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4439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9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专题训练(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汉朝时南方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统治中心较远 B、战乱连年 C、生产技术落后 D、自然环境恶劣2隋朝炀帝时许多老百姓为躲避被征作民夫, 不惜将手足砍断,还说是“福手、福足”,这说明 : A、隋朝时百姓经常躲避为国家服务的义务 B、徭役过于沉重百姓不堪其苦 C、不愿离开亲人不如砍断手足 D、怕离家之后的土地被地主兼并失去生存基础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4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

2、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5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 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 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 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6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这个遗址里不可能出现的物件是: A、残留的绢片 B、陶碗 C、小件铜器 D、棉布7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至少 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

3、期 D、隋唐时期 8下列对田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田庄内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 B、田庄内各生产部门基本具备,可以说就是一个完 备微型的社会 C、田庄内的成员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D、田庄内的僮仆除了为主人劳作外还必须承担护卫 田庄安全的责任9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 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 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10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冶铁过程 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

4、装 置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汉武帝时 C、东汉初 D、唐代11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 接后果是A、农民贫困,购买力极端低下 B、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C、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12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诸侯势力割据造成社会动荡混乱 城市的兴起 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 度量衡混乱 A、 B、 C、 D、13四民月令中有关“籴”“粜”等买卖谷物以及 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等内容反映的是 A、乡村商业行为的活跃 B、城市商业的繁荣 C、乡村几乎无商业行为,只有在特定时间才有少 量的交换活动 D、汉代的城市商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季

5、节特色14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 中不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B、在夜市里卖瓷器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15明朝时期兴起的商帮指的是 A、专门在某地做生意的商人的总称 B、按地域关系结成的地方商帮 C、按其从事的某一行业结成的商人团体,类似 于行会的性质 D、商人按照利益关系结成的小的帮派1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新征服的六国实行重税 重役的政策的目的是 A、削弱当地的力量以防止六国故地人民威胁其 统治B、秦人对六国故地无感情 C、六国故地经济较秦地富庶 D、修建的重要工程都地处关东,所以就地取材

6、17中国古代商人活动对统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城市繁荣,出现众多的商业都会 农民羡慕从商利 润丰厚,弃田从商 商人凭财势侵夺地产使很多农民 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奢侈之风导致人心腐 化 A、 B、 C、 D、 18唐宋以后中国的东南地区赋税较其他地区更为沉重 ,这是因为 A、该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百姓相对富裕 B、统治者对非统治中心的地区往往课以重税 C、削弱该地区人民的经济实力,防止人民的反抗活动 D、历史上长期以来的重税传统19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A、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争取农民支持纷纷实行该政策 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D、汉武帝时加强对经济的

7、管理,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 时施行 20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 这是因为 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 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 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21材料一 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 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 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材料二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 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 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 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平阳君赵豹认为

8、秦国强大的原因 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 哪一项?21(1)说明牛耕在当时得到推广(2)他认为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水 上运输,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 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 家是难以战胜的。最主要原因是秦国首先 由于“以牛田”,而具有了“不可与战”的国 力。 22材料一 (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又民用 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若用重钱,平称不受 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汉书卷24食货志下 材料二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障海泽 。山东奸滑,咸聚吴国。 汉书35荆燕吴传 材料二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

9、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 ,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机构,并下令:“敢私铸铁器 鬻盐者,钛(注:脚镣)左趾,没入(收)其器物。”(引自 史记平淮书),为此大臣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 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 盐铁之福也”。 盐铁论轻重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 什么后来汉武帝时要将盐铁实行官营? (2)材料四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收到什么作用?22(1)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汉文帝听任 民间铸钱、冶铁、煮盐。这种放纵使得 币制混乱,妨碍商品正常交换,许多人 弃农采铜铸币,影响了农业生产。诸侯 有了铸币权,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 安定。所以汉武

10、帝要将这些权利收归国 有。 (2)经济上增加了国家收入,政治上削 弱了诸侯割据势力。安定社会,加强了 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23材料一 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 ,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 尽,臣绢未穷。 太平广记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 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 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 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 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 ,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

11、基础是什么?23(1)出现拥有大量资金财富的 大商人 (2)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 全,便于行商。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 手工业发达,社会产品丰富。24、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 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 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 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 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 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不此之图,只图罢市舶司 ,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

12、令又起。 张岂之 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 额其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4(1)南宋时对外贸易兴盛,是政府的主 要财政收入之一。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2)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来 商品的需求不大;政府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 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A.反对法西斯主义 B.谋求和平、民主C.美苏实力均势 D.两在阵营的对立 2、美

13、国策动成立北约,除企图遏制苏联以外,还有一 个意图是( )A.凌驾于联合国之上 B.分裂德国 C.称霸世界 D.援助西欧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 ( )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争霸局面形成 C.德国处于分裂状态 D.美、法、苏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二战后,南的分裂是由于( ) A.日本法西斯对南分而治之的结果 B.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规定 C.南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D.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 南部 5、以上历史事件中不属于“冷战”范畴的是( ) A.1949年德国的分裂 B.1948年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C.19641

14、973年的越南战争 D.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6、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统一欧洲B.抗衡美 苏,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C.加强西欧各国政治联盟,稳定欧洲政局D.发展 西欧资本主义,抑制苏联的影响 7、促使法德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的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B.欧洲经济共同 体的成立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三个共同体合 并为欧洲共同体8、下列哪个国家不属于欧共体的创始国( )A.英国 B.法国 C.比利时 D.联邦德国 9、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 的伙伴关系,80年代又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

15、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 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 的国际地位10、1973年,不结盟国家第四次首脑会议提出的示结 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是( ) A.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维护民族独立 B.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 形式和表现 C.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D.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1、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 合法存在12、“八一九”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