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04706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最新复习资料《社会学概论》00034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1 社会不平等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美国学者赫勒)2 卢梭的思想: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证了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但从社会分工这个前提条件出发,对社会不平等进行科学探讨的,是亚当. 斯密(“分工理论的最早阐发者”,国富

2、论最先创立“分工”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生活费为核心的生产关系。4 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概念。5 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范畴(1) 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2) 种姓、种族和等级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

3、活遗传特征的人群。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3) 性别和年龄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两性的突出的区别: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优于男性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则不如男性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在竟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在记忆和观察方面男性则较女性逊色。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1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本质,建立了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对于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

4、要标准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2)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张用经济(财富)、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三项标准划分阶层。(3) 帕累托社会分层理论:普通社会学总论社会是个异质系统;“精英”理论。2 当代社会分层理论: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解释了部分社会现实,存在片面性。进化论者试图提出折中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有必要鼓励难得的天才,同时社会也需要有相互竞争。第三节中国的社会分层1 社会分层的历史意义:70 多年前,毛泽东通过调查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特征以及彼此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5、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首要问题。今天我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也需要加强研究。2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1) 以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2) 身分制(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为标准的划分户籍制度特点: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单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干部、工人和农民。3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1) 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化契约:是根据一定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协议。(2)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农村阶层结

6、构的变动;城镇阶层结构的变动;军人阶层;社会边缘阶层第四节社会流动1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2 社会流动的意义: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化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

7、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 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1) 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自由流动:是指那不是由于体制的门类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2)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 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水平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3)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它可以通过比较个人一生中某几个时期的工作反映出来。代际流动:是指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的变化。(

8、4) 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5) 个人地位获得模式: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探讨了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4 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根本动力);城镇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5 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地区发展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个人因素。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1.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2.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3.偏差行为的类型(1) 按

9、照表现方式分为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如偷抢/ 强奸 / 杀人 / 自杀。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如打麻将。偏差心理: 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变现出来的偏差行为。(2) 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如交通违章, 考试作弊。违规行为: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不适应

10、行为, 不从众、不道德行为。4.偏差行为的功能负功能: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正功能: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有助于社会预警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 (隆布罗梭和谢尔顿):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根本缺陷: 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查理斯戈林发现。2.心理学解释(费洛伊德):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

11、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主要从个人层面出发解释偏差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个人产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特定的偏差行为的个体发生机制。3.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1) 失范理论:(涂尔干,默顿)认为是社会失范导致了个人的偏差行为。(2) 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为亚文化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3) 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

12、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第二节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2.社会控制的内容:包括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对社会价值的控制。3.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 规范性 / 多重性。4.社会控制的必要性: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制止社会生活中各

13、种失控现象方面。5.社会控制的类型(1)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宏观控制: 指社会利用政权、 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对稳定社会、 促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微观控制: 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2) 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制度化控制: 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非制度化控制: 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包括习俗控制,

14、道德控制 , 社会舆论控制。(3)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 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控制, 规章制度 ,习俗 ,道德控制。内在控制: 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4) 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积极性控制: 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消极性控制: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6.社会控制的方式:法律控制: 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有权威的一种,是统

15、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给予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道德控制: 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辨别善恶、 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习俗控制: 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宗教控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能够对其教徒产生很强的约束力。7.社会控制的度: 社会控制应避免社会过控和失控,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社会失控: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

16、提高。第十三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 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2.形成条件: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3.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个人困扰必须和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只关系到个人直接体验的有限的社会生活领域而社会问题所牵涉的事情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超出个人一己的生活领域困扰只涉及个人而社会问题涉及的是公众个人困扰具有个人的特点他只发生在个人与他人直接的关系区域里而社会问题具有公众的特点。4.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群体性。5.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社会病理学、社会解组理论、价值冲突理论、行为偏差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1 结构性社会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1) 腐败问题定义:是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地利用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