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69870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7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志光本专题主旨:理论内涵与历史进程教学大纲: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2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 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身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

2、的历史使命的客观 需要。理论内涵与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 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 历史性、探索性、创造性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 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

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 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 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 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 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 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 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 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 ,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 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 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 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

4、 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在国内外、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 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 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 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 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 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 基本国情,以经

5、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 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 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 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 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

6、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 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 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 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 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 课题,它构成人们全方位、多层次探讨中国现代 社会及思想文化变迁的核心命题。 不仅需要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在

7、中国传播、发展的 全过程,而且涉及到与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 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关领域,也成为研究中国近 现代思想史的重要线索和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连续过程, 它需要我们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更深刻的 层次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中国化的意义,看到这一 进程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确立与发 展,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与生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华 民族文化的整合,甚至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都具有深刻影响。 “中国化”:历史起点与主体选择 中国化的起点:解决中国“问题”,到底需要何

8、 种“主义”? 中国化:中西文化冲突 中国化:主体性选择 斯图亚特施拉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 主义的“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问题”。一个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现实对它的需要程度 。 20世纪初,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先后传入中国,其中以 科学社会主义最值得注意。“自马克思以来的思想家和 社会改革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要么赞同,要么反 对,谁都无法将其置之不理。但在中国,辛亥以前马 克思主义却未能得到知识分子的认真注意,当时的注 意中心尚是立宪改良与共和革命的道路选择问题” 。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术中国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三十年代的哲学通 俗化和大众化运

9、动中,但主要是指“语言要中国 化”,以“使听者明白”。 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 一文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他指出:“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 化的运动” 。 1938年7月23日,陈伯达在他的我们的文化 运动的民族特征一文中也对这个问题做出了 说明。同月,胡绳在辩证唯物论入门小册 子的前记中对“中国化”进行了阐述。胡绳认为 ,辩证唯物论的“中国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 是“用现实的中国的具体事实来阐明理论”;二 是“在理论的叙述中随时述及中国哲学史的遗产 以及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思想斗争”。 艾思奇文集(1) ,第

10、387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 “有职业分殊,无阶级分野”? 有人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只是俄国十月革命的 翻版,因此它缺乏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刻基础和动 力。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 在性质上相去甚远,因而由马克思主义所指导的中国 共产主义运动只能是一个自生自灭的命运,不可能产 生什么重大结果。(美J肯尼斯休梅克: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问题与主义” 连战访北大,认为这场争论有了结论 胡李之异同: 关注问题,还是鼓吹主义? 根本解决,还是点滴改良? 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马克

11、思主义,还是自由主义? 从中国的“实境”出发,寻求“根本解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知识分子的主体性选择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和阶级斗争学说,并非完全取决于他们的主观 选择。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 说开始传入中国时,虽然是全新的学说,但它 所要解答的问题并不是在中国的思想界和实际 生活中没有提出来的问题。相反,这些问题已 经提出来了,只是没有能给予科学的解释。马 克思主义为已经提出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并且为解决问题指明了新的方向。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突出的实践品格,才 能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在千百万革 命群众的斗争中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

12、中国化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从哲学方法论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基本途径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把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相结合,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确定符 合中国特点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走出 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 革之路。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蕴含于 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因此,不 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只作狭义的理 解,即把它看作是延安时代提出的一个具有象征 意义的口号,只是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脱离 共产国际控制的理论武器,是中共与共产国际之 间政治斗争的产物,这种解释只强调了问题的一 个方面,并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13、真正意义 和历史轨迹做出全面的概括,它忽视了中国近代 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也否定了中国共产党人 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哲学历史的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起点与逻辑起点是一致的,即它包含在中国早期 马克思主义者们关于从中国“实境”出发的思想以 及“根本解决”的主张之中。 由于中国革命所面对的特殊国情条件,使得中国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在思维方法上的独特视角具 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李大钊是最早主张从中国 的“实境”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确立中国共产 主义运动的斗争形式,他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 成功经验,提出了“根本解决”的政治主张,这里 已经初步形成了他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认

14、识,并 且对后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性的 、正面的影响。与李大钊的理论探索相一致,毛泽东自身的理论探索始终 也是围绕着“中国这个地盘”展开的,在致力于改造中国的 根本目标指引下,毛泽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日后 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他 很好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关系,走出一条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革命之路。 同样的思考在其他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身上也有不同 程度的体现,如陈独秀、李达、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 、周恩来等人都有过相近的论述,他们为形成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思维方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从文化意义来看,马克思主义

15、在中国的传播与发 展,无疑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众多的西方思潮相比,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社会 和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是持久而深远的。 估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消极与 积极作用的大小,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更应该对社会实践的深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社 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作综合考察 。 由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承继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遗 产,他们在整个新文化运动中所持的文化立场对他们选择 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直接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不仅是一个扬弃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创造中国“新 文化”的过程,这之中传统文化所占居的地位和发挥的作 用是多层面

16、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彻底反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与 文化保守主义、西化派和俄化派论战中已经清楚地表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中国历史传承和中国文化的显著特 征,它是从扬弃传统文化逐步走向中国新文化的历史过程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 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 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 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 着活人的头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585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革命意义新民主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所引发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也包 含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中,这是一种历史的动因。 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以来近100年中的选择与失败,特别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所暴露出来帝国主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