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血液组成及功能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67219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9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血液组成及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04.血液组成及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04.血液组成及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04.血液组成及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04.血液组成及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血液组成及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血液组成及功能(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第四章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的机制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的机制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第一节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的容积百分比。男性:男性:4050%4050%女性:女性:3748%3748%55%55%45%45%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液是由血

2、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2 2、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成分特性/功能水水90%90%血血浆浆浆浆蛋白蛋白6%6% 白蛋白54%维持血液与组织间 隙液渗透压球蛋白38%脂类与金属离子的载体、抗体纤维 蛋白原7%凝血因子其他1%酶、激素、凝固因子电电电电解解质质质质:钠、钾、钙、镁等阳离子,氯、碳 酸氢根、硫酸根、磷酸氢根等阴离子 气体气体:氧、二氧化碳、氮营营营营养物养物质质质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代代谢谢谢谢物物:尿素、肌酸酐、尿酸、胆红素激素激

3、素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3 3、血量、血量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量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 78%8%,每公,每公斤体重有斤体重有707080ml80ml血液。)血液。)循环血量循环血量:血量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血量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循环血量动,称循环血量储存血量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慢的血液称储存血量。、流动很慢的血液称储存血量。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 1、血

4、液的比重、血液的比重2 2、血液的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3 3、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溶解的晶体物质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溶解的晶体物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4 4、血浆酸碱度:稳定、血浆酸碱度:稳定,pH7.357.45,pH7.357.45二、血液的理化性质二、血液的理化性质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3 3、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二、血液的理化性质二、血液的理化性质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3 3、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二、血液的理化性

5、质二、血液的理化性质血浆渗透压的作用血浆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血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换和分布,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促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布,促使组织液中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1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6、一、红细胞一、红细胞形态特点形态特点双凹碟形,无核、高尔基体双凹碟形,无核、高尔基体、线粒体、线粒体数量数量成年男性:成年男性:500500万万/mm3/mm3成年女性:成年女性:420420万万/mm3/mm3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2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一、红细胞一、红细胞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选择通透性选择通透性3 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占细胞重量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占细胞重量32%32%)男性血红蛋白含量:男性血红蛋白含量:120160g/L120160

7、g/L女性血红蛋白含量:女性血红蛋白含量:110150g/L110150g/L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1 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二、白细胞二、白细胞名称名称直径直径 (um)(um)百分比百分比 %形形态态态态特点特点中性粒中性粒 细细细细胞胞1012101250705070细细细细胞核胞核为为为为杆状或分叶状,杆状或分叶状,细细细细胞胞质颗质颗质颗质颗 粒微粒微细细细细,染成紫,染成紫红红红红色色 嗜酸性嗜酸性 粒粒细细细细胞胞101510150.550.55细细细细胞核分胞核分为为为为两叶,多呈八字形,两叶,多呈八字形,颗颗颗颗粒粒

8、粗大,染成粗大,染成红红红红色色 嗜碱性嗜碱性 粒粒细细细细胞胞8108100101细细细细胞核不胞核不规则规则规则规则 ,有些分,有些分为为为为2323叶,叶,颗颗颗颗 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深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深蓝蓝蓝蓝色色 淋巴淋巴 细细细细胞胞71271220402040核核较较较较大,呈大,呈圆圆圆圆形或形或椭圆椭圆椭圆椭圆 形,染成深形,染成深 蓝蓝蓝蓝色,色,细细细细胞胞质质质质少,染成天少,染成天蓝蓝蓝蓝色色 单单单单核核 细细细细胞胞142014203838核呈核呈肾肾肾肾形或形或马马马马蹄形,蹄形,细细细细胞胞质质质质比淋巴比淋巴 细细细细胞的稍多,染成灰胞的稍

9、多,染成灰蓝蓝蓝蓝色色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二、白细胞二、白细胞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2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二、白细胞二、白细胞白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除淋巴细胞外的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除淋巴细胞外的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间隙从血管出伪足作变形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间隙从血管 内渗出,这一过程称内渗出,这一过程称趋化性趋化性:白细胞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白细胞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3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0、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二、白细胞二、白细胞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1 1道防线。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含大量嗜酸性颗粒,已证明此类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密切:含大量嗜酸性颗粒,已证明此类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关系。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有肝素及组织胺和过敏反应物质等,故有:嗜碱性颗粒中有肝素及组织胺和过敏反应物质等,故有肝素与组织胺的作用。(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肝素与组织胺的作用。(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单核细胞

11、单核细胞:功能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有变形与吞噬能力。离开血管到:功能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有变形与吞噬能力。离开血管到组织间隙发育成巨噬细胞,起重要免疫作用。组织间隙发育成巨噬细胞,起重要免疫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及体液兔疫作用(:参与细胞及体液兔疫作用( 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1 1、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血小板的数量与形态三、血小板三、血小板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故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12、。血小板体积甚小 ,直径,直径2 24m4m,呈双凸扁盘状;正常数值为,呈双凸扁盘状;正常数值为10010030010300109 9L L。2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指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粘附:指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聚集:聚集:分泌或释放分泌或释放: : 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部吸附: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部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三、血小板三、血小板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可沉着于血管壁/

13、填补内皮细胞空隙。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三、血小板三、血小板各种血细胞各种血细胞 1.2.3.1.2.3.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4.5.6.4.5.6.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7.8.9.10.11.7.8.9.10.11.中性粒中性粒细胞细胞 12.13.14.12.13.14.嗜酸性粒嗜酸性粒细胞细胞 15.1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16.16.红细胞红细胞 17.17.血小板血小板.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造血过程:指的是种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一) 造血过程及调节1、造血过程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定向祖细胞(commit

14、ted progenitor)前体细胞(precursors)分原始、幼稚(又分早、中、晚三期)及成熟三阶段。2、调节:造血微环境。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二)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合成原料调节因素寿命(天 ) 红细胞蛋白质、铁、叶酸 、VB12爆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 生成素、激素120白细胞中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单核细胞3个月淋巴细胞难确认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

15、、巨核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刺激因子), 血小板本身(抑制因子)714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定向祖细胞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第三节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自 行停止的现象称生理性止血出血时间:用针刺破耳垂或指尖,测定出血延续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生理止血过程:生理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使血栓进一步巩固。三个时相三个时相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

16、程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一、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损伤血管损伤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管内皮下组织血管内皮下组织凝血系统激活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止血栓血小板止血栓 (初步止血)(初步止血)血凝块形成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有效止血)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二、血液凝固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的过程(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因子凝血因子的激活:多数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的凝血因子的激活:多数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