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2146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3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材料作文审题(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网 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 (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 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 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 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读材料析材料揭寓意定立意v一、单项材料v1查原因(从分析原因入手)v2抓关键(从抓关键句入手)v3明关系(从辨明关系入手)v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v二、多项材料v5求异同v6寻互补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 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 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 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全国卷(乙卷)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

2、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 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 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 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 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 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 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 很可爱呀!” 解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 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 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 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那么人们做事要认清自 己,不能盲目效仿别人。学科网 例: 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萝卜

3、,一路长途跋涉到了遥 远的埃及。那里的人们从来没见过萝卜,更想不到世界 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 方式款待了这位聪明的商人,临别赠给他两袋金子作为 酬谢。 另一位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后,不禁为之心动,他想 :胡萝卜的味道不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胡萝卜也来 到了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同样也没有见过胡萝卜甚至 觉得胡萝卜的味道比萝卜的味道还要好!他们更加盛情 地款待了这个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 他们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议 ,他们决定赠给这位朋友两袋萝卜! 解析:为什么第二位商人的胡萝卜更好,却得非所愿 ,最后没得到想得到的金子?是因为他带的东西

4、不受欢 迎吗?是因为埃及人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吗?显然 都不是,而是因为埃及人贵重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是因 为第一个商人带来的东西改变了人们对人的热情方式的 标准。如果第二个商人是第一个带胡萝卜去的,它同样 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金子。从商人的角度说,是 因为先后不同,才导致了获得不同,所以 你抓住机会,抢先一步,就会占尽先机, 得到金子;步人后尘,盲目追随,得到的 可能就是萝卜。 例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狼和羊终 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为了促 使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拿 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 席。 转眼间,小狼已经长

5、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 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 羊狗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 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解析:从羊被吃的“结果”和“言和”的现象去思考, 是因为“言和”只是一种手段,而狼的本性是要吃羊的 。羊之所以被吃,是相信了狼的所谓诚意,而没有看透 狼终究要吃羊的本质。平安、和平是值得珍视的,但与 不讲信义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能被其假象所迷惑。 (信任是被迷惑所致) 由这几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以 看出“原因分析法”立意是把握材料 主旨的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 甚至可以按照议论文行文的思路来规 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思路。 即

6、审题立意可按此过程进行: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办) 具体操作如下: 1.“是什么”原材料内容:主要对象、态度 倾向、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羊和狼言 和,最后落得被吃掉的下场) 2.“为什么”通过现象、时间看本质,探究 因果、条件、事件本身反映的问题。(本质:认 错了对象,把敌人当朋友,是因为被狼的所谓诚 意的假象所迷惑,没认清狼是要吃羊的本质) 3.“怎么样(办)”针对本质、原因,提出 认识和看法。(不要轻信;认识事物,不要被表 象所蒙蔽;和平值得珍视,但与不讲信义的人只 能针锋相对,不能被其假想所迷惑。) 审题误区: 1、审题不深入、浅尝辄止,关键是不到位。如 :从“是什么”只审到

7、“为什么”而没到“怎么 办”。羊终被吃因为狼本性难移展开论述, 举出很多本性难移的例子。立意至此,可以说所 论的都是真理,也是公理,还不是自己的认识或 主张,只是就事论事。因为“本性难移”是一种 客观存在,不需要论证,失去论证的意义。关键 是针对狼的本性难移,羊该怎么办?即认清本性 ,不被迷惑,针锋相对,而不能握手言和。 2、审题扣题偏题跑题。实战演练 材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准备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衣 钵传人,他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 个徒弟去了,不久,二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比较漂亮的树 叶,对师傅说,这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好的、最 完整的树叶。

8、大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却空手而归,对师傅说, 我见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少于800字。 解析:二徒弟之所以很快找到,是因为他不苛求、不挑剔,而把 标准定为不完美,但是自己看到的是最好、最完美的树叶。因此 可立:不要求全责备。大徒弟之所以空手而归,是因为他把标准 定在了“最完美”的层次上,而世界上是没有最完美的东西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是因为他找不到完美的就不迁就、不凑和 ,而通力达到完美,作为一种人生精神的追求,还是有可取之处 的,因此: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要有明

9、确的目标;追求完美,走向更好,就可以成为立意角度,而且更 有新意。 2抓关键(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 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 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 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 正确立意。 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 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 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 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 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 :“下一个!” 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 “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 “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

10、一个”,表 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 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 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 点立意即可。 3明关系(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 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 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 (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 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 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 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 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 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

11、。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 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 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 ,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解: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 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 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 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 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 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 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 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 机与忧患催人奋进,狼带来的生

12、机,人要有压力。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 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 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 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 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 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 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 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 ”、“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 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 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 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 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

13、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 离题意。 (二)多项材料 5求异同 例: 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 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解析:中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 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 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 材料会发现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 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是讲徐特立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 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 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 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 坚定的志向

14、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例: 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 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 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 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 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 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解析: 中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 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 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 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 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 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6寻互补 例: 佛罗伦萨

15、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 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 方向。” 解析: 材料“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 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 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 ,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 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 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 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 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 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 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 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 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 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 文。 作为怎样才能得高分呢? 切合题意、有思想、有新意、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得分 的总体要求。具体来说,首先要选好写作角度。角度要 小,不要老生常谈,要有话可说,有理可论;高考作文 题,总是提供了可供写作的角度,例如面对大海, 要有宽广胸怀,要做生活强者,要有平常的心态,要有 探究精神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角度;哪些角度自己有 真情实感,能写出新意来,就应遴选;其次,联想材料 不可或缺。贴切的联想材料是使文章内容厚实、主旨有 说服力的保证;再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