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47605584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5.19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 孟子归纳朗读孟子扩展翻译阅读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作者介绍(参见阅读提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 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 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 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 立说,有孟子一书传世。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 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画像山东邹城孟庙大堂孟庙亚圣殿孟庙棂星门孟子的故乡(山东邹城孟府)孟子墓孟子周游列国孟子晚年著书立说线装本孟子今本孟子著作孟

2、母断机孟母教子塑像复习: 富贵不能淫 平件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3、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是安乐也。预习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正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朗读正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wb 同“避”朗读正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 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n 盛食物的筐gng汤c用脚践踏xi朗读正音: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 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xing 同“向”

5、读懂课文 口头翻译根据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补充注释加红色的词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两个语气词连 用,重点在后 面一个译文: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 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 两样都 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 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 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 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 。根据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6、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生 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 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 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 亡更使我厌恶的,所 以我不愿意因为厌 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 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 以活命,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如 果让 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 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 出来呢?根据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 受;蹴尔

7、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所以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却 不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 却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 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 人厌 恶的东西。这种心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 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 去, 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 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践踏后再 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根据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补充注释加红色的词语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 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

8、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 其本心。恩惠,这里 是感激同“欤”,语 气词同“向” 从前译文:万钟的傣禄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 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 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 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 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 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 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所认识 的穷苦人感激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 停止的吗?这种 做法叫做丧失本性。”答问 深入理解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

9、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鱼和熊掌的选择、生与死的选择, 二者是什么关系? 比喻关系。 鱼和熊掌的选择比喻论证生与死 的选择。 后者是由前者设喻引出来的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浓缩成一个成 语,它是: 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 死者” 分别是什么? “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甚于死者”就是“不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反面论证。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 者。 这两句与前文是什么关系? 是前文论述基础上得

10、出的结论。请把第一自然段分为三层,并写 出各层大意。 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得出“生而有不用”“可以辟患而有 不为”结论。第二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法? 是举例论证法。“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 这两个例 子是什么关系? 是对比关系。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 比,再次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指前文的哪个词语? “本心” 指的是“义” 。归纳 复习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不为苟 得 患有所不辟 何不为也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苟且,随便忧虑 同“避”做,干不盛食物的筐盛汤的器具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

11、于我何加 焉 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 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轻侮地呼喝以脚践踏认为不值得古代量具有什么好处通“德” 感激同“向”,从 前停止这叫做下面各组加红的词意思相同吗?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1.不同2.不同 3.不同4.同填空: 本文选自 。 孟子是 时代 、 教育家。 本文所出的一个成语 。孟子战国思想家舍生取义归纳: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反面论证, 事实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扩展 迁移自由论坛“嗟来之食”吃不吃?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 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则相近或相反 ,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从 课文中再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说说 这样写的好处。 作用:句式整齐,论证严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