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70024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7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重建现代历史的 叙事三、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二、家族和历史的命运组合:二、家族和历史的命运组合:三家巷三家巷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红豆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1.现代历史题材创作的概念: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它的特 征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 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 史知识和基本观念叙事文学作品。 现代历史题材创作的主流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 过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比较突出的艺术体裁是长篇小说,不但数量可观 ,

2、而且也拥有比较强烈的个人风格。 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大多数 作家都自觉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使 文学作品体现强烈的政治目的。 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从“五四”时期开 始,作家们便自觉地把它当作“历史”来进行创作的。2.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发达:u子夜模式: l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 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党史的叙事 立场。 u死水微澜模式: l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突出了民间社 会的生活场赴与历史意识。u财主的儿女们模式: l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征的叙事模式 。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

3、自传色彩的 叙事模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精神传 统在中国的回响。 3.现代历史题材的叙事模式4.红旗谱的民间解读u小说语言风格浑厚朴素,在看似有点自由散漫 的叙事中,仿佛是无意间的点染,绘织出一幅 幅乡间的人情风土。 “脯红鸟事件”河北民间玩鸟的风俗文化 朱老忠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 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严老奶奶遭遇悲惨 春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二、家族和历史的命运组合:三家巷1.三家巷的创作特色 u从子夜模式发展而来,书中每 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 u通过人物的心理历程来反映革命运 动,塑造了一个远离斗争漩涡、并 不具备革命者成长要素的“典型环 境”三家

4、巷。 u描写了不同阶级出身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多元复杂关系,打破了 一般现代历史小说把阶级关系和阶 级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思维定式。 u“五重亲”关系的运用。 2.三家巷人物形象的塑造 周炳: “打铁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参加严酷的阶级斗争 过程中接受严峻、甚至痛苦的考验 成长和转变:人物性格发展具有复杂性 “长得很俊的傻孩子”: “现代的贾宝玉”式的独特 个性 区桃: 寄托着作家对中国女性的审美理想(用心最深 ) 陈文婷: 幼稚、热情和任性(着笔最多)三、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l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l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得最好l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描述这些历史

5、事件在民间的反响 l以小见大,用小茶馆反映大事件1.茶馆的创作特色:2.茶馆的结构特点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 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 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 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 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 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 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 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1.人生“十字路口的搏斗”: u江玫(内心世界的大胆描写,摆脱公式化的影响) u“小资产阶级情感” u恋爱中的心理变化 u萧素(没有落入概念化的俗套) u坦率泼辣,正直勇敢,对人对事都一针见血 u不尚空谈,不讲大道理,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u齐虹(缺乏立体感,略显单薄) u本性自私2.红豆的成功之处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 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人情味 则形成作品独特的文人韵味 倒叙手法的使用 温情脉脉的“感伤美”五、小结本章以现代历史叙事小说为研究对象,将 五六十年代小说发展的这一重要现象加以 总结和归纳。 论述了现代历史叙事的三种模式,以三部 小说为基点扩展开来,分析了现代历史小 说中的家族、历史、民间等元素。并对知 识分子心灵问题予以关注。六、阅读提示七、思考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