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76724 上传时间:2017-03-0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及规划(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并发控制是指当多个用户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时,可能会发生互相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并使数据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必须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协调。 举例:假设有两个飞机订票点 ,如果 A, 操作过程及顺序如下: (1)设为 10张。 (2)为 10张。 (3)张机票,修改机票余额为 10,并将 4写回到数据库中。 (4)张机票,修改机票余额为 10,并将 5写回到数据库中。 1 第三 章 管理信息系 统 开 发 方法及 规 划 本章内容 息系统开发概述 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种开发方法简介 同开发方法的比较与集成应用 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息系统规划 3 息系 统 开 发 概述 4 信息系

2、 统 开 发 概述 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的领域广泛、部门众多,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开发人员需要掌握 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组织行为 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 在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系统功能的过程。 尽管信息系统的 开发方法有很多 ,但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仍是传统的总体规划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等,或者采用多种方法的集成技术进行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 每种方法 都有自己的 适用范围或局限性 ,不能绝对地说某种方法优于其他方法,实际开发过程中也往往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而 不是一概而论 。 但是目前的所有方法都必须能够

3、满足提高信息系统的 开发效率 和保证信息系统的 质量 两个方面的要求。 理信息系 统 开 发 的指 导 原 则 6 (一) 领导 参与原 则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较高、环境复杂、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对日常生活工作的各方面进行 有效地组织,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 为了更好地组织系统的开发工作,必须建立 由企业高层领导参与 的信息系统开发领导团队。 领导的真正参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高层领导 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 大力支持,出面组织、协调 各方面的因素 是成功的系统开发的首要原则 。 (二)系 统 的整体性原 则 系统的

4、整体性原则 要求系统开发 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 需要 了解原系统的业务流程 ,包括详细的处理细节,得出原系统的物理模型; 然后对该 物理模型进行抽象 ,去掉系统物理细节(计算机无法处理的环节),得到整体的逻辑模型; 进而 对该逻辑模型加以完善 ,补充管理工作需要的,且人为处理较为复杂甚至难以实现的新功能, 形成新的系统逻辑模型 ,得到新系统的功能要求; 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确定用以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最后采用相关的 软件和技术 得到计算机可执行模型。 该过程可以归纳为: 实际问题 通过抽象 观念世界逻辑模型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 新系统物理模型 利用各种已有软件、开发策略

5、可执行模型。 (三)系 统 的相关性原 则 分析系统的相关性,可根据分解 管理信息系统是 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 ,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功能要比所有子系统的功能总和大得多。 整个系统为 层次结构 ,系统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 各子系统都有其 独立功能 ,同时又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一个子系统发生了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系统整体功能的需要。 系统、子系统均 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 根据上述特性,产生了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 自顶向下 ”和“ 自底向上 ”两种,其中“自顶向下”是分期

6、分批进行子系统的开发,“自底向上”则是先实现某些子系统的功能,再逐步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和功能。相对而言,在系统开发中“自顶向下”是主导原则,“自底向上”是辅助原则。 (四)系 统 的 环 境性原 则 管理信息系统 应对外界环境 的变化有 较强的适应能力 。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为了增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开发 易于实现、易扩展、易维护的信息系统 。 也就是说,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既要考虑到 企业相关 业务在一定时间内的相对稳定性 , 又要考虑 企业 未来经营和管理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使得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这就要求在系统开发时,不能完全模拟以往旧的模式和处理

7、方式, 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开发 。 (五)工作成果文档化、 图 表 规 范化 软件 =程序 +文档。 开发过程中,要及时按照一定规范生成各种文档,做到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文档重要作用: ( 1)人的 记忆力是有限的 ,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便于查阅和核对。 ( 2) 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 ,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言, 以文档的形式 进行有效地 交流和沟通 。 ( 3)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 后一阶段的工作 是 建立在 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 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 。文档的形式以图表为主,其表达效果在很

8、多情况下比文字叙述简洁、形象,但是所用的图表应当规范化、标准化。 ( 4) 文档在项目建设中对各方有约束作用 ,当文档 得到各方的认可和确认后 ,进入基线配置中,这时文档就 具有了对各方的约束力 ,确保各项工作有规范有质量的进行。 ( 5) 提供后期维护和再建设 工作的可 参考资料 ,这使维护和后继开发人员能迅速地熟悉系统,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 种开 发 方法 简 介 12 化方法 生命周期法( )又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以“用户至上”为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进行分析和设计。 同时也是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程序员以及最终用户以“用户至上”为原

9、则,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个过程,是组织、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种基本框架。 生命周期法的 过 程 具体各阶段完成的任务如下所示: 1) 系统规划阶段 ,该阶段的涉及的范围是整个业务系统,目的是从业务的整体角度出发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级。 2) 系统分析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其范围是列入开发计划的单个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目的是分析业务上存在的问题,明确业务需求。 3) 系统设计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是设计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构造软件的总体结构;详细设计包括人机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

10、程序设计。 4) 系统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是组装信息系统技术部件,并最终使信息系统投人运行。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编程、测试、用户培训、新旧系统之间的切换等。 5) 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保证其正常地运作。 生命周期法的 优 点 1) 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 ,即前一个阶段的完成是后一个阶段工作的前提和依据,而后一阶段的完成往往又使前一阶段的成果在实现过程中提高了一个层次。 2) 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 。从时间的进程来看,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逐步实现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工作,都体现出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技术特点。 3) 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

11、开 ,即首先进行系统分析,得到系统的逻辑模型;然后进行系统设计,得到系统的物理模型,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4) 质量保证措施完备 ,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对于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不允许将错误转入下一工作阶段,也就是对本阶段工作成果进行评定,使错误较难传递到下一阶段。 错误纠正得越早,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少 。 错误 的 “ 堆 栈 ”现 象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模块测试系统测试系统运行维护潜入错误 发现错误生命周期法的缺点 1)该方法是一种预先定义需求的方法,必须能够在早期就冻结用户的需求, 只适应于可在早期就能完全确定用户需求的项目 ;

12、 2)然而在实际中要做到这一点是不现实的, 用户往往很难准确地陈述其需求。 3) 未能 很好地 解决系统分析到系统设计之间的过渡 ,即如何让物理模型如实反映出逻辑模型的要求,通俗地说,就是如何实现从纸上谈兵到真枪实弹地作战的转变过程。 4)该方法的 文档编写工作量极大 ,随着开发工作的进行,这些文档需要及时更新。 根据 生命周期法 的特点可知,该方法 适用于一些组织相对稳定 、 业务处理过程规范 、 需求明确 且 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的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 型法 基本思想是试图 改进生命周期法的缺 点, 凭借 着系统开发人员 对用户要求的理解 , 在短时间内 先定义 用户的基本需求

13、,通过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 开发出 一个功能 并不十分完善的 、实验性的、 简易的信息系统 原型。 然后针对这个原型, 与用户一起反复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发展 ,直至得到令用户满意的系统 。 原型法的开 发过 程 1)可行性研究阶段 ,对系统开发的意义、费用、时间做出初步的计算,确定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阶段 ,向用户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的基本需求,即系统应具有的基本功能,人机界面的基本形式等。 3)建造系统初始原型阶段 ,在对系统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系统开发人员应争取尽快地完成一个具有这些基本功能的系统。 4)用户和开发人员评审阶段 ,用户和开发人员一起对刚完

14、成的或经过若干次修改后的系统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 5)修改系统原型阶段 ,开发人员要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始系统功能进行修改、扩充和完善。 6)开发人员在对原始系统进行修改后,又与用户一起就完成的系统进行评审 ,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要进行下一轮循环,如此反复地进行修改、评审,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7)完成功能阶段 ,如果经用户评审,系统符合要求,则可根据原始系统的开发目的,或者作为最终的信息系统投入正常运行,或者是把该系统作为初步设计的基础。 原型法的 优 点与缺点 原型法的优点 对系统需求的认识取得突破,确保用户的要求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 改进了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方式; 使开发的系统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提高了用户的满意程度; 降低了系统开发风险;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发费用。 原型方法是一种简单的模拟方法,它“抛弃”了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某些繁琐细节,继承了其合理的内核,是对结构化方法的发展和补充。 原型法的缺点 开发工具要求高; 解决复杂系统和大型系统很困难,即不太适合大型的系统; ; 对用户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对于存在大量运算的、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方法很难构造出模型来供人评价; 对于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