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697874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河北辛集中学河北辛集中学 2017201720182018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理科历史试题高一理科历史试题1 1、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505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100100 分)分)1 “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

2、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 ,他所描述的工具是A. 翻车 B. 风力水车 C. 筒车 D. 水排3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4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 西周 B. 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唐代早期 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

3、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C. 推动了南方的开发 D. 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 2 -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

4、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8.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 “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社会倒退的表现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10.通典田制规定:凡 18 岁以上男子

5、受永业田 20 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 5 顷至 100 顷。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A.大量私田开始出现 B.助长了土地兼并C.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 D.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11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 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 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2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3 -A. 土地国有 B. 地主土地所有

6、C. 土地私有 D. 土地兼并1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司母戊鼎 战国勾内戈 编钟 四羊方尊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酒器 D.兵器和农具 15. 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 80 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

7、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A.可能看到大量金属货币和纸币 B.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可能看到陶器,也可能看到瓷器 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耧车播种16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很受欢迎1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了一艘古代沉船,在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花瓷、青花瓷和珐琅彩等瓷器。根据这一考古发

8、觉材料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 A汉朝 B清朝 C宋朝 D唐朝18.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19右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 4 -处错误,它们是 A B C D20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反映了A. 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C. 商人社会地位优越 D. 私营工商业的兴起21.陆游诗云:“千钱买轻舟,

9、不复从人借。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 ”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A.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 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C.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 D.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2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王家罗锦匹帛铺” “孙家正店” “赵太丛家药肆”等。这表明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23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 A. 重视官吏选拔 B.

10、 加重海关税收C. 重视海外贸易 D. 放弃抑商政策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不属于这场 “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A. 坊市制度被打破 B.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 对外贸易税成为税收重要来源 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25.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5 -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26.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

11、别在早上 79 时和下午 1519 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民族政权并立,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C.城市经济的发展,夜市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27.“汉唐之间,民间将大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8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

12、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丰富29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时间契约张数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洪武至宣德年间42宝钞 27、布 12、稻谷 1、银 1正统至弘治年间123布 31、稻谷 3、银 89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30.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

13、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西都赋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锋翠色来”(秘色越器)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 (广州歌 )31.1795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为零。- 6 -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直接原因是A.“海禁”政策的保护 B.中国棉纺织业相当发达C.英国棉纱、棉布的质量差D.小农经济的天然抵制力3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图中A. B.C. D.3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34.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