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591071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8.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规划背景综述一、城市发展要素一、城市发展要素1、地理区位简介、地理区位简介萧县位于安徽省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跨北纬 3356-3429,东经 11631 -11712,南北长约 60.4 公里,东西宽约 56 公里,全县总面积 1885 平方公里。其东部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相依,北部与江苏省丰县相接,西部与砀山县及河南省永城市毗邻,南部与淮北市交界,东南与宿州市相连,东北越过江苏省徐州市即达山东省境,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县城位于县域东部,东西长 4Km,南北长 3.8Km,城市面积约 13.4K,现有常住人口 13.2万人。 2、交通区位、交通区位萧县的交通优势非常突出。连

2、霍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合徐高速公路连接南北,310、311 国道自东向西分别从县域的北部经过,陇海铁路横贯中部,是区域沿海地区向内陆纵深推进的“桥头堡” 。是皖北地区承东启西,北上南下的“十字”接点,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萧县全县地形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斜,比降为万分之一。按地形特征可分为东南丘陵和黄泛平原两大自然区。大地构造位于鲁东台背斜之徐蚌拗折带,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之徐州宿县地层小区。全县现有河道 15 条,县城范围内的主要河流有龙河、岱河、三龙支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丰水时水量充沛,枯水时水量较少,水体有一定污染,不能作为城市供水水源。萧县属暖温带大陆

3、性季风气候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盛刮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偏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衰退,北方冷高压增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常伴为秋旱。一年中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4、资源条件、资源条件萧县资源条件优越。矿产品十分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 7.5 亿吨,高岭土储量 1 亿立方米、瓷土储量 5 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 30 多亿吨;农产品资源充裕,萧县是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区一、畜牧业发达地区;萧县是安徽人口大县,人力资源充足;土地、旅游等资源

4、也有雄厚的基础。 5、宏观政策条件、宏观政策条件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的宏观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和安徽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将为萧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二、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要点二、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要点(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关规划内容(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关规划内容1 1、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到 2010 年,全省综合实力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特别是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安徽建设取得新进步。到 2020 年,全省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赶

5、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我省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 2、省域空间的综合功能定位、省域空间的综合功能定位中国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基地和风景名胜旅游目的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首选地”之一;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之一;长三角城镇群重要组成部分。3 3、城镇空间发展分区及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发展分区及发展战略皖江片区: 以长江为纽带,由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宣城等城市和当涂

6、、和县、无为、芜湖(湾址)、繁昌、南陵、铜陵、青阳、桐城、枞阳、东至、怀宁、望江、潜山、太湖、宿松、宁国、郎溪、广德等县(市)组成,面积约 2.60 万平方公里。皖中片区:由合肥市为中心,六安市、巢湖市、滁州市为次中心,包括肥东、肥西、舒城、庐江、霍邱、金寨、霍山、含山、全椒、来安、明光、天长等县(市)和长丰县南部组成,面积约 2.38 万平方公里。皖南片区: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中心,由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休宁、歙县、黟县、石台、绩溪、旌德、泾县等区、县组成,面积约 2.65 万平方公里。皖北片区:包括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淮南各市以及凤阳、寿县、长丰县北部,面积约 6.32 万平方公里

7、。分区空间发展策略:分区空间发展策略:“抓沿江、强中部、促南部、带北部抓沿江、强中部、促南部、带北部” 。4 4、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因地制宜,有保有压,建构经济繁荣、环境良好的省域空间结构;实现城镇集约发展,以大、中城市特别是城市群作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重点。至 2020 年,形成以沿江、合徐合芜芜宣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合肥城市群、沿江城市群、蚌淮(南)城市群为城镇组合发展地区,各地级市为发展极核的“两线三片多极”联动发展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5 5、皖北城镇片区产业分工、皖北城镇片区产业分工由以蚌埠、淮南为中心,宿州、淮北、滁州为次中心的京沪铁路沿线地区和以阜阳为中心、亳州为

8、次中心的皖西北地区组成的皖北地区,大力推进沿淮城市群建设,加快构筑“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发展特色制造业,尽快做大做强,使“两淮一蚌”成为皖北地区奋力崛起的龙头。支持发展皖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二)徐州都市圈相关规划内容(二)徐州都市圈相关规划内容1 1、徐州都市圈概述、徐州都市圈概述徐州都市圈主要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的永城市,总共涉及 8 个地级市。2 2、徐州都市圈空间组织、徐州都市圈空间组织规划形成徐州都市圈“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的空间发展模式。即以一个核心城市(徐州市) 、二条城镇发展轴徐连(东陇海

9、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枣徐宿(州,京沪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一条城镇联系通道宿(迁)徐丰沛城镇联系通道为依托,在空间范围上形成以徐州为中心,将半径 300km 的范围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上分为紧密圈层、经济协作圈层、松散圈层。规划徐州都市圈按沿东陇海线地区、沿宿徐州(丰)线地区、沿京沪线地区和环湖地区等四个空间分区进行规划组织。区域空间结构要强调城镇、非农空间的集聚和农业空间的整体性。城镇空间远景发展逐步由以核心、放射双向联系为主向更广大区域的网络化多向联系发展。3 3、徐州都市圈功能定位、徐州都市圈功能定位徐州都市圈的功能定位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承南启北、内聚外扩功能的都市圈,是新欧亚大

10、陆桥上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大市场的“引桥”和物流区带,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业基地,中国楚汉、墨家文化旅游名城集群。徐州都市圈要加强接受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技术扩散和转移;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区位优势,加强各城市间优势互补,加快我国东徐州都市圈空间组织图徐州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图部沿海“低谷”地区的发展;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服务,推动陇海兰新经济带加快崛起;充分发挥苏北地区后发优势,成为苏北地区首要的增长极和实施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4 4、徐州都市圈的发展目标、徐州都市圈的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增加整体经济实力和长期发展的社会动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经

11、济目标总体经济目标加速工业化,增加整体实力,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省内部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 2010 年人均 GDP 约为 11000 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调整到 155035,逐步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产业选择目标以煤电、产业化农业和商贸、旅游为基础,近远期分别形成以下三大重点产业群。煤电重化工(煤化工、铝加工、建材等) (近期)重化工、钢铁、重型机械等产业群(远期) 。产业化农业农产品加工(近期)特色名优食品制造、纺织、中医药开发和制造、信息制造业等产业群(远期) 。商贸、旅游物流、信息、旅游产业群(近期)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远期) 。(3)社会目

12、标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就业渠道拓宽,努力实现相对充分就业,基本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市化迅速发展,各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得到发展,以保障和增加就业为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重点地区转移;在劳务输出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转移,异地平衡劳动力供给和就业需求,增强长期发展的社会动力;以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收入差别和地区差别为目标,多途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落后地区发展条件,增加长期发展的社会动力。(4)环境目标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

13、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利用现状良好的、丰富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生态化、环境资源化” ,建设发达的、生态高效的产业,挖掘优美环境所蕴藏的经济潜力,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5 5、徐州都市圈与省外区域协调建议、徐州都市圈与省外区域协调建议(1)徐连沿线地区(安徽省萧县、砀山县)协调协调原则:共同保护生态环境,跨界河流严格按照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条例治理。整合优势资源利用,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协调内容:与萧县、砀山县整合旅游资源,联合开辟旅游线路,共同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形成沿线优势旅游产品。主要水体跨省界按照国家要求加强监测,严格执行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条例

14、。骨干河道防洪工程在交界处按照统一标准实施。(2)枣徐宿沿线地区协调一般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跨界水体污染治理;沿线国家干线工程在位置、建设标准、时序上保持一致,按照有关要求建设;联合开发煤炭资源,实现技术互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沿线旅游业区域协作。协调内容:沿线联合开发煤炭资源,实现技术互补,推动重化产业发展。协调建设枣徐宿线运输通道。同步建设京福高速公路,统一预留京沪高速铁路的通道;预留宿淮铁路对接空间;预留宿州、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快速交通的接口;预留徐州至枣庄天然气支干管建设空间。跨界河流严格按照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条例治理,保证跨界河流水质达到国家要求进入下游地区。骨干河道防洪工程在交界

15、处按照统一标准实施。(三)萧县城市总体规划(三)萧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07-2020)1 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徐州都市圈与省外区域协调图本规划期限 2007 年2020 年;近期:规划期限为 2007 年2010 年;远期:规划期限为 2011 年2020 年;。(2 2)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抢抓“东向发展”战略机遇,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全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努力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

16、萧县,把萧县建设成为皖北地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 ,融入徐州都市圈互动发展中,创造具有特色的产业优势、合理的用地布局、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率先在安徽省皖北地区实现快速崛起。(3 3)城镇性质)城镇性质书画艺术之乡,宿州市域次中心城,徐州都市圈内以发展工贸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4 4)城镇规模)城镇规模1)人口规模确定2010 年:城市人口规模 17 万人;2020 年:城市人口规模 30 万人;2)用地规模根据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1721.5 公顷以内;远期控制在 2968.2 公顷以内,以保证城市集中紧凑发展并有一定弹性;规划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1.3 平方米以内,远期控制在 100 平方米以内。(5 5)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带两轴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由凤山、虎山组成的城市带状的生态廊道。“两轴”:沿交通路城市东向发展轴和沿中山路城市南北向生长轴。“四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