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中的庇护所_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_吴程辉_朱竞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中的庇护所_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_吴程辉_朱竞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 2011 年成功重建四川鞍子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工作站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团队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邀请,继续为上海浦东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的更新提供设计方案并统筹建造。南汇东滩禁猎区地处上海市东南角,毗邻东海与杭州湾,是一片总面积 122.5hm2的滩涂湿地。它绵延在 50 多公里的围海海堤内侧,芦苇丛生、候鸟成群,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候鸟从这里迁徙经过或越冬栖息。自 2007 年禁猎区成立以来, 观测到的候鸟种类连续 5年在上海市年度水鸟同步监测中名列第一。2008 年这里作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被国际鸟盟认定为国际重要鸟区 (IBA)1。 场所海堤围成的土
2、地源自于河口泥沙的逐渐沉积,公里量级的宏大规模上呈现出广袤无际的景观特质。 潮汐的涨落由于城市开发与农业生产需要而被堤坝与水利系统屏蔽在外侧。人类活动在这块滩涂湿地留有的所有印记 : 堤坝、河渠、公路以及看守棚屋在浩淼的滩涂面前,显得极为渺小。在水平方向上望出去湿地的景象是几乎没有差别的单调。但在垂直方向上则会有突然、显著的改变 : 当人站在房顶、车上时,超级平坦的地平线非常适合 360的环景拍摄 ; 站在堤坝上,人们反复受到道路前端射线或者左右两侧洼地的牵引 ; 而走下堤坝,一侧的空间如同被压扁的平行面呈现在眼前。这些变化在人们上下一层楼的标高上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从大海到城市,这个 10
3、 年前刚刚被人工围垦而新生的滩涂湿地,用高度浓缩的方式记录了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土地利用从潮滩到农田到城市的变迁,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和对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湿地的反复访问,还将为观察者引入另一种丰富 : 雨、旱、四季的交替,农业生产、收割活动,给大地的肌理、 色彩带来了变化, 甚至水面、 泥底也有着种种的不同。进入具体的场地需要先沿着海边大堤自北向南行进,再向西折进湿地。 沿路会经过不同的湿地构筑物和棚屋。这些构筑物中最有特点的是紧邻海堤外侧的、当地渔民用于涨潮时撒网捕鱼的庇护所 :底部细密交错的杆撑起一块小平台,平台上搭起简易棚屋。当地人称之为“沪” ,字面意思是水上的房子,也就是上海现
4、在的简称。 而9 吴程辉 朱竞翔 Wu Chenghui, Zhu Jingxiang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 2013/08/20摘 要介绍了 上海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工作站的设计过程与成果。在复杂的技术措施与预制装配的生产组织之外, 空间、流线、材料的计划主要围绕着地形、景观的因素制定。设计者通过这一微型的项目探讨了 自然与建筑的互相尊重与促进, 以及它们与附近都市的有机关系。这些思考主要得益于早期对沿海湿地的研究与理解。关键词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 湿地; 地形; 景观; 空间组织; 箱式建筑系统; 预制ABSTRACTThe article depicted
5、 design process and achievement of Nanhui Dongtan Wildlife Sanctuary Work Station in Shanghai. The space organization, circulation plan and material use in this design were very much following suggestions of land form and landscape elements. Other than variou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cluding box p
6、refabrication and rapid assembly, the project tended to build up a mutual respect between building and nature, which would benefit the adjacent urban development. Early study and observation on costal wetland was a key resource for setting such a design agenda.KEY WORDSNanhui Dongtan Wildlife Sanctu
7、ary Work Station in Shanghai; costal wetland; topography; landscape; space organization; box building system; prefabrication湿地中的庇护所 上海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A Noble Shelter for Wetland Shanghai Nanhui Dongtan Wildlife Sanctuary Work Station025ARCHITECTURAL JOURNAL在海堤内侧,零星散布着一些风车与棚屋之类的人工构筑物,基础不再高架,结构是纤细的钢架或木框
8、,钢板、帐篷布或者夹板成为围护, 室内往往就是简单的地坪硬化处理,设施简单,可能源供应多种多样 : 简易的风力发电机、太阳能板再加上柴油发电机,即可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 “沪”以及这些伏地的棚屋容易让人联想到短命的蜉蝣,夏季的暴雨、台风随时会将它们裹挟而去。 这种严苛自然环境下的卑微姿态,对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而言, 是一种直接、 无奈的选择, 临时棚屋需要根据工作搬迁,偏远场地的恶劣施工条件和极端天气,使看似普通的建造也需要付出可观努力。等待更新的工作站是一间由彩钢夹芯板搭建的简陋板屋。禁猎区 11 位工作人员以此为据点,一年 365 天无间断地巡视周边滩涂湿地,阻止猎杀与贩卖行为,每年还定期
9、协助科学家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人员们每天开车上班,也捎来饮用水、食物,自己生火做饭。 “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 成立于 2007 年。当时上海的相关机构注意到了这块区域的生态重要性,希望延缓对这块特大城市与海岸之间的缓冲地带的开发。之后上海多家保护与科研机构在此设立了鸟类招引区、监测站,并设置了宣传牌、探头等设置。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则希望通过这一工作站的更新巩固保护成果, 通过教育、媒体活动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遏制无序发展的势头。颇具戏剧性落差的是从大上海开车过来,一路穿越高架桥网、商业街区、别墅,术上强调轻与快、 适应滩涂湿地的环境挑战,融入自然也支持观鸟活动,并且需要准备未来可能的调
10、整 ; 建筑物还将利用现有通路组织空间体验,强化场所的空间特征。成果经过近 6 个月的设计、2 个月的预制生产、 3 天的基础准备与 1 天的现场吊装组合,总使用面积近 100m2的工作站在 2013 年春节前出现在一望无际的平坦湿地上,呈现为一个底层架空的、木质表皮覆盖的方型量体 。方盒子由两个互相平行的箱体模块构成。两箱间留 2m 间距,箱体外则使用两个阳台组件延伸空间。从外部观看时, 建筑物两侧有阳台,呈内凹的明黄色涂饰,开口较多也大,另外两侧立面厚实,呈暗褐色,开口居中。两种差异性的处理反映了景观的主要方向以及进入的轴线。组件拼装的痕迹因为竖向排列的深色木质表皮而消失,两个阳台组件造成
11、一种整体的方盒子从两个面向内凹入的知觉。 这些措施都加强了建筑物的整体感。来自于土地的色彩帮助建筑物在冬季芦苇低矮的时候融入环境之中,而在芦苇高而密集的夏季又会显现于环境中。主入口的前方是以毛石砌筑双向入口坡道,这些毛石来自于当年在湿地上修筑道路剩余的弃置石料。沿坡道向上,便可到达主入口的门廊,穿过玻璃移门进入建筑内部,此时会发现室内空间并非简单的对称 : 右边的空间有一个 3m 宽的通高洞口与两箱之间的空间连通,成为建筑中最大的区域。上方21中间几乎感觉不到农村的过渡,人们就来到这样一处浩淼的湿地,看到缺乏水电供应、公共交通的简陋棚屋,也无处停留。而在湿地向南眺望,能看到临港新城的建筑物与塔
12、吊的天际线,虽然有着政策的大力扶持,它们还是地广人稀、大面积闲置的空城。目标在这一反差巨大的区域建造,自然、建筑以及使用者的各自尊严,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与城市、来自城市的访问者的关系无疑是引人思考的议题。 新的房屋无疑意味工作条件的改善。拥有一个提供充分安全感的舒适空间,不仅提高工作效能,也重塑自然执法者的尊严。 工作站的建造是为了保护自然, 这应该反映在一系列设计与建造议题的研究与决定之上建筑在哪里定位?如何融入环境?如何减少材料消耗,如何减少设备的不良排放?如何在施工中减少影响?如何实现水电供应的自给自足,乃至如何在未来回收降解建筑材料?这一工作站还应该是一个湿地实境教育场所,使得生活
13、在城市中的人们可以通过亲眼观察认知湿地生态环境,进而理解湿地保育工作的价值。 对于之后可能纷至沓来的访问者参观者,这种观察应该受到约束, 就像观鸟所的英文名称 (Hide) 一样, 是隐蔽的行为和谦逊的姿态,以避免对鸟类活动的干扰。基于以上思考,建筑师由此确立了一系列设计目标 : 建筑物应创造舒适愉快的工作环境,支持鸟类的观察行动 ; 建造活动在技1 海堤外侧的“沪” 2 典型的苏北湿地 ( 摄影 : 孔锐 )建筑学报 2013 09作品 Works026抬升的屋面形成一圈明亮的采光天窗,而正前方还能够同时窥见建筑背后的湿地,这些共同营造了室内一侧流动通透的感受,而另一侧空间则躲藏在两扇活门背
14、后,作为工作人员的工作、休息与准备区域。方盒子的水平顶面成为一个可以登高远眺的观鸟平台,高出湿地水面约 5m。垂直方向的爬升也带来景观的剧烈变化,顺由爬梯登上建筑顶面,原本紧密挤压在地平线附近的景观突然舒展开来 。水平屋面板这时成为观鸟座凳、由结构创新所带来的非常通透的平台栏杆提示着安全观鸟的区域。工作站建筑的主要功能是对外面向公众的展览、 以及巡护队员的日常办公生活空间。 最大空间还可以在展览和会议功能之间切换,根据夜间值守的工作需要,工作空间可分隔出独立的卧室与办公室,也可连通成为兼具办公与陈列功能的大空间。如果未来有需要,建筑还容易转变为全功能的独栋住宅或者度假屋。上海地区气候冬冷夏热,
15、设计中广泛使用了被动式能量保存与交换的技术 : 标准箱体两侧各外挂一个进深达 1.3m 的阳台箱,干涸龟裂,候鸟无处栖身。这也在基础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土地使用权的临时变更。在一周之内,已经在湿地水体内落成的部分箱体被移除,后移至 15m 外的道路护坡上再重新建造。 这种现场变故是传统建造系统难以应对的。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最终在 2013 年春节前夕落成, 交付给浦东新区林业站使用,目前上海道融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在这里开办自然学校与组织观鸟活动。回顾这一项目的设计执行的背后,以下的准备和观察是非常关键的。系统与制造南汇东滩禁猎区工作站采用了研究小组2011 年刚刚开发的箱式建筑系统。 不同
16、于团队之前运用的 “新芽” 轻钢复合结构系统,这是一种由木龙骨与蒙皮构造的箱式结构,非常适合沿海高盐碱的地质与气候。箱体基本尺寸 9m3m,使用长度不超过 3m 的材料制造, 竖直表面上有宽窄不一的通高洞口,最大宽度达到 3m。室内一侧安置短墙以加劲中部。 这一结构特别的箱体模块成为空间设计中的标准单元, 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产生丰富、敞亮的内部空间。它适合于公路运输, 也产生制造与建造的完全分离,可在远离施工场地的工厂进行预制,可提前装置好主要设备、电器与家具。这一建筑系统相比“新芽”系统,具备更高集成度、加工精度与更短的现场建造时间,特别适合于有一定交通条件的偏远地区。系统的可重复拆装特性,也使其成为低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建筑系统。当系统发明被应用于具体项目中时,阶段控制与资源调配便极为重要如材料采购、制造程序、质量控制、出厂测试以及运输成本等。 由于江浙地区还没有团队合作过的大型制造商可以提供总装支持,团队因此决定带上原型研发中所积累的信息, 在上海对岸的盐城招募了 4 位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采购了木工设备并租用 1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