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637126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初步导入我们小学时学过陆游的示儿 ,现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2、。最终这位 85 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 2、激情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2二、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

3、,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诗文” ,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 ,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 ,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 9300 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

4、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 1169 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 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

5、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 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 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 ,素有“海门天柱” 、 “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 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 “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 。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

6、楼” “弥陀阁” “天妃殿” “半边塔” “界潮祠” “梳妆亭” “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 3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 孤山” ,又名“小姑山” 。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 , 亦名“彭郎矶” 。 2、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

7、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答: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答: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答: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答: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答: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

8、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答: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4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答: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答:由远及近

9、。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答: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答: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第三课时【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板书内容】主要内容: 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 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

10、峭拔秀丽” ,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5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 “二山东西相望

11、” ,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

12、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 “徙倚久之而归” 。 “徙倚久之” ,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 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 “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

13、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 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 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

14、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译文】八月一日, (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

15、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 (我)走过山下, (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 (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

16、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7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 (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 (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 (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都隐没了。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