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694737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备课素材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索引目录索引一、作者简介.1二、认识陶庵梦忆.1三、 湖心亭看雪赏析.3四、延伸阅读一:陶庵梦忆序.4五、阅读延伸二:西湖七月半.6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 年1689 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夜航船 琅嬛文集 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

2、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

3、小品圣手”之誉。二、认识二、认识陶庵梦忆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时代风雨飘摇的产物,是张岱半世生涯的真实写照,亦是张岱人生里程中血与泪的凝结。在陶庵梦忆中,记录着张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种种得意,既让我们看到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又让我们体味到了世俗中的种种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它所包含的丰富而深湛的文化信息,如对园林艺术的独到见解,对奇花异卉的生动描述,对江南风情的如实记录,对戏曲理论和实践的精妙评论等等,无不充满着乐趣和知识。这是一部用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来描绘的明末市井风俗史,又是一曲抒张性灵、情感率真直露的咏叹调,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与精神风貌。纵览陶庵梦忆8 卷 127 篇,所

4、写多是琐屑之事,涉及城市览胜、山川景物、风俗人情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其中超过一半描写的都是民俗节庆、民间游乐、市井众生、戏剧和茶食方物等。笔下人物有文艺界的名流,但更多的是活跃在城市里的商人、说书先生、手工艺者、花匠甚至艺妓、优伶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可谓是一部俗世散文集。然而书中虽多俗人俗事,读来却不觉其俗,反有超然出尘的雅韵,更为难得的是张岱散文的诗意并不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有着丰厚的底蕴,甚至是他坚守人格的精神力量,可谓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陶庵梦忆的立意无疑是对昔日生活的伤悼。明王朝大厦已倾,以中原汉族为中心的王朝腐朽统治已经彻底崩溃,这是明王朝清高自守的士大夫们的噩梦,这

5、种感情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便表现为感怀故国的思绪:“壬午,朱成国与王应华奉救修陵,木枯三百年者尽出为薪,发根,隧其下数丈,识者为伤地脉、泄王气,今果有甲申之变,则寸斩应华亦不足赎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文章以急促的节奏记述了戊寅孝陵升腾黑气和壬午间朱成国等修陵摧毁地脉王气之事,盛世铺就的陵寝成为了作者笔下见证王朝衰亡的目击者,张岱本人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以亲历者的姿态回首了王朝的苍茫往事,在笔端悠意挥毫,平淡之间凝聚了作者的黍离麦秀之感。陶庵梦忆通过刻画作者人生的回忆,表达了封建士大夫内心情感世界,反映出审美格局,影响至今。 “俗趣”既是陶庵梦忆审美之

6、核心,同时也是明朝晚期社会的真实写照。人类本质上向往自由、快乐、自然、平和、真实。其审美观映射出明朝晚期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调川。题材方面, 陶庵梦忆是一个晚明文化世俗历史,充满作者对生活品位独到见解。题材涉及民俗风味、奇人异事、风景名胜、名山大川等内容,波及生活各方面。八卷之中,内容丰富、题材层叠:“工艺古迹、茶楼舞榭,歌馆酒肆,阅武迎神,养鸟斗鸡、放灯打猎,山水风景、说书演戏、文物书画”等世俗民情。作者置身其中,乐小思返。张岱喜好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抒发人生之情趣。其小品文表现出“自然纯朴”之力量。作者用自然的角度描写世俗正如在陶庵梦忆扬州清明中描写扬州清明的盛况: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

7、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小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蹦蹄;茂林清诞,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莺,老僧因果,警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裨滕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作者用热情飞扬的语言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突出表现张岱小品之特性。本书中写人的篇章也占了很大部分。传统散文一般讲述是大人物,如英雄豪杰、土侯将相、文人墨客等,但很少有小人物。而陶庵梦忆中描述的都是小人物,有戏子、妓女、帮闲、牙婆,还有街头卖艺之人等等。作者所选人物各有其特点。如“口角波俏,眼目流利,服饰恬美”的柳敬亭,说书时“缓缓之言,抑扬顿挫,合情合理

8、,切筋入骨” 。作者“本真追趣” ,以技艺描写对象,且体现审美意识和新的价值观。作者打破了世俗等级的传统观念,追求真善美,因此,生命体验深刻,各色人均能洞察。如他描写了善于雕刻的雕刻家淮仲谦,在小品文淮仲谦雕刻中这样写道:南京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小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小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问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小属,虽势劫之、利吱之,终小可得。雕刻家淮仲谦虽然技

9、艺高超,但是却一贫如洗。他小追名逐利,一生中坚持做人原则,虽然是一个平民百姓,却很有名气。作者在文中对这位才品双全的普通市民大加赞赏,其实这也表达了作者本身的人格追求。从以上对陶庵梦忆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岱对生活包括生命的自然、本真的审美倾向。他跳出了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把世俗的生活素材写入文章之中。此新散文写作的特点是当时的一大趋势。张岱崇尚自然,艺术创作中小拘于传统的“道统”观念,强调真实自然的生活样态和人的生命价值,崇尚个性和真善美。三、三、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赏析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

10、,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 ,也是如此。 “十二月” ,正当隆冬多雪之时, “余住西湖” ,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湖中人鸟声俱绝” ,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

11、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 ,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 ,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 ,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 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

12、雪作映照。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 “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 “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13、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 “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

14、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 “一点” “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 ,到“余舟一芥” ,到“舟中人两三粒” ,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 “点” “芥” “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15、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独往湖心亭看雪” ,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 ;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二客“拉余同饮” ,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 “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 “强饮三大白” ,是为了酬谢知己。 “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 ,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