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721543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__省略_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_的一个解读_韩立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思想战线? ? ?2009年第 6期 第 35卷 ? ?6, 2009 Vol?35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的一个解读韩立新*摘? 要: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是积极的,而费尔巴哈对异化的理解则是消极的。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有一个从 ? 对异化的彻底否定? 到 ? 对异化的积极肯定? 的转 变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视角从费尔巴哈转向了黑格尔, 而且从马克 思思想的形成史来看,它还意味着马克思由此开始了思想转变, 走向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征程。关键词:异化; 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1844

2、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众所周知,异化是马克思 ?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简称 ?手稿? ) 的核心概念,但是, 在 ?手稿? 中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态度并不是 始终如一的。在 ?第一手稿? 的 ? 异化劳动?部分,马克思曾对异化进行过激烈的批判, 将异 化视为一个应该予以彻底否定的消极因素; 而在 ?第三手稿? 的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部分, 即在行将结束 ?手稿? 写作的 前夕,他却突然提出异化 ? 包含着批判的一切 契机?,?开始肯定异化概念的积极意义。这是 出乎人们意料的, 因为按照人们通常对马克思的理解,他是一位伟大的异化批判者,他是不可能 去肯定异化的。那么,

3、他为什么会从 ? 对异化 的彻底否定? 突然转到了 ? 对异化的积极肯 定? 还有,这一转变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史上究竟具有什么意义? 本文将尝试着对这些问题做 出回答。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异化理解上的差别阿尔都塞曾经在某种意义上发现了这一转 变。他在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一文中指 出: 马克思在 ?手稿? 阶段基本上囿于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框架之内,处于 ? 费尔巴哈的 总问题? 的影响之下。但是,在 ?手稿 ? 的? 最后关头?, 他在与自己 ?从前的哲学信仰? 决裂的前夕, 却破天荒地向黑格尔求助?,转到了 ? 黑格尔的总问题? 上去,从而完成了对费 尔巴哈和黑格尔思想的 ? 天才

4、综合?。所以,从 理论上讲,? 这部可以比作黎明前黑暗的著作偏偏是离即将升起的太阳最远的著作?。? 平心而论,阿尔都塞提出的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的 ? 总问题? 转变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正如在其他问题上一样, 他对这一转变的论述也缺少理论证明,仍然停留在 ? 天才推断? 的水平上。而且, 他也没有明确地说明这一转变究竟是 ? 前进? 还是 ? 倒退?,只是以一句 ? 既 是胜利的又是失败的思想?概括了这一转变的意义,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在我看来, 这一 ? 总问题? 的转变是马克思对异化概念态 度的转变,而且这一转变还是一种 ? 前进?。下面, 我想藉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异化概念的区

5、别, 以及马克思从倾向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到接受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这一变化, 来证明一下我的 结论,并以此来完成阿尔都塞未竟的事业。我们知道,异化概念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67?*? ?基金项目:? 清华大学亚洲中心 2009年度青年项目?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韩立新,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84)。 KarlM arx, ? konomisch- philosophischeManuskrip te,D ietzV erlag Berlin : MEGA I- 2 , 1982 ,S . 404 . 以下简称 MEGA I- 2 。?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 第 3卷,

6、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 319页。关于 ?手稿? 的译文, 在以下的引用中有些做了改动。 法 路易?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顾 良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年, 第 18 19页。 法 路易?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顾 良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年, 第 152页。哈哲学的核心概念。黑格尔是依据异化概念完成 ?精神现象学? 体系,构筑起绝对精神自我运动 的哲学的;而费尔巴哈则是依靠异化概念揭示了 基督教的人学本质和黑格尔哲学的神学本质,从唯物主义角度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要想完成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 ? 综合? 与超 越, 恐怕首先必须面对

7、他们两人的异化概念。这 是 ?巴黎手稿? 时期马克思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主要课题。 但是,同为异化概念, 他们两人的理解有很 大的区别。首先, 他们对异化主体和异化过程的理解不同:黑格尔所说的异化是绝对精神或自我 意识的异化,整个异化过程不过是 ? 在思维中 超越自身?;而费尔巴哈所说的异化则是 ? 现实 的人? 的异化, 异化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运动过程。这一点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 义的褒扬以及对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的批判 中即可见一斑。其次, 在黑格尔那里, 异化概念 是和辩证法密切相关的,异化逻辑本身就是辩证法; 而费尔巴哈的异化则恰恰是以否定辩证法为 前提的。这一点通过费

8、尔巴哈强调肯定就应该是 ? 直接的肯定?,批判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一 ? 绝对的肯定? 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再次,黑格尔的异化是与劳动概念密切相关的,而费尔巴哈 的异化概念则显然缺少这方面的内涵。这一点通 过马克思对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 ? 伟大之处?的评价,以及后来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 和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批评费尔巴哈 不懂得实践、劳动和产业等中就可以看得很清 楚。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区别,除了他们在基本的 哲学立场即唯物和唯心上的对立以外, 还有一个 根本性原因, 就是他们对异化的评价不同。一般 说来,所谓异化 ( Entfre mdung) 是指主体成为他物,是主体的自我丧失

9、状态。无论是黑格尔还 是费尔巴哈, 他们的异化概念都具有这一基本含 义。但是,黑格尔除了将异化理解为 ? 自我丧 失? 以外,还将异化看成是自我意识证实自己本质力量、完成自我复归的一个必然环节。也就 是说,主体在异化以后,并不会永远停留在自我 丧失状态,它还要通过扬弃异化来实现对异化出 去的自己的本质的重新 ? 领有?( Aneignung)。这样的异化显然是否定之否定, 按照否定之否定 的本性, 异化虽然是对肯定阶段的否定,但却是 事物向前发展的积极环节。实际上, 黑格尔也主要是从这一角度来看待现实中的异化的。譬如,在 ?精神现象学? 中, 黑格尔就注意到了现实中存在的异化状态, 但是他却并

10、没有因异化的非人性而彻底否定异化,而 是将异化看成是一种人的 ? 陶冶?( Bildung ,又译为教化 ),即个人通过异化从个别性自我成长 为普遍性自我的过程。关于这一点,?法哲学原理? 阐述得更为通俗,这就是尽管异化了的世界是一个悲惨世界,但正是在这一世界中, 人才 可以经受历练,激发出本质力量,从而为特殊性上升为主观性和普遍性奠定基础。?由此看来,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异化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在本质上则是积极的肯定性因素。 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则将异化看成是黑格 尔 逻 辑 学 体 系 为 消 除? 对 象 性 ? ( Gegenst? ndlichkeit) 和 ? 物性?( D in

11、gheit) 而设定的一个否定性环节,因此为了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 必须首先否定那一扬弃 ? 对象性? 和 ? 物性? 的、精神主体自我复归的环节。因此,从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出发, 他只能将异化仅 仅视为主体无法实现自我复归的自我丧失状态。这一点反映在他对 ?基督教的本质? 的批判中。 在该书中,费尔巴哈曾经提出了 ? 神是人的自我异化? 这一著名命题。神本来是人的创造物, 但是神一旦被人创造出来, 就成为一个与人相疏远的异己性存在, 甚至反过来统治人; 而且,人越崇拜上帝, 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人在人与上帝 之间创造出来的中介,譬如教堂、牧师等就越多, 结果人离上帝就越来越遥远,以至于使上帝

12、 永远也回不到它的诞生地, 即人那里。这和黑格尔的异化理解是相反的,在黑格尔那里,由于精 神通过异化可以最终回归自身, 因此精神将自己异化得越彻底,就越能证明自己的本质力量之强 大; 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人越异化, 人的自我丧失就越严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 自我异化是十恶不赦的, 人的非异化的直接统一的原初状态才是 人的最好的状态。显然,费尔巴哈是对人的自我异化持彻底否定态度的。总之,在对异化的理解上, 费尔巴哈认为异 化是 ? 恶? 的,而黑格尔则认为异化是 ? 好?的。日本哲学家城冢登曾对两者异化概念的区别做过这样一个概括,即 ? 在黑格尔那里,自我 异化和自我复归过程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历史

13、 )来说是无法避免的一个必然环节。自我异化是历史的一个过程。然而, 在费尔巴哈那里,自我异 化是意识的一种错觉、错误,也就是说,异化概?68? 思想战线? ? ?2009年第 6期 第 35卷 ? ?6, 2009 Vol?35? Vgl?, G?W?F?H ege, l Grundlinien derPhilosophie des Rechts oderN aturrecht und Staats w issenschaft i m Grundrisse, Suhr kamp:GeorgW ilhel m Friedrich HegelW erke 7, 1986. 参考德 黑格尔 ?法哲学

14、原理?, 范 杨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年。念从事实概念转变成价值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反 映客观历史运动一个事实过程的异化概念现在转 变成了反映主观的反价值的状态?。?也就是说,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顶多是一个中性的事实概念; 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则完全变成了一个主观的 反价值的消极概念。我以为,这一概括是准确 的。二、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理解上的变化那么,马克思在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时究竟 继承了谁的异化概念了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 ?手稿? 中的异化概念做一个具体分 析。我们知道,按照 ?巴黎手稿? 的文献学划 分,?手稿? 由 3份手稿组成, 其中 ?第一手 稿? 和 ?第三手稿

15、? 是 ?手稿? 的主体部分。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又主要分布在这两部分当 中。 在 ?第一手稿? 中,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 基本上是费尔巴哈式的。譬如,?第一手稿? 中有这样一段对异化的声讨: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 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 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 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 他自身、他的内部 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 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尽管这里没有出现异化概念, 但是,马克思 所表述的无疑是异化劳动。在异化劳动中, 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给了对

16、象, 但是却无法重新 领有自己的劳动成果。结果,人对象化给对象的 越多,人就越空虚;人越劳动, 人就越贬值,相 反对象世界的力量以及对象支配人自己的力量就越强大。这种逻辑显然与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 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 宗教方面的情况 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 他留给自身的 就越少? 这句话本身就是改造过了的费尔巴哈式的命题。费尔巴哈的原话是:? 为了使上帝富 有, 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 人就 成了无。 ? 在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马克思曾说黑格尔 ? 只看到劳动的积极 的方面, 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关于这 一 ? 消极的方面?, 马克思曾在 ?第一手稿? 中 做过专门的论述:?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 V erw irklichung) 表现 为工人的现实性剥夺 ( Entw irklichung),对象化 表现 为 对 象 的 丧 失 和 被 对 象 奴 役,领 有 ( Aneignung) 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里所说的劳动者的 ? 非现实化?、劳动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