物泥晶粉晶灰10 岩;融县组底部为厚层块状砾状砂屑灰岩。厚度 300米第三系(E):主要为红层,底部为红色角砾岩;中上部含砾砂岩及泥岩。第四系( Q):被农田覆盖。第三章构 造一、区域大地构造六景地区属于广西山字型前弧边缘和东西复杂构造带复合部位。晚古生代以前本区处在地壳活动较强烈的地槽阶段,为东南加里东期地槽的一部分。本区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为一套浅变质岩系(浅变质砂岩、板岩、泥岩等),与上覆的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早古生代后期广西运动的产物。广西运动后, 从泥盆纪开始, 本区进入地壳活动较小或地壳较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泥盆统早期,海水从西南方向入侵,早期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底部普遍有砂岩和泥岩即底砾岩含砂岩粗砂岩沉积,随着海侵不断地加大, 逐渐沉积有粉砂和泥岩,泥盆纪的中晚期则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二、构造1. 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