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643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0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高举义旗,反抗 暴秦,平定了天下。登基做皇帝后,在洛阳南 宫摆设的酒宴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运筹策划于帷帐之内,能够决定胜利于千里 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 应粮饷,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 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正确任用他 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只 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 打败的原因。 知人善任为 政 以 德一 为政以德1背诵2.1、2.3、l3.6、l6.1“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 、“相”、“国

2、”、“家”、“年”、“ 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共”、“道”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 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 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譬(p)如:比如,就好像。 冉(rn):姓。 庶(sh):众多。众多。人多。百姓,平民。 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妾所 生的儿子。差不多。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千乘(shng):千辆兵车。 颛(zhun)臾(y):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ng):那些扶持者。 相(xing)夫子:辅佐季氏。 盍(h):何不。兼词,是“何不”的合音。兼起疑问 副词“何”和否定副词“不”的作用

3、。 偃(yn):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有成语“偃 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稼(ji):耕种,种田。 补充字音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求!无乃尔是过与?共:通“拱”,读gng,环抱,环绕道:通“导”,读do,训导道:通“导”,读do,治理与:同“欤”,读y,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与”是“欤”的古 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论语中均用“与”字。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4、主。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 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 蒙山的主祭者)。三、词类活用: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2、举善而教不能“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 “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善”指优秀者; “不能”指能力差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了。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好比风,“草”,好比草。名词作动词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4、富之: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

5、他们富起来。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 。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 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来,不及物 动词使动。使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君子哉若人!”2、“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主谓倒装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 的特殊句式。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 百姓。使,使用,役使。 临之

6、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 对百姓。状语后置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 “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 +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既富矣,又何加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无乃尔是过与?”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 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 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五、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吧? 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2)夫颛臾

7、,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什么呢? 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 呢”等。 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怎么办? 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 。 4)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怎么能? 表示反问语气。“其”与“如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 问语气。六、相关成语:众星拱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 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指当时鲁国不统

8、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 事。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化若偃草: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 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 成祸患。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 讨。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 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 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9、” 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即德政主张的策略。21章:德政23章:德政、礼治、教民(教化)139章:富民、教民127章:富民、正己(正身、诚信)15章:正己、爱民(仁爱)161章:正己“德政”的基本手段1117章:去恶(举贤、举善)、爱民129章:富民136章:正己“德政”的基本手段1219章:正己、教民220章:正己、教民、举贤145章:正己孔子心中的“德政”的基本手段: “富民”(139、127、129) “教民”(23、139、1219、2 20) “举贤”(1117、220) “正己”(127、15、161、13 6、1219、220、145) 孔子认为,通过这些手段,

10、就可实现他心中的 理想社会,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在孔子看来,统治得成功的 标志是: 百姓信任、众望所归、百姓 规范且有羞耻心、百姓富足 ,远人来服。为政以德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 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 治”或“礼治”。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 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 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 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对孔子的敬意(1)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 治的本质区别: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 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 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 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 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 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 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服务的。孔 子“ 为 政 以 德” 思 想 的 局 限 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