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83218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 让花季远离疾病魔影石河子市疾控中心为什么要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 艾滋病健康教育? 目前,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条件依然存在, 甚至有所加剧。青少年学生性观念已经发生 较明显的变化;吸毒人群增加,且静脉吸毒 的比例逐渐增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普遍缺乏 ,等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预防艾滋病教育 作保障,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侵 袭,甚至成为艾滋病的受害者。因此在青少 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艾滋病和年轻人 超过一半的艾滋病毒感染每天7000人 左右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年轻人对艾滋病毒具有特别的易感性 年轻人,尤其在城市,越来越多地加入性 活跃人群 扭

2、转艾滋病蔓延的趋势,最大的希望寄托 在年轻人身上艾滋病关系到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艾滋病毒不会 因为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性别、宗 教的不同,而对人区别对待。在亚洲太 平洋地区的许多地区,艾滋病毒/艾滋病 已经扩散到了普通人群。 艾滋病简介 艾滋病的预防 青少年如何面对艾滋病艾滋病简介 艾滋病的起源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1982年,这种新的疾病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征” 1983年法国科学家蒙坦尼尔首次从艾滋病前期患 者的淋巴腺分离出了该病病毒,并将其命名为“ 淋巴结相关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这种新

3、病毒命名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981年12月,全世界只有15个国家发现艾滋病,患 病人数也只有155人。 据1998年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目 前约有3060万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其中 北美86万,西欧48万,东欧及中亚19万,东亚及太 平洋地区42万,加勒比地区31万,北非及中东21万 ,南亚及东南亚580万,拉美130万,非洲2100万,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12万人。 自发现艾滋病以来,已有117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 ,儿童270万,妇女390万人。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

4、ndrome),是由 一种称为“人体细胞白血病病毒”(HIV)引起 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 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 力。开始时,病人感到疲倦,身体不适,间歇性 发烧,淋巴腺肿大,体重下降。随着病毒的恶性 发展,导致各种不治之症,如淋巴瘤、鳞状细胞 癌、卡普西氏肉瘤等,最终只有死亡。 艾滋病毒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变得很脆弱 ,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感染,而正常的人体通常 可以抵御这些感染。艾滋病患者会死于对拥有 健康免疫系统的普通人没有危险的疾病。 发生一种或多种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会在几年之 后死亡。通常,艾滋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 均为12年至13年。 艾滋病

5、的特点 获得性-是传染所致,后天得到,不是先天就有; 免疫力缺乏-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免 疫力低,极易感染; 综合症-病毒本身不具致命性,但病毒引起的一系 列综合并发症会致命。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病毒基因变化多样,具有迅速变异能力。 主要攻击机体的T淋巴细胞。 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 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等体液中,其中 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 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 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

6、道自 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 ,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 ,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 、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 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 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 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 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遭到破坏。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 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 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7、。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首先,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 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 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 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其次,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 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 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 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 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 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艾滋病患者的消瘦17多一些关爱 少一些冷漠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特殊问题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性传播: 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无保护措 施的

8、性接触无论是阴道性交、口交 或 血液传播: 与艾滋病毒感染者共用未消 毒或消毒不严格的针具,或通过输用感 染的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可以通 过怀孕、分娩和母乳喂养传播给婴儿21经血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222324252627经性传播-性乱、不洁性交2829母婴传播-妊娠、分娩、哺乳哪些途径不传播艾滋病毒? 空气、咳嗽、打喷嚏 食物、水 汗水、泪水 共用杯子、盘子等其他容器 触摸、拥抱、亲吻 交换衣服、握手 共用厕所、浴室 共同生活 蚊叮虫咬等特殊问题和易感性 比较脆弱从而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群青少年 女童和妇女 流动人口 吸毒人群 性工作者及其顾客 流浪儿童和童工 他们因

9、其 自身的处境 而较其他人 群更容易感 染艾滋病毒羞辱与歧视 羞辱和歧视源自艾滋病与性、疾病、死 亡以及可能非法或禁忌的行为(如婚、 婚外、商业、男同性性行为和吸毒)的 联系 羞辱和歧视对许多艾滋病毒感染者而言 ,其伤害胜过艾滋病症本身 羞辱和歧视导致更高的艾滋病流行率, 因为它妨碍人们获得检测、保护自己和 伴侣免受感染女性与艾滋病 女性感染者的比重正在上升 社会中的两性不平等及其他因素使妇女面 临更多的感染风险 一旦感染艾滋病毒,女性往往比男性承受 更多的抵制和羞辱 护理艾滋病人一般成了女性的任务,许多 女童因此失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毒 生理上,女性易感性高出男性若干倍,对生殖 道发

10、育尚不成熟的年轻女孩而言更是如此 文化社会因素限制女性的抉择。比如在坚持安 全性行为方面或获得性教育的机会方面 许多女性在经济上依赖男性,从而更加限制其 抉择范围。此外,某些社会经济条件会迫使女 性从事性交易。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正确的心态看待艾滋病 关爱身边的艾滋病患者 具体的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不会传播艾滋病 与感染者一起谈话,吃饭,洗浴,拥抱,握手, 礼节性接吻,咳嗽,打喷嚏,游泳,共用电话 和被褥,共用办公用品和劳动工具,共用厕 所,蚊虫叮咬等行为,都是安全的!用爱关怀艾滋病患者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并人和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 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

11、 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 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 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 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 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避免与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发生性接触 ; 不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不接受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献血; 避免应用境外生产的血液制品; 防止口、眼、鼻、粘膜与可疑感染物接触; 对艾滋病病人的标本、污染物、排泄物进行 彻底的终未消毒处理。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 措施。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 病的危险。 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

12、艾滋病的危险。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拒绝毒品,珍 爱生命。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 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 血液制品。 402009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参加首都防 治艾滋病志愿者活动 41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地坛医院的红丝带之家,看望艾滋 病感染者、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 的意见和建议。 4243“四免一关怀”四免:1、免费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2、免费提供抗病毒检测3、免费提供阻断母婴传播4、减免艾滋病孤儿学费一关怀: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人文关怀和救助44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 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青少年参与预防艾 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为了 青少年自己的生存与健康,而且是为了全 社会、全人类的发展。青少年有责任成为 抵御艾滋病在二十一世纪猖獗流行的最有 生气的社会力量。希望我们能做个朋友 QQ:104567719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