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5306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8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部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大量诵读,反复吟咏)大量诵读,反复吟咏 2 2)积累诗词的文体知识)积累诗词的文体知识 3 3)注意当时的文化背景)注意当时的文化背景 4 4)掌握诗词类别及其特点)掌握诗词类别及其特点 5 5)积累教材中的文学典故)积累教材中的文学典故诗词鉴赏的前期准备诗词鉴赏的前期准备1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诗词鉴赏的重点和难点(1 1)理解内容,体味意境。)理解内容,体味意境。(2 2)把握风格,分清流派。)把握风格,分清流派。(3 3)咀嚼语言,领会精要。)咀嚼语言,领会精要。(4 4)学会比较,明辨手法。)学会比较,明辨手法。2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1)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要读懂诗歌的内容

2、,首先,最好能 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 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了解 有关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其次,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意境, 弄清借景所抒之“情”,托物所言之 “志”,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诗词的 含义。3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2)把握风格,分清流派。 “风格”是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 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 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质、趣味和创作特 色,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流 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 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 合体,唐诗中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宋词中有豪放派、婉约派。能了解并分 清这些风格流派,就有

3、助于对诗词进行准 确的分析和评价。4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3)咀嚼语言,领会精要。 古代诗词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 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 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首先,我们可以 联系诗词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角 度切入作品,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 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 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 词类活用等情况,捕捉重点意象,抓住关 键词句,深入理解诗词要旨和艺术特点。5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4)学会比较,明辨手法。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 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 抒情两种,其中,间接抒情包括:借景 抒情、借事言情、托物言

4、志、因事即 理、缘情设景、情景交融等;在表现 手法上,有比兴手法、对比手法、象 征手法、小中见大、虚实结合等,还 有动与静、声与寂的相互映衬。6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诗词鉴赏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它与诗词的中心内容有 关,把握中心,可以提高鉴赏的准确程度 第二步:看作者。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思 想性格及其艺术风格特点,可以推人及诗 第三步:读诗词。根据诗词含蓄凝炼跳跃 等特点,反复品读推敲琢磨关键词,整体 感知抓意象,辨明手法,把握诗词的意境 第四步:看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 或切入点,有侧重点地对诗词做赏析评价7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诗词鉴赏的技巧诗词鉴赏的技巧8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

5、法(1)从题目、作者、小序、注 释等方面获取解读作品的信息。 示例:春日 南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泗水,水名,源出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得此名。 如果有人说:“朱熹的这首诗是写他游春踏青所见所感。”你同意吗?我们都知 道朱熹是南宋诗人,著名理学家,他所处的时代,山东省已在金人掌握之中 了,朱熹不可能北上,真的到泗水一带去游春,还写下这首诗来记游。那么 我们大概都会同意下面的说法:泗水暗指孔门,因为孔子曾在泗水一带教授 过弟子,“寻芳”即求圣人之道。“等闲”中体会到儒学的真谛,便有了从万紫千 红中感受到春天的那种感觉。这里,

6、作者和注释就是我们理解诗歌创作意图 ,解读作品主旨的一个重要信息。9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2)注意作品中重点词语和关 键句,弄清作者用典的意图。诗歌是一种跳跃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内容高度概括,往往使人感到作 品语意上前后不相衔接,而意象(形象)的转换和过渡也常常略去一 些说明性的中间环节。但是一首好诗必有一个“以一贯之”的东西,这 就是诗人在写作时确立的“意”(主题思想)。在通常情况下,诗人的“ 意”往往是通过“诗眼”表现出来的。所谓“诗眼”,往往就是诗词中最能 表明主旨,显得特别精彩传神的字词或句子。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过香积寺(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咽” “冷”

7、 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再 如我们学过的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琵琶行(白居易 )的“诗眼”分别是这两首诗的主旨句。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婉曲表达作者意图的手法。它的使用不仅 扩充了诗句的容量,深化了诗的内涵,有时还有助于诗人表达某种不 便正面表达的旨意。 如我们学过的宋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主要运用了四个典故拓展了思想情感的表达空间。10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3)整体把握诗词的意境,体 会作品中具有的情趣、理趣。 欣赏诗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整体上体悟其意趣,即审美趣味 (或称之“艺术趣味”),主要是“情趣”和“理趣”。所谓“情 趣”是诗人

8、以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赏心悦目的景观画面或 是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与细节。情趣的产生需要 读者参与。所谓“理趣”恃诗中蕴含的哲理性。其实诗人并 不是有意识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具 体物象、事象中生发出生活的哲理,寓“理”于现象之中, 作者绝没有明示。唐诗气象万千,意趣横生者居多,常以 “情趣” 胜,如大小李杜,王孟诗派,高岑诗派等;宋诗探 幽发微,语意晦涩者居多,常以“理趣”胜,如苏轼朱熹等 。11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4)熟悉诗歌常见的修辞格和 表现手法,积累一些鉴赏常识。古代诗词形象性很强又十分强调音乐性,所以诗人在写景状物、抒情 言志时都十分注意运用修辞格,像比喻、

9、比拟、借代、夸张、双关、 叠字、反复、对仗、互文等都是诗词曲中最常见的修辞形式。另外像 渲染、衬托(即反衬与烘托) 、白描、象征以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动静相衬等亦是作品中惯用的表现手法。由 于诗词多以抒情为主,对抒情方式更应细致了解:是直抒胸臆还是借 事言情(或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是情景交融?平时多 比较就会有更清楚地认识。由于高考采用主观题型,因此我们必须理 解积累一些鉴赏术语,诸如质朴、绮丽、明快、简洁或用语平易、含 义隽永、高旷超俗、纤巧轻柔等,掌握这些术语,有助于答题时能简 洁明了的表述。还有诗词的相关知识也需全面了解和积累,如诗歌的 题材分类、体裁

10、分类、作家风格及艺术特点等,了解越全面,答题时 就越有把握,也就能避免在表述中犯常识性错误,更有助于提高鉴赏 能力和语文素养。12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1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诗的形象)鉴赏者始终伴随着诗的形象 ,融合着自己的感情。,融合着自己的感情。(2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联想和想)鉴赏者总是充满着联想和想 象,带着主观色彩。象,带着主观色彩。(3 3)鉴赏者总是在美感享受中)鉴赏者总是在美感享受中 ,进行对形象的思考。,进行对形象的思考。诗词鉴赏的特点 13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诗的形 象,融合着自己的感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鉴赏者在欣赏一首好诗时,总 是伴着诗的

11、形象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感 情上的反应。这是因为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强烈 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诗人描写人 、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思想及态度。而 在抒情时,则往往借助于精心选择的能够传递思 想情感的外在客观事物,将内心深处郁积的高兴 、喜悦、愤懑、忧愁加以具体描绘,寄情于物, 借物载情,尽可能避免脱离形象直接抒情和议论 。这种特点直接影响着诗的阅读者,读者在鉴赏 诗歌时,也绝非站在诗外,无动于衷,而是感情 贯穿于世中,也同作者一样,注入了喜怒哀乐之 情。14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联想和 想象,带着主观色彩。 读者在阅读诗词作品时,表面上似乎总是 跟着诗

12、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 由于读者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 美学思想等主观的认识能力,可以通过联 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 意到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宋祁的一首词木兰花,其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被誉为“千古卓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写道:“此句著一闹字,境界全出。”如何领会这“ 境界全出”?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景如诗的意境,这一“闹”字,不仅使读者“看 到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状,而且还可以想象得出花丛中有蜜蜂嗡嗡叫,黄莺 儿枝上啼,蝴蝶翩翩飞,鸟语花香,有声有色,似乎领略到新春来临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把境界写活了。“春意”本是无形无声的,著一“闹

13、”字之 后,似乎就形声俱出,使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中同时获得了感受,从而产生了 春的意象。 15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3)鉴赏者总是在美感享受中 ,进行对形象的思考。示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至安西 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高适别董大 这是唐代的两首送别诗,前一首诗头两句,写朝雨浥尘,客舍柳色, 已见一种离愁别绪,令人愁肠百转,然后把重点放在把盏劝酒、殷切 嘱咐上,一个“劝”字,含蓄蕴藉,写出了朋友间的惜别心情。后一首 ,诗人以黄云暗日、风雪弥天、群雁哀鸣来衬托别董大的伤感,然后 笔锋陡转,把别情写

14、得明白豁达:不要为前程发愁,凭你的才华和名 气,到哪里会不被人赏识呢!这两首诗都是以情景交融见长,以真挚 而强烈的情谊动人。尽管前一首写得悲怆凄婉,后一首写得昂扬豪放 ,两首格调如此不同,但鉴赏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同样会获得感情 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伴随着对形象的思考和认识,还会作出肯定与 赞赏的评价,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16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诗词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词的语言含义,咀嚼 字词,分析诗眼。(2)必备的诗 歌格律知识。(3)捕捉情感,体 味意境。(4)艺术形式的把握。 (5)分清类别,区别风格。(6) 诗歌语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7)诗歌的风格。17

15、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与方法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先理解诗的语言含义(有表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先理解诗的语言含义(有表 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之分)。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又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之分)。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又 具有跳跃性。诗词作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作品中的词具有跳跃性。诗词作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作品中的词 语常常是作家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经过比较、筛选而得,耗费了语常常是作家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经过比较、筛选而得,耗费了 大量的心血。古人云:大量的心血。古人云:“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吟安一个

16、字 ,拈断数茎须。,拈断数茎须。” ”马雅科夫斯基说:马雅科夫斯基说:“ “你想把你想把/ /一个字安排得停当,一个字安排得停当,/ / 那末,就需要几千吨那末,就需要几千吨/ /语言的矿藏。语言的矿藏。” ”如果读者一目十行地扫过去,如果读者一目十行地扫过去, 不仔细体会作品的每个字词的含义和韵味,就不可能领会到作品不仔细体会作品的每个字词的含义和韵味,就不可能领会到作品 的神妙之处。分析诗眼也极为重要。的神妙之处。分析诗眼也极为重要。“ “诗之有眼,有人之有目也。诗之有眼,有人之有目也。” ” (刘铁冷(刘铁冷作诗百法作诗百法)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诗词之眼,则)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诗词之眼,则 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 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全篇生辉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