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连词介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629587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连词介词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汉语连词介词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古汉语连词介词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古汉语连词介词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古汉语连词介词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连词介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连词介词(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今连词的异同n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n从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连接词(词组)的连词 和连接句子的连词两大类,这和现代汉语是相同 的。n从音节形式来看,古代汉语的连词单音节形式 居多,这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古代汉语连词的分类教材446页列举的连词,从功能分,有三大类:n连接词、词组:与、及。n连接句子: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 、虽、若、如、苟。n既连接词、词组,也连接句子:而、且、以。不 過“以”連接句子的情況不太多見。连词“以”和“而” 的用法(一)“以”的基本语法作用 是连接两个谓述词、谓述性 词组或两个分句。表示两种 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从 语

2、言的逻辑关系来看,它所 连接的两项可以分为并列、 承接等关系。 (二)“以”连接状语和中心 语,表示修饰关系(动作行 为的情态、方式等)。 (三) “以”连接名词和 “上 、下、往、来”等词。 (一)“而”的基本语法作用是连 接两个谓述词、谓述性词组或两 个分句。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 为的联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来 看,它所连接的两项可以分为并 列、承接、递进、因果、转折等 关系。 (二)“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表示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 情态、方式、手段、时间、地点 。 (三)“而”连接名词和 “上、下、 往、来”等词。 (四)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从 语言的逻辑关系来看,表示转折 和条件关

3、系。 连词“以”和“ 而”的用法以:(一)1.表目的、结果。命 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2.表示原因。吾不徒 行以为之椁,以吾从 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也。3.表并列关系。主严 以明,将知以武。而:(一)1.表示目的、结果(条件、因果 )等关系。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仲尼赏 而鲁民易降北。2.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3.表示承接关系。轮扁斫轮于堂 下,释椎凿而上。4.表示转折关系。今由与求也相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 戈于邦内。连词“以”和“而”的用法“以”:(二)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我。 而:(二)子路率尔而对曰:方仲春而东迁。

4、以:(三)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有所思) 而:(三)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尽心下) 连词“以”和“而”的用法而:(四) 1.表示转折关系。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表示假设关系。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論語子路)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n(一)連詞“則”一般用來連接條件複句,有時“則 ”用在緊縮複句中,但這種緊縮複句也是條件複句的 緊縮,一般可譯爲“就”或“便”。n(二)“則”連接兩件事情,第二件事情的出現, 不是第一事情的施事者所能預期到的,或者是不能 按照第一件事情的邏輯推論出來。含有“原來已經”

5、的口氣,可譯爲“原來已經”、“卻、反而”等。n(三)“則”又用在意思相對待的并列分句里,以 表示一種對比,一般不需要翻譯。常用连词则:用法“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n尽管“则”是古代汉语条件复句最常用的连词,但并 不意味着所有的条件复句都必须用“则”。条件复句 的分句之间可以不用“则”连接,教材列举了“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两个 一般条件复句和“民无信不立”这个紧缩条件复句, 都没有用“则”。“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n第二,尽管条件复句有紧缩形式,但并 不意味着紧缩句都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教 材451页列举了两种紧缩句:n因果关系复句:肉腐出虫

6、,鱼枯生蠹。 (荀子劝学)n时间状语:食不语,寝不言。(论语 乡党)n注意:这种对比是由“则,则”式 的并列分句传达出来的。不是由“则”字传达出来的 ,“则”字语法意义并没有改变,仍由“則”連接的前 後兩部分之間的關係決定(假設、條件、承接、轉 折) 。 第一句:整个句子是条件复句,而“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是条件分句,“则”出现在条件复 句的条件分句中。 “入”和“无法家拂士”、“出”和“无敌国外患”之间, 从语法关系看,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从语义关 系看,是条件关系。 注釋:拂讀爲b,意思是輔佐。“则”第三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常用连词则n第二句:“则”所在部分承接上文,

7、对前面的部分加 以说明、解释或判断。这里的“则”可以翻译为“原是” 。(1)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 車,以待乏也。 (2)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 之山下。 (3)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然則、然而、雖然常用连词则:分析判斷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n介词所联系的双方,分别是介词所介引的名词和 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句子的焦点是谓词。 其常见格式为:(1)以名词(或词组)谓述词(2)谓述词以名词(或词组)n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两部分大 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方仲春而东迁。注意区分介

8、词、连词n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 石游褒禅山记)n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 墓志铭)n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 魏风相鼠)n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逍遙遊)n蜩與學鳩笑之曰。“以”的詞性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詞性: (1)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論語憲問) (2)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戰國策趙策四 ) (3)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孟子梁惠王上)“以”的用法之一(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以”的宾语所 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n注意:这种用法的“以”与其后的

9、宾语构成介宾短语 修饰动词时,可放于动词前,也可放于动词后。n“以”后的宾语进一步抽象,可以是某种资格、身份 或地位。如: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 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以”的用法之二n(2)引进原因。“以”字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例见 课本。n注意:第三个例子“母”、“妻”不是真正的宾语,宾语应 该是“母亲的食物,妻子的食物”。第四个例子中的“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 引进原因,“嚇我”理解为“朝我发怒”;也有的把“以 ”理解引进工具或凭借,“嚇我”理解为“吓唬我”。( 见课本文选395页)“以”的用法之三(3)引进时间,相当于“于”、“在”。如:初,田婴有子四

10、十馀人。其贱妾有子名文,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以”与宾语搭配的特殊情况之一 n宾语前置 语用效果:强调宾语。 课本455页的例子。 前置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如果 其賓語是代词“是”,“是”与“以”构成固定结构 “是以”。“以”与宾语搭配的特殊情况之二宾语省略n前提:承前省略。n课本455页的例子。n提问:“这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来拿 去,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拿”是什么词性?“以”是什么词性?“以”固定结构n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n有以:有什么可以拿来(例句见教材 456页)n何以为 君子质而已,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11、为东蒙主,且在邦 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於”“于”用法之一1n课本的第一种用法可以分成两类。 (1)表示处所和时间n表示处所的例子见课本。n表示时间的例子课本459页已举。 注意:这类介宾短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动词之后。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有沿用,如“写于 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於”引進時間補充用法:n引进动作施行或情况发生的时间: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 其国。是仁义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韩 非子五蠹)n引进动作施行或情况延续的时间:主之威盖震海内,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 辉传於千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於”“于”用法之一2“於”“

12、于”用法之二n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教材举例指出,可翻 译为“向”、“对”、“对于”、“在方面”。例 子见课本。n注意: *这类介宾短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动词后。 *这种用法的“于”,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有沿 用,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 民”。“於”“于”用法之三n引进比较的对象。n比較: (1)季氏富于周公。(論語先進) (2)陛下富于春秋。 注意:课本459页第三段: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 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在现代汉语里, 表示比较的介宾短语放在形容词的前面。“於”“于”用法之四n引进行为的主动者。n见第一册被动句的有关内容。“乎”的用法:与“於”相同的用法: (1)介

13、绍处所和时间:n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处所)n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 秋察今)(时间)(2)介绍動作涉及的对象: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师) (3)介绍比较对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介绍主动者(不常见):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乎”的用法:与“於”相同的用法:“乎”与“於”用法的比較(1)只用“於” ,不用“乎” : 被动句通常不用“乎”。 “对於”的意义不用“乎”。 (2)固定搭配:“恶乎”(意义是“於何”,上 古很少用“於何”)不能说“恶於”。与“於”相关的几个固定结构之一n“在於”、“至於” n见教材457页。n注意:古代汉

14、语的“於”字,比现代汉语的“在”、“ 到”等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古代漢語里的“在”、“ 至”是動詞,動詞和介詞是很自然的。現代漢語中,“在”、“到”是個動介兼類詞。比較:他在家。/他在書架上找參考書。而古代漢語中的“於 ”則只能作介詞。与“於”相关的几个固定结构之二n教材458页 “今有於此”、“有於此/ 於斯”。n课本用例分析。n“今”、“於此”、“於斯”字面上是说此时此地 ,实际上是表示一种假设。“之”的词性 郭锡良教材的根据:现代汉语结构助词郭锡良教材的根据:现代汉语结构助词“ “的的” ”主要主要 是附着在前面的词后面的,可以说是附着在前面的词后面的,可以说“ “我的我的” ”、“ “

15、红的红的” ” ,而,而“ “之之” ”没有这样的用法,所以不是结构助词。(没有这样的用法,所以不是结构助词。( 連詞)連詞) 王力王力(介詞)(介詞) 許嘉璐教材根據許嘉璐教材根據“ “之之” ”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性質是連接的前後兩部分的性質是 否相同,確定否相同,確定“ “之之” ”爲助詞。這與中學語法體系相同爲助詞。這與中學語法體系相同 。“之”的词性教材編後記對教材把“之”看作介詞有詳細的說明 。 (1)對於“介詞”的不同定義。n一般的定義:用在名詞、代詞等前邊,同它結合起 來,一同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對象、處所、時間 等的介詞。n馬氏文通、黎錦熙的定義。 (2)從古漢語中的助詞系統

16、來看,“之”是該系統中 唯一的助詞。“之”的用法之一:用在定語和中心語 之間n用例:見教材。n这种用法的“之”,一般可以翻译为“的”,但 是二者的用法不同。“的”可以和它前面的词或 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可以作句中的各种成 分,不限于定语。“之”只能和它前面的词或词 组一起作定语用,“之”的后面必须有中心语。n红的;写的;我的;人民的;群众拥护的;“之”的用法之二:用在主謂之間(一)用在複句的前一個分句的主謂之間,表示語 意未完,讓聽者或讀者等待下文。 (二)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假如 這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在上文已經出現,就用“其”代 替。(注意:“其”的用法)(1)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 軒之與敝輿也。(墨子公輸)(2)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之”的用法之三:用在賓語前置句中n其是之謂乎?(左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