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637206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专题限时集训专题限时集训(十二十二)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限时:40 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 147 页)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 值逐渐增大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J”型增长曲线无 K 值,A 错误。2(2017乌鲁木齐市高三三模)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 图,

2、图中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某一年种群数量 一年前的种群数量是( )A2008 年2010 年, 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 年2015 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C 2008 年2010 年, 保持不变,但是 1,种群数量增加,A 错误;2010 年2015 年, 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 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 错误;题图只是体现了 值,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 正确;题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 错误。2018 版高

3、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23科研人员对某封闭小岛连续两年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B第二年 9 至 11 月份社鼠种群密度处于恢复状态下C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D若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B 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A 错误;据图示可知,第二年 9 至 11月份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故有利于社鼠种群密度恢复,B 正确;由于是封闭小岛,无迁入和迁出,故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

4、生率和死亡率,C 错误;丰富度是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上进行,D 错误。4(2017青岛市高三一模)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 K 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 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即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5(2017淄博市高三一模)某研究小组在一定浓度的葡萄

5、糖溶液中接种酵母菌,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培养,并测定容器中氧气含量、酒精含量和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2018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A酵母菌在 ab 段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用血球计数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估算法C酒精浓度是导致 de 段酵母菌数量下降的唯一因素D相同条件下的重复试验,酵母菌种群的 K 值基本不变C 在 ab 段时酒精产生量增加,氧气量减少,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 正确;用血球计数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估算法,只能得出大概数量,B 正确;酒精浓度是导致 de 段酵母菌数量下降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影响因素还有营养物质

6、、pH 值等,C 错误;相同条件下的重复试验,由于条件相同,所以酵母菌种群的 K 值基本不变,D 正确。6某人工鱼塘(静水)一次性放养适量的鲢鱼苗(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动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由于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会呈“S”型增长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不仅仅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D若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则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B 该鱼塘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 正确;人工鱼塘

7、内水不流动,鲢鱼不能繁殖,故而该池塘内鲢鱼的密度不会自然增长,B 错误;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饲料的能量,C 正确;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主要生活在池塘不同水层,故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 正确。7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 6 个不同区域 6 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2018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4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 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D 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 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

8、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 正确;区域中,a 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 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 错误。8(2017新课标压轴卷)某区域中有 a、b、c、d 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 A(以“”表示)逐渐变为 B(以“”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d 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 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 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 B 环境A 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 A 逐渐变为 B,a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 a 种群比较适应 A 环境,而 d

9、 种群比较适应 B 环境,但 a 和 d 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2018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59(2017贵阳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A 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A 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 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 正确

10、;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 正确。101980 年 5 月 18 日美国西南的 St Helens 火山灾难性爆发。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以检测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爆发杀死了森林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 1980 年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1980 年到 1982 年期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 1982 年以后才出现C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物种的环境容纳量(K 值)大约为 20D此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D 虽然原

11、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 错误;种间竞争关系一直都存在,只是在 1982 年以后更加剧烈,B 错误;环境容纳量(K 值)是2018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6针对某一种群数量而言的,不是物种的数量,C 错误;火山灰内有营养,是早期植物获取能量的来源,D 正确。11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 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1之间的关系,直线 p 表示 Nt1Nt,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 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易灭绝,其数量变化曲线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

12、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 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D 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 p 表示 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 A、B、C 三点分别表示 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B 点,A 项正确;甲曲线 Nt小于a 时,Nt1N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 项正确;乙曲线 Nt小于 a 时,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

13、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 项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 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 项错误。12(2017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二模)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92624052】A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恢复力稳定性升高B存在过植被的地方,不能发生初生演替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D草地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C 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 错误;存在过植被的地方,2018 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7若外界因素及自然的因素等使

14、植被的繁殖体等不复存在,也会发生初生演替,B 错误;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因此草地阶段也可找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D 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德州市高三二模)由于人为过度干扰,导致朱鹮仅剩下一个分布于狭窄山沟中的 7 只野生种群,为保护朱鹮及其生存环境,国家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下表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洋县境内野生朱鹮 2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回答下列问题:时间(年)3691215182124增长速率(个/年)12214082132984351(1)为保护朱鹮,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可采取饲养和野化、放飞等_保护措施。早期调查朱鹮的种群数量时,研究人员没有采取标志

15、重捕法而是进行逐个计数,原因是_。(2)保护区内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型。第 24 年时的种群数量_(填“是”或“不是”)该保护区朱鹮种群的 K 值,理由是_。(3)保护朱鹮时,对其天敌通常采取驱赶或防御措施,而不进行捕杀,因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_。【解析】 (1)为保护朱鹮,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外,还可采取饲养和野化、放飞等易地保护措施。早期调查朱鹮的种群数量时,研究人员没有采取标志重捕法而是进行逐个计数,原因是早期朱鹮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也较小。(2)根据表格分析,115 年左右,种群增长速率增加;15 年之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少,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使得种群数量呈现 S 型。第 24 年时的种群数量仍在增长,不是朱鹮种群的 K 值,大概第 30 年种群数量达到 K 值。(3)保护朱鹮时,对其天敌通常采取驱赶或防御措施,而不进行捕杀,因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 (1)易地 早期朱鹮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也较小 (2)“S” 不是 第 24 年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3)增加物种多样性14图甲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 的海拔高度内,高山 A、森林 B、海洋 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