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常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32352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14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理论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书法理论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书法理论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书法理论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书法理论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理论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理论常识(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理论绪论汉字的产生:汉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后经历了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时, 就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 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说到了 “结绳记事” :“事大 , 大结其绳 ; 事小,小结其绳。 ”在语言产生之前, 人们对一些事情的简单表述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结绳记事就是其中的一种。易经中有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说的“圣人”大概是指说文解字中提到的皇帝的史官仓颉,传说文字是由他创造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 , 壹也。为稼者从矣 , 而后稷独传者 , 壹也。” 这说明造

2、字与种应稼样, 绝不是一人的功绩。汉字的构字规律“六书” : 一曰指事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 : 象形者 , 画成其物 , 随体诘诎 , 日、月是也 ; 三曰形声 : 形声者 , 以事为名 , 取譬相成 , 江、河是也 ; 四曰会意:会意者, 比类合谊 , 以见指 撝, 武、信是也 ; 五曰转注 : 转注者 , 建类一首 , 同意相受 , 考、老是也 ; 六曰假借:假借者, 本无其字 , 依声托事 , 令、长是也。书法: 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意象情感的艺术,它不仅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抽象艺术,还是表现艺术。其载体为汉字 ; 其表现内容是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

3、味; 其表现形式是书写。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1、古文字阶段:殷商至秦;2、隶书时代 : 两汉 ; ( 此阶段隶书成熟, 章草得到应用 ,在后期又孕育出楷书、行书和今草) 3、楷、行、今草的成长、成熟阶段及书法艺术基本规律的奠定阶段(汉末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以上三阶段可以称作是书法的古典时期。4、书法艺术形式与内涵的扩充阶段: 宋、元及明代前、中期 ; 5、古代书法艺术的变革和总结阶段: 明末至清代。第一章殷商、秦先秦: 包括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历史阶段。 ( 约自公元前 16 世纪至公元前221 年) 甲骨文 : 指商周时期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其中以商代最具代

4、表性,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出土于殷墟 (河南安阳小屯村)的甲骨片总数已达15 万片左右 , 不相重复的汉字约有45OO字, 已经具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汉字“六书”构字规律。点画尖锐、直多曲少; 字形以纵长取势 , 强调对称;章法横无列,纵有行,错落有致,整体看来古朴简捷、耸健峭拔。公元 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 ), 山东籍学者王懿荣首次从文字学角度对甲骨文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究。金文:青铜古称“金”,因而所谓的金文就是指青铜器上铭文。有铭物主要有两大类: 食器和乐器 , 食器以鼎为大 ,乐器以钟为大 , 故又称“钟鼎文” 。这种器物又称 “彝器” ,铭

5、文凹下去的称“款”, 凸出来的称“识”,故金文又称“彝器款识”。金文的应用场合、成字条件和甲骨文有很大的差异 : 金文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文字, 而甲骨文是王室的日常应用文字; 甲骨文主要是契刻的, 而金文主要是浇铸的。与甲骨文相比 , 金文有自己的特点: 字形更为简单、异体减少、文字较为一致;笔画较粗,不带棱角。金文四大国宝 :大盂鼎 、 毛公鼎 、 虢季子白盘 、散氏盘。大盂鼎 : 文字体势严谨 , 布局质朴平实, 笔画时而有团状的肥笔,整体端庄凝重, 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毛公鼎 : 铭文共 497 字, 为西周青铜器铭文最长者。结体匀称准确 , 线条遒劲稳健, 为金文发展

6、到成熟阶段的代表。虢季子白盘: 线条清劲流畅 , 字距较大 , 形成清丽秀逸的风貌。散氏盘 : 线条浑厚苍茫 , 结体横不平 , 竖不直 , 左右相倚 ,上下相形 , 妙趣横生。石鼓文:唐初发现于陕西凤翔三畤原, 刻制年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我国自唐代以来发现的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十石 , 每石约一米高 , 其形如鼓 , 故通常称为 “石鼓” , 文为四言诗, 内容为歌颂秦国政事之明、争战之功、 将士之猛、田园之美、游猎之盛等, 故又称“猎碣”。其字犹存大篆特征,但笔画趋于均匀,体势趋于方整 , 已有小篆风度 , 是介于古文(远古文字)与秦篆之间的

7、籀文体, 体态浑穆 , 画如屈铁。秦代书体 : 大篆、小篆、刻符、史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小篆 :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由丞相李斯整理、 国家统一使用的种书体, 它是我国文字史上第一种规范书体。“三仓”: 指李斯作的仓颉篇、赵高作的爰历篇和胡毋敬作的博学篇,都用小篆写成。“李斯” : (? 208 年)字通古, 楚国上蔡人 (今河南上蔡县)人, 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传世的书法家, 秦始皇玉玺上面的 “受命于天 , 既寿永昌” 八个篆字就是由他所写。 因为他提出统一文字并负责推广小篆的事务,故秦时重要小篆作品通常归于他的名下, 小篆也被称作“斯篆”。小篆特点 :

8、字形更为简化 , 笔画等粗 , 转折处化方为圆,富有弹性 , 故又称“玉箸篆” ; 字称长方形 , 横画水平 , 竖画垂直 , 布白均匀工稳 , 左右对称 , 上紧下松 , 比例极为协调;横纵排布秩序井然, 看似刻板 , 实则动中有静 , 生机盎然。秦代刻石: 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和东观刻石。其中唯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二石存世至今 , 前者残存一面 ,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后者残存十字 , 在山东泰安岱庙。其余刻石只有摹本, 其中峄山刻石内容以颂扬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为主, 是秦代最主要的一块纪功刻石。简帛书墨迹 : 包括四川青川县郝家坪出土的木牍,

9、 天水放马滩、 湖北云梦睡虎地、湖南龙山里邪出土的秦简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等, 向人们展示了秦古隶的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隶变: 简单的说 , 就是解散篆体、萌生隶草等今体文字。一般把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称作今体字, 与古文字相区别。由于解散篆体后最先成为正体的是隶书, 因而往往把这一时期的字体变更称作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从此 , 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第二章两 汉隶书发展成熟并在东汉时期达到高峰,章草成熟,出现了今草。汉隶 : 即汉代隶书 , 一般字体扁平,波磔明显, 是隶书的典范形态。隶书虽然产生于秦代, 但其成熟及发展的高峰都是在汉代 , 而汉以后

10、,又出现并广泛使用了新的文字形态楷书 , 所以“汉隶”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统指有典型隶书特点的书法作品。瓦当文 : 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 内容为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祈颂吉祥的语句, 虽然简短 , 但形制特异 , 篆法也独具异彩。 善于随形布字 , 省改字形 , 充分发挥篆书笔画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 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刻石 : 群臣上醻刻石 : 汉文帝时期作品, 西汉最早石刻,篆书 , 但含有隶书意味, 于圆劲中见奇放, 有高古之气。鲁孝王五凤二年刻石: 汉宣帝时最著名刻石, 结构与简牍相近 , 已是隶体 , 但多数笔画无波磔, 可能是镌刻时所造成 , 显得古朴

11、灵动 , 后人评价多认为它“体兼篆隶”。熹平石经 : 熹平四年 ( 公元 175 年) 东汉灵帝时立蔡邕、堂谿典等人书 , 立于太学门外 , 共 46 石, 刊刻的主要目的是正订儒家经典 书、 诗、 仪礼 、 公羊传 、论语等。熹平石经的出现是汉代古今经学论争的结果 , 它使经学有了统一的定本, 同时对隶书也起到了规范和示范作用 , 标志着隶书法度化的终结。摩崖 : 指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开通褒斜道刻石: 东汉永平六年 ( 公元 163 年) 刻,摩崖书 , 结字长短宽窄, 大小参差 , 用笔多有篆意, 简古严正, 苍劲奇逸 , 气势开张。摩崖三颂 : 石门颂 、 西狭颂 、 郙阁颂 。

12、石门颂 :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 富于变化。起笔逆锋, 含蓄蕴藉 ; 中间运行遒缓, 肃穆敦厚 ; 收笔复以回锋 , 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 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西狭颂 : 建宁四年 (公元 171 年)六月劾 , 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 用笔浑厚、方圆兼备、端庄雄伟。碑本刻“仇靖”二字 , 开创书家落款的先例。郙阁颂 : 与西狭颂为姊妹篇, 建宁五年 ( 公元172 年) 刻, 仇绋书 , 在陕西略阳县白崖, 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 , 多取横势 , 方折突出 , 古朴中含沉郁。康有为评之曰 :“体法茂密 , 汉末已渺 , 后世无知之者 , 惟平原章法结体, 独有遗意

13、。”碑:原为下棺椁所用, 上有“穿”, 后特指铭刻文字的竖石,其正面曰阳 , 背面曰“阴”, 顶部称“碑额” , 底座称“趺”,左右两面称“碑侧”。曹全碑 : 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 字迹清秀雅丽 , 笔画正行 , 以圆笔为主 , 结体扁平匀称, 舒展超逸 , 风致翩翩 , 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 在汉隶中独树一臶。礼器碑 :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 书风细劲雄健, 端严峻逸 , 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此碑字口完整, 碑侧之字锋芒如新, 飘逸多姿 , 纵横迭宕, 为书家所赞赏。史晨碑 : 碑文几及千字 , 笔意遒炼 , 古朴厚实 , 气象和穆。后人评曰 :

14、 “书法肃括宏深, 沉古遒厚 , 结构与意度皆备, 洵为庙堂之品 , 八分正宗也。”乙瑛碑: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雅,字亦刚健有风韵,尽管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用笔和结构更为方便,故人们普遍认为 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张迁碑 : 亦称张迁表颂 , 碑额书体极富特色,12字分两行而无列, 字体在篆隶之间, 又能有意曲屈 , 似汉印之缪篆 , 布局紧密 , 大小错落 , 浑然一体 , 实为额中之妙品。碑文词旨淳古 , 多用方笔 , 字形方整又极富变化, 于朴厚中见劲媚。衡方碑 : 东汉建宁元年 ( 公元168 年) 立, 朱登书 ,笔致浑穆古拙 , 结体方整严密

15、 , 似开颜真卿正书之渐, 现存山东泰安岱庙。鲜于璜碑 : 延熹八年 ( 公元 165 年) 刻, 结字宽扁平厚, 整齐划一 , 用笔瘦硬有力, 骨肉雄浑 , 多用方笔 , 不失俊秀, 与张迁碑相近。袁安碑、袁敞碑: 汉代小篆的代表作品, 用笔浑厚、体势宽博, 与秦小篆的严正婉转不同。祀三公山碑 : 体兼篆隶 , 单字撑满字格 , 布局错落自然, 是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其他碑刻 : 华山碑、尹宙碑、封龙山碑、莱子侯刻石等。墨迹 : 马王堆帛书 : 秦末汉初的墨书手迹,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 解决了西汉有无隶书墨迹的争论, 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 手资料。用笔沉着遒健, 给人含蓄圆厚之感,

16、 纵有行 , 横无列 , 自由活泼 , 独具特色 , 体现了文字隶变阶段的特征。汉简 : 有居延汉简、汪陵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等 , 其中甘谷汉简因为书风接近曹全碑而享有很高的声誉。汉代书法家 : 史游: 西汉元帝时人,任黄门令,擅章草,一般认为是章草的创始人。代表用为急就章。“崔杜” :指东汉的崔瑗和杜度,均善章草,同为张芝的老师。张芝: 字伯英 , 东汉草书家的代表, 开创今草体势, 有“草圣”之称。代表作: 冠军帖、秋凉平善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蔡邕 : (132-192年) 字伯喈 , 陈留圉 (今河南杞县南 ) 人,汉献帝时为左中朗将, 世称“蔡中郎”, 擅长篆隶 , 相传因见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而创造“飞白书”。代表作熹平石经。汉代书论:是我国书法理论的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