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4755880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汇编(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教版高人教版高中语文中语文必修必修一一 教案教案汇编汇编目目 录录第 1 课 沁园春长沙.1第 2 课 雨巷.5第 3 课 再别康桥.8第 4 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11第 5 课 烛之武退秦师.17第 6 课 荆轲刺秦王.26第 7 课 鸿门宴.30第 8 课 纪念刘和珍君.36第 9 课 小狗包弟.41第 10 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46第 11 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49第 12 课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53第 13 课 包身工.552第 14 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62第 1 页 共 98 页1第第 1 课课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

2、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过程和方法 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 赏析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教学时数 1 课时。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 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 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

3、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 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 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2.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和兴趣。指导预习: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2.根据课文预习提示第1、4 节和注释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鼓励 学生提出质疑。3.请学生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 题。4.思考这首词的思路。第 2 页 共 98 页2研习新课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 1925 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

4、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 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农民协会, 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 年 10 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 动,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 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 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2.梳理词的思路。(1)提问:上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 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

5、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 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 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3)归纳: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 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抓住“立”“看”“怅”“问”“携”“忆”“记”等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 采用边读边议的方

6、式进行。(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提问:“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明确:“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 好铺垫。“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第 3 页 共 98 页3“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 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明确:共

7、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 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 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 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 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 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

8、澈见底的特征。“碧”, 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 “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 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 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 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 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 映成趣。“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

9、的概括。 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 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 般都不直说。归纳: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 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明确: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 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 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

10、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 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 4 页 共 98 页4提问:“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明确: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 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 然升起“怅”的思绪。提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 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 “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 不激起思绪万端。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

11、出诗人感 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4)携来百侣曾游。提问:“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 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携” 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 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提问:“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明确:总领八句。这八

12、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 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 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 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 “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第 1 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 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 的气质、秉赋。第 2 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

13、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 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第 3 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 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 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归纳: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 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第 5 页 共 98 页5(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问: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 么内在联系?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

14、乎阻止了 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 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 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4.归纳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 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5.学习、体会本词极强的语言表现力。先由学生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在黑板上,并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着重学习、体会 下列诸词:(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遍”字,写出红的范 围之广。“层”字,表现树林之多。“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透” 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字,形容船只之多。“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 场面。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 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6.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味,体会壮阔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