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市中产阶级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城市中产阶级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1 吴启焰,尹祖杏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E-mail:chiyanwu@ 摘摘 要:要: 中产阶级化是伴随城市更新出现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 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 流动与空间变迁过程, 与之伴随的是社区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社区特性的转变 本文在回顾中 西方中产阶级化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中产阶级化的基本特征, 强调中产阶级化具有周期性及 时空性,从古典经济学角度、城市文化以及全球化角度对中产阶级化的理论流派进行研究, 分析得出中产阶级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中产阶级化的界定、中产阶级化的形成机理、 过程、影响以及政府作用的研究,对中国中产阶级化研究未来进行展望,明确第二波的中国 中产阶级化只有可能发生在某些特大城市中, 在中国中产阶级化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好原住 居民的动迁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中产阶级化,回顾,展望 1. 前言前言 中产阶级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再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中心区更新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在牛津地理学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Geography)中解释为:“当富有家庭寻求近邻城市中心区而导致内成衰落区的重建、更新以及再居住过程, 这种择居过程通常是这些家庭权衡空间与接近中心区服务的结果。
中产阶级化常常得益于由地方政府城市更新计划而改善的内城区居住环境; 而地方政府则因为中产阶级化而得到税收增长率和总额增长的回报”原住户不得不在租赁期到期时、住宅产权转移或房东的烦扰中迁离; 因而, 通常中产阶级化也会产生居住形态由租赁居住向住宅自由化的转移[1] 从中产阶级化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社会空间过程是城市政府的主观经济行为的客观社会空间后果但是城市更新之后的中产阶级化则引发了复杂社会、空间变动:(1)城市中产阶级以富裕阶层取代低收入阶层由郊区或其他地区再次返回内城(城市中心区),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流动与空间变迁过程, 与之伴随的是社区物质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以及社区特性发生转变的选择性渗透现象 因此中产阶级化实际上意味着城市中心区从贫民阶层到中产阶层的相应物质条件与社会、文化环境更加优越的“高级化”趋势;(2)中产阶级化推动城市住宅私有化进程 城市内城区高昂的地租和房价驱使平民阶层只能通过共租分摊高昂的居住成本;(3)中产阶级化与旧城更新紧密相连,囤于西方分税制的原因,中产阶级化可以缓解西方城市政府普遍面临的因为城市产业、 人口“空心化”而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困境,因此,它也是城市政府内城再复兴计划的目标之一。
4)此外,我们认为在前述概念的语境中隐含全球化的喻意——孤立、 偶然的城市更新事件的命运前途未卜, 但是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变迁则使部分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化过程良性发展具有持续、周期性特征 对西方而言,中产阶级化因其分布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大,已日益成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人口学等学科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被城市政府所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中国城市的发展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 且中西方城市发展背景和历史经历不同、 城市发展机制不同, 但殊路同归——以不尽相同驱动力的内城区城市更新过程去实现类似后果的城市中产阶级化 1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和云南省科技厅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2005PY01-6)共同资助 - 2 - 本文在此从回顾东西方中产阶级化事实与研究的发展为切入点, 力图展示中西方中产阶级化过程的社会历史空间前提、 动力机制与外部特征, 并期盼开展系统的中国中产阶级化后续研究 2. 国内外中产阶级化研究回顾国内外中产阶级化研究回顾 2. 1 西方研究的回顾西方研究的回顾 中产阶级化的概念最早由格拉斯(class)[2]自英文中的“gentry”引申而来,意指中产阶级回迁内城社区、 逐渐侵入工人阶级居住的邻里地区; 并伴随着该地区的住宅获得整修及居住环境得以美化, 原先破败的中心城区得以复苏和发展, 社会特性因居民阶层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一种现象[3],毫无疑问这一过程及其社会空间结果并不总是积极的, 它常常伴随着原有有机社区瓦解和多样性的缺失,城市更新改造会对邻里的多样性和可变性造成破坏[4,5,6]。
B.J.贝里等人依据古典经济学观点,从住宅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中产阶级化的判断标准和预见中产阶级化的周期性特征[7,8]以萨朗·左金为代表的后现代城市文化流派则从中产阶级化过程的文化表达和意义上解释这一社会空间现象[9](Zukin,1987) Sassen[10]提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和中产阶级化内在联系的分析框架, 分析了全球化对中产阶级化的影响, 但认为这种影响始终与不断加剧的贫富隔离相关联;但也有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11],认为全球化并不会加剧城市住宅所有权市场的空间隔离, 相反还使这种隔离弱化 其他西方学者对城市中产阶级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产阶级化的概念界定、 理论诊释、 社会经济影响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12,13] 尽管学者们中产阶级化的界定标准、 动力机制和后果的分析中还存在差异, 但对中产阶级化的研究却日益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1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 中产阶级化同全球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紧密交织, 公司、国家主导的中产阶级化展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前景[15]从某种意义而言,中产阶级化可以看作是后工业城市社会空间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全球化影响城市空间的后果之一。
2. 2 中国中产阶级化研究的回顾中国中产阶级化研究的回顾 针对中国中产阶级化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仅在少数几篇论文中提及到中产阶级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更新改造的互动关系上,在革新的时代,一系列市场机制改革(制度改革、土地改革、住宅改革等)都会刺激城市发展[16,17]Michael Leaf从住房与旧城改造视角审视北京内城区旧城改造中政府的作用、 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18]朱喜钢等认为南京城市中产阶级化与西方城市中产阶级化在表现形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南京的城市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 提出为了避免在今后的郊区化过程中出现城市中心区的“空心化”,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吸引中产阶级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区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的明智之举[17]而薛德升、邱建华则肯定了中产阶级化在我国旧城更新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中国中产阶级化的某些特征、机制[19,20]戴晓晖诠释了中产阶级化的基本概念, 对国际上若干典型国家的城市中产阶级化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阐明了国内城市中产阶级化的研究背景、研究状况和研究意义[21]魏枢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产阶级化与上海城市景观》中,对中产阶级化(middle class)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定义,认为中产阶级化是是指一种被模糊地称为“小资”或者“中产阶级”情调的倾向,是一种在审美观、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具有相近模式的社会现象。
他分析了在城市景观领域广泛存在的中产阶级化的现象及其组成, 揭示了中产阶级化现象与城市景观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城市景观 - 3 - 设计的影响[22] 3. 中产阶级化的特征、理论依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中产阶级化的特征、理论依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3. 1 中产阶级化的特征中产阶级化的特征 3.1.1 周期性周期性 由于供求双方的影响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中产阶级化是一个周期性过程[23]对需求方而言,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住房需求高峰期,高比例的年轻人口、丁克家庭(双职工、无小孩) 、单身家庭和单身职业女性等非传统类型的小型家庭,相对于适合核心家庭生活的郊区独立式住宅过大且维护成本高的特点, 内城区面积较小且生活更方便的住房更符合他们的要求,这些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内城区住宅需求周期性达到高峰,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化的需求方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在供应方,城市发展在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的历程中,城市中心区新的 CBD 区域及其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增长也经历了由多到少再到多的波动过程,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化的供应方也具有相应的周期性 根据 Berry 的观点,中产阶级化最有可能在拥有建筑成本和数量较弱的新住宅行业的住宅市场中发生,而且这种较弱的新住宅行业面对的是迅速增长的建造成本,在住宅市场里,新住宅行业创造出最大的盈余,加速了空房从郊区——中心区的过渡,这样,最广泛的、持久的中产阶级化过程就发生了。
供求双方的波动性决定了中产阶级化的周期性特征, 在对中产阶级化过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 每一轮中产阶级化的结束同时也是新一轮中产阶级化的开始,但对于每一波中产阶级化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测结论 3.1.2 时空性时空性 由中产阶级化的含义可以看到, 中产阶级化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过程, 它同时也是社会空间化过程对西方国家而言,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24],而西方的现代城市更新计划出现于 1973 年开始,其间相差一个世纪之久,只是在旧城改造之前没有出现中产阶级在城市中心区的集聚, 也就是说, 西方中产阶级的产生与中产阶级化的出现在时空上是非共轭的; 相对中国而言,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产阶级产生并得到迅猛的恢复、发展,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明确,在政治领域内逐渐取得了合理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城市内城改造,城市中心区住房的等级被逐渐提高,满足了城市发展的物资环境要求,相应的物质条件与社区环境有了质的提高,成为了密度适宜、环境优美、服务方便的“中产阶级化社区”,所以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与中产阶级化的出现在时空上二者具有相对共轭性。
3. 2 中产阶级化主要研究内容中产阶级化主要研究内容 3.2.1 对中产阶级化判断标准的探讨对中产阶级化判断标准的探讨 客观判断城市中产阶级化发展的程度与阶段需要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获得准确而详细的数据非常困难, 尤其是以整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时 因而更多的时候是通过一些宏观现象的观察来进行判断的 在西方,可以预示城市中产阶级化的几个客观表征是: (1)城市中心区住宅由出租转为购买; (2)住房预付定金率增长以及居民所需联邦住房补助(FHA financing)的减少; (3) - 4 - 城市中心居民增加以及市民对城市的舒适性及文化品位的偏好; (4) 服务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设施在城市中心区的新的流入 (如音乐吧、 美术馆、 代客泊车服务、 星巴克等等)[17] Leona Helmsley 认为对中产阶级化的判断可根据野外调查、统计资料以及对户口普查资料的判别式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来确定,包括占用和空置的住房比例、总供给住宅量、已经购买的住宅量以及租用的住宅量、人口总数、居民构成、流动人口状况、人均收入、消费情况、在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比例、居民工作状况、贫困与所需扶助状况等等。
3.2.2 对中产阶级化形成机理的研究对中产阶级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对中产阶级化形成机理的讨论是西方中产阶级化研究比较集中的内容[25,19,20]我们认为主要可分为三类: 1.从生态理论的角度对中产阶级化的研究认为,社区就像一个自然的生态区域,其发展具有阶段性一个社区或地方一旦成熟后就会趋于衰落,衰败后又会走向复兴这种生态学的解释形成最早,并曾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它将中产阶级化看作是社区“形成、发展、成熟、衰落、更替到再循环”的自我发育和循环的必然结果,即中产阶级化是社区发展的内在社会空间现象 2. 从行为学派角度的研究认为, 人的行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