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诊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7621205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问诊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第一章 问诊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一章 问诊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一章 问诊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一章 问诊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问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问诊(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 第一章 v v 问 诊1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上篇 v 诊 法 v1、诊法的概念:搜集病情的基本方法v2、诊法的内容:望、闻、问、切(神圣工巧) v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 v 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v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望以目察,闻以 v 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 v 能合色脉,可以完全。”2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3、具体运用: v 既有先后,又不固定。v 四诊互用

2、,相互启发。v 边诊边断,诊断交替,逐步深入,辨清 v 本质。3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第一章 问 诊1、问诊的概念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2、古代医家的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3、张景岳概括为“十问”-有“体用兼该之妙” 。4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4、清.喻嘉言寓意草拟订“与门人议病式” v (病案格式),问诊内容以近于现代 v 问诊。 v v5、清.叶天士:“昔孙真人未诊先问最不误事” v. -临症指南均

3、说 明问诊十分重要, v 且应列为四诊之首。5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与方法问诊的方法v 一、问诊的意义v 1、了解病史 v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v 治疗经过, v 既往史, v 生活史等 v 必须通过问诊才能得以了解。 v 6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2、了解自觉症状 v 疾病的早期客观体征不明显, v 只有通过问诊才能得以了解和抓住主 v 要线素 v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v 患者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问诊才能得 v 以了解。7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

4、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4 4、问诊的地位、问诊的地位 vv 张景岳张景岳景岳全书景岳全书:“诊病之要领 v 临证之首务。” v 清清. .赵晴初赵晴初存存斋医话讲稿续集存存斋医话讲稿续集vv 云:“脉居四诊之末,望闻 v 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 v 辨证之要”。8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二二 、 问诊的方法问诊的方法v 1.环境要安静适宜 v 2.态度要严肃和蔼 v 3.不用医学术语询问 v 4.避免资料片面失真 v 5.重视主诉的询问9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第二节第二节 问诊

5、的内容问诊的内容 v一、一般情况 v 姓名: v 性别: v 年龄: v 婚否: v 民族; v 职业; v 籍贯; v 单位; v 住址等.10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二、主诉 v 1、主诉的含义 v 是病人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 间。间。是疾病主要矛盾的表现。 v (“发热咳嗽3天,加重1天”) v 2、主诉的个数 v 一般只有1 12 2个个症状,它可以初步估计疾病 的范畴和类别、轻重缓急。 v 是分析调查病情的线素是分析调查病情的线素。11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

6、医诊断学v 3、抓主诉的方法 (举例说明) v v 可先抓脏腑、经络定位症 v 如有心悸、胸闷则为心病,有脘痛、呕吐则 为胃病等。其他兼症则有利于对主诉的部位、性 质、程度、时间等更加明确而不笼统。 v v 危及生命的症状应定为主诉 v 如出血、昏迷、严重的创伤等。12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 三、现病史(抓三点:发病、病变、诊治过程) v 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 v 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v 1.发病情况 v 发病的原因、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 v 如何处理等,以 “推求病因”。 v 2.病变过程 v 按病情

7、发生的先后顺序问其症状的性质、程度、 v 有何变化,以了解病情变化有无规律等。13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 3.3.诊治经过诊治经过 v 对初诊者,问其做过哪些检查,做过那些处理, v 效果反应如何,以为当前诊治提供参考。 v 4.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其内容较多,后有专论) v vv四、既往史四、既往史 vv 1 1既往健康状况既往健康状况很重要很重要 v 平素健康者,现病多实证;平素虚弱者,现病 v 多虚证;阴赃之人多阳虚,阳赃之人多阴虚。14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 2 2既往患病情况

8、既往患病情况 v 曾患何种传染病对现病有参考价值 vv五、个人生活史五、个人生活史 v 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 v 精神情志生活、工作环境 v 饮食起居嗜好、起居 v 婚姻生育结婚、配偶、女子月经周期 v 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先天情况、后天喂养15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六、家族史(两系三级) v 尤其是与遗传、传染相关的疾病等 v第三节 问现在症 v 1、意义:自觉症状、病史唯问可知。医学 v 源流论云:云:“病之爱恶苦乐, v 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医者望色 v 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真也” v (但,也需注意其夸大、隐讳、诈病也)

9、。16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2、内容和顺序:参考十问歌 v v 张景岳“十问歌”言简意赅,林之翰誉之 为有“体用兼赅之妙”。陈修圆医学实在 易栽“张心在改定”即现通行的“十问歌”。v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具当辨,九因 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彰神验”。17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 v 近又据卫生部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通知,又改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 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具 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庭当问遍,妇人经带并

10、胎产,小 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引自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11月)。 18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一、问寒热一、问寒热 1、几个概念vv (1 1)怕冷怕冷:是病人主观感觉,有恶寒、畏寒、 v 恶风、寒 战之别。 v 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 v 谓之恶风。 v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 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19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 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v寒战-自觉怕冷,全身战

11、栗,寒栗鼓颔。 v 正邪较争剧烈之象。vv(2 2)发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心)发热。20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 2 2、寒热产生的机理、寒热产生的机理 v 主要取决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 v 的盛衰两个方面:(1)寒为阴邪,热为阳邪。热邪致病多热 ;寒邪致病多寒。 (2)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21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3 3)参考:为何)参考:为何“一问寒热一问寒热”? v 内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v 张景岳

12、云:“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 v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v 说明诊病必先从寒热入手诊病必先从寒热入手,故景岳将问寒热 列为十问之首,对表里之辨,阴阳之辨,外感内 伤之辨均有深意。 v “十问歌”中前几问最为重要,其秩序也有 道理。一问寒热,就是先从整体上分清外感内伤从整体上分清外感内伤 22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 3 3、问寒热的要点、问寒热的要点 v v (1)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 v (2)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 v (3)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有无时间或部位特点 v (4)寒热与体温的关系,寒热消长或缓解的条件,及其

13、兼症状等。 23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 (一一) ) 恶寒发热恶寒发热 v 概念概念: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 v 主病主病:表证。 v 病因及病机病因及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卫阳失 v 宣,郁而发热;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 。分类分类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2.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3.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24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规律: v 古人云:(外感病初期外感病初期)“有一分恶寒 v 便有一分表证”。 v 伤寒指掌又有云:“但看舌苔带一分白 , v 病亦带一分表,必纯黄无白, v 方离表入里”。 v特例-肠痈、疮疡、瘟疫及邪毒内陷等虽有虽有 vv 恶寒非表证也恶寒非表证也。25Company Logo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vv( (二二) ) 但寒不热但寒不热 v 概念概念:指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 v 主病主病:多见于里寒证。 v 病因及病机病因及病机:多为感受寒邪致病,或为阳气 v 不足而阴寒内生。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