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637250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第八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1考纲要求 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4.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产物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5.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6.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7.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状元笔记1归纳微生物分离与计数中的 5 个“两”(1)两种无菌技术消毒与灭菌。(2)两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3)两类纯化菌种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4)两种对照组培养基制备是否合格;培养基是否起到“筛选”作用。(5)微生物两类计数方法活菌计数法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传统发酵技术中

2、“氧”的控制(1)严格需氧用醋酸菌生产醋酸(毛霉制作腐乳也需氧)。(2)严格厌氧用乳酸菌制作泡菜。2018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2(3)前期需氧,后期厌氧用酵母菌生产酒精。3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 3 大方法(1)蒸馏法:适于提取挥发性强的芳香油。(2)压榨法:可以解决原料易焦糊问题。(3)萃取法:提取易溶于有机溶剂的芳香油。状元反思1微生物培养和计数方法的易失分点:(1)稀释涂布平板法:可分离也能计数(结果偏小)。(2)平板划线法:只能纯化菌种,不能计数。(3)显微计数法:不能区分菌体死活(结果偏大)。2乙醇、丙酮不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萃取胡萝卜素有机溶剂必备如下特点:

3、具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故宜选石油醚(其沸点较高)作提取剂,而丙酮、乙醇为水溶性溶剂,不宜作萃取剂。考点一 微生物的培养、分离与计数1(2014课标全国,39)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然后,将 1 mL 水样稀释 100 倍,在 3 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 0.1 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 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 39、38 和 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

4、中的活菌数为_。(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2018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3_。(3)示意图 A 和 B 中,_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_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的利用率。解析 (1)稀释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培养基平

5、板灭菌是否合格;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93837)/338,再除以 0.1 乘以 100,得到 1 毫升中的菌数,再乘以 1000 就是 1 升中的菌数,故为 3.8107。(2)用平板划线法应先将接种环灼烧灭菌再划线。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达到稀释的目的,使得最后能够得到单个菌落。(3)根据图示可知,B 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培养得到的菌落;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后菌落集中分布在划线上或划线附近。(4)振荡的作用相当于搅拌,可使培养基中各营养分配的均匀和溶氧量大,既能提供充足的氧气又能充分利用营养物质。答案 (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8107(2)

6、灼烧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3)B (4)溶解氧 营养物质2(2017全国课标卷,37) 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 CO2和 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回答下列问题:(1)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有些细菌则不能,原因是前者能产生_。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 CO2作为碳源,原因是2018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4_,但可用葡萄糖作为碳源,进入细菌体内的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_(答出两点即可)。(2)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_(填“尿素”“NH4NO3”或“尿素NH4NO3”)作为氮源,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是_。(3)用来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

7、基含有 KH2PO4和 Na2HPO4,其作用有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1)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是一种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 CO2作为碳源。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可以以葡萄糖作为碳源,进入细菌体内的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一方面可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其代谢中间产物可为多种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2)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而其他两组都含有含氮物质 NH4NO3,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利用 NH4NO3不能起到筛选作用。(3)用来筛选分解

8、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 KH2PO4和 Na2HPO4,其作用:KH2PO4和 Na2HPO4构成缓冲液,可维持培养基的 pH 相对稳定;KH2PO4和Na2HPO4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无机盐。答案 (1)脲酶 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生物,不能利用 CO2来合成有机物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2) 尿素 其他两组都含有 NH4NO3,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和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利用NH4NO3,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3)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盐离子,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 pH 稳定3(2016全国课标卷,39)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2018 版高考生

9、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5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制作无菌平板;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将各组平板置于 37 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回答下列问题:(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若要完成步骤,该培养基中的成分 X 通常是_。(2)步骤中,实验组的操作是_。(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 36 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 6 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_现象。若将

10、 30(即 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填“正确”或“不正确”)。解析 (1)牛肉膏和蛋白胨都含有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可以作为氮源;平板为固体培养基,故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2)实验探究的是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其中变量为不同高度,故需在不同高度下放置开盖平板。同时,为了保证单一变量,需要保证开盖放置时间一致。为了保证实验可靠性,需要设置多个平行组。(3)在完全正确的操作情况下,空白对照组中不应出现菌落。若出现菌落,表明操作过程中存在杂菌污染,属于实验失误,所有实验数据均不应采用。答案 (1)牛肉膏、蛋白胨 琼脂 (2)将各实验组平板分别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

11、的位置上,开盖暴露一段时间 (3)污染 不正确4(2015课标卷,39)已知微生物 A 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 B 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 A 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_染色。微生物 A 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_(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2018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6中提取。(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 B 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_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 B 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_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

12、_法进行计数。(4)为了确定微生物 B 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 35 、40 、45 温度下降解 10 g 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 4 mg、1 mg、6 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_ 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_ 设计后续实验。解析 (1)生物组织中的油脂能被苏丹(或苏丹)染成橘黄色(或红色)。(2)为了筛选出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 B 的单菌落,我们应选用只能让该菌落生长的选择培养基,因此培养基只能选用油脂作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3)血细胞计数板可用于直接计数培养液中的菌体数,但是不分死活,因此要计数活菌数量要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来计数。(

13、4)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在三个温度中,45 需酶量最高,说明酶活性最低;在三个温度实验中 40 所需酶量最少,低于35 和 45 所用酶量,说明酶的最适温度介于 35 和 45 之间,因此应围绕 40 开展后续系列实验探究酶需要的最适温度。答案 (1)苏丹(或苏丹) 萃取法 (2)油脂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45 405(2014全国课标,39)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 3 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_分解成_。(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 可与纤维素形成_色复合物。用含有 CR 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