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877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ven上课用孝文帝改革(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 题 三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重点)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难点)【教学要求】 1.历史背景: 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 激化等。 认识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2.主要内容: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改革和孝文帝 亲政后的改革。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 要内容。 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历史作用

2、: 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 作用。 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历史作用。 充分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知识结构】 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特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智者的选择) :历史大背景: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东汉羌匈 奴 鲜 卑羯氐北 方南 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 汉隋 朝魏晋南北朝(220589)三国两晋南北朝六朝时期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 方南 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 东 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南北朝对立形势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

3、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 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经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过程;文化风俗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实质)整体感知v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 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 渐实现了

4、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 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 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 国分裂割据局面(基础);出现民族大融合 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2、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 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 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 择。(必要性)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 (推动力)历史大背景:魏晋南北朝( 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二、改革的目的v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巩固 统治v改编鲜卑族落后的状态,促进北 魏的社会发展

5、三、改革措施:1、均田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 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整顿吏治措施: 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 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 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 吏自筹。 影响: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巩固政权原因: 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 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

6、小。 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 ;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济发展比中原困难。 目的: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影响: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北方民 族融合,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 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 )3、迁都洛阳4、革除旧俗措施: 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 通婚; 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 意义:a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b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c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d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 的作用 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

7、令,而 且也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499年 ,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 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 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 职责。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 胡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地 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 卑服,才满意啊!”孝文帝废太子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 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 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 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 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 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 子来见,痛加

8、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 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 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 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 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 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 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 和民族融合的性质。三、特点:四、改革的作用: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为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政治:推动

9、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 治; 民族关系: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 基础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 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原因: 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内容全面 ,措施得力.(根本原因)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 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 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

10、胜利的信心。【要点解读】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提示:从背景、内容、实质方面考虑)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 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 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要点解读】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1、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 料土地、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力为基 础的社会。【要点解读】关于民族融合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 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 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 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 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高考题目:有人认为北魏

12、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 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 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 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 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 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 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 吸取的教训。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 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

13、历史做出了贡献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 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 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 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 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 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 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 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 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重点突破】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 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 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 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

14、史发展的潮流。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 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 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 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 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 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 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家、改革家。 典型例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

15、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典型例题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 ,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 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 质问题?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 控制。以南征为借

16、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 大的的阻力。典型例题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 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 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 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 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 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 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 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对实行两年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 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 宰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使十五顷, 太守十顷,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